湯國軍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瀾學校 215121)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課堂提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好的提問能夠驅動學生的思維,從而促進學生更為高效的構建物理學科知識;不好的提問常常讓學生云里霧里,會擾亂學生的學習進程.一直以來,關于課堂提問的研究也都是初中物理教學研究的重點.在傳統的教學視野中,課堂提問往往是面向物理概念或者規律得出的,因而具有明確的知識導向意味.今天的初中物理教學立足于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面向核心素養的落地,教師就要思考課堂提問在其中能夠發揮什么樣的作用.當然這首先要對核心素養有一個準確的了解,所謂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社會發展與終身發展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從物理學科的角度來看,核心素養又由物理觀念、科學思維、實驗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等四個方面構成,在初中物理課堂上如何通過課堂提問,來讓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要素得到不同程度的培養,顯然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話題.
在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背景之下思考課堂提問,需要做一些基本的對比研究.今天的初中物理教學理念與思想,都是來自于近20年的課程改革,課程改革中提出來的三維目標,使得“初中物理教學中,掌握知識和技能是最基本的要求,學生要在學習中掌握對應的物理方法,并深度體會其中的科學思想”這樣的認識成為主流.在筆者看來,這些目標的達成離不開課堂提問;而從當下的核心素養以及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來看,課堂提問則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因為學生在物理學習的過程中,物理觀念不可能自然產生,科學思維不可能自然的得到培養,實驗探究離不開教師的引導與幫助,科學態度與責任更需要教師幫學生概括和提煉,而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又不可能完全包辦,只可能引導學生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逐步生成.而最佳的引導辦法,就是課堂提問.
從教學實際的角度來看,由于部分教師已有的課堂提問技能跟不上學科發展的速度,課堂提問仍以封閉型為主.所謂封閉型提問,通常是指教師的課堂提問思路局限在自己預設的范圍里,忽視了學生在知識建構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核心素養培育需要.只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之下研究課堂提問,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教師要清楚自己所設計的課堂提問的出發點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
筆者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是:課堂提問的出發點是學生的認知基礎,表現在物理學科的學習中,就是學生關于物理概念或者規律建構的前概念與認知方式;課堂提問的目的是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具體表現為某一個物理概念或者規律學習的過程中,物理學和核心素養中的某幾個要素能夠得到什么樣的培養.
基于上述認識,在物理課堂中的提問就要有明確的核心素養指向.從一般角度來看,有效的課堂提問要做到:充分備課,有效預設問題情境,以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為前提設置問題情境,重視新課開頭處設置問題情境,在教學重難點處設置問題情境,在知識關鍵處設置問題情境,在知識“無疑”處設疑;同時要注意把握時機,適時發問才能保證提問的效果.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教師要努力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要營造自由、民主、輕松的氛圍,以保護學生好奇心,使學生敢問、善問,教師還要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恰當的評價,以使學生愛問、會問.將這一觀點結合核心素養的培育,來設計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問題,就會有新的思路與做法.下面以“浮力”為例來說明.
浮力是初中物理力學中最難的問題之一,從核心素養培育的角度來看這一內容的教學設計,同時結合上述教學思路,那么就要思考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學生學習浮力之前具有哪些前概念和認知基礎?
大量事實表明,初中學生在生活中能夠積累豐富的浮力經驗,幾乎所有學生都知道木頭浮在水面上是由于受到浮力的作用.同時筆者也注意到,學生對浮力概念的理解是膚淺的,比如就有學生認為承載水底的物體不受浮力作用;幾乎也極少有學生認識到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這就是初中學生關于浮力的前概念基礎.從認知方式的角度來看,初中學生還是習慣于接受式學習,因此探究式的教學方式,要想充分發揮作用,需要教師進行科學的引導.
第二個問題:學生在浮力知識的學習中可以培育哪些物理學科核心素養?
在浮力概念建立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強化學生關于力的認識,即“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同時能夠促進學生對“力與運動”的關系的理解,因為浮力知識實際上就是力與運動的知識在液體中的體現.在利用與改造學生前概念的過程中,科學思維要發揮重要的作用;在研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時候,科學探究要發揮重要的作用;學生在自身前概念的基礎上生成新的關于浮力的認識,以及在科學探究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力水準,對應著物理學科核心素養中的科學態度與責任.
基于對上述兩個問題的回答,對課堂提問可以分兩個層面來闡述:
在浮力概念建立的過程中,課堂提問應圍繞學生的前概念進行.比如筆者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木頭為什么能夠漂浮在水面上?沉在水底的石塊受到浮力作用嗎?第一個問題是為了引出浮力概念,第二個問題是為了幫助學生豐富對浮力的理解.考慮到部分學生對第二個問題存在疑慮,教師可以預設好部分問題,如結合游泳的例子,讓學生通過體驗判斷:人浸在水中時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在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過程中,最初的問題是:浮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細化后的問題是:浮力大小與物體的質量、物體的密度、物體的體積、液體的密度有關嗎?(這兒實際上是若干個問題的綜合,實際教學中應當逐個提出).教學經驗還表明,學生此時是想不到“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這一要素的,因此需要教師通過實驗設計來引導,比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實驗:將一個小燒杯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再將這個小燒杯沉到水底,讓學生判斷兩種情況下受到的浮力是否相同,然后再判斷浮力的大小可能與什么有關,這樣學生就容易想到這一要素.
以上問題的設計與提出,可以讓學生對浮力概念的理解更加豐滿,可以促進學生對實驗探究的認識,對問題的回答顯然離不開科學思維,因此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要素是能夠得到保證的.
在上面的例子當中,可以發現課堂提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正是在教師的提問之下,一步步的將自己認識中的浮力概念,改造成符合科學特征的浮力概念,學生對浮力的內涵與外延,都會有一個充分的理解;而從物理學和核心素養的角度來看,課堂提問有效的促進了學生在浮力概念理解過程中的觀念生成,讓學生在問題回答的過程中,更好的實現了思維能力的培養,認識到實驗在科學探究中的作用……由此可以發現,在傳統的物理教學中課堂提問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建構知識,在現代的物理教學中課堂提問能夠讓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得到保證.因此這樣的提問就是有效的,而所謂有效提問,其實就是指教師有目的、有組織地提出引起學生思維的問題,能夠成功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的學習,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在很多教學實例當中都可以發現,課堂提問有著永恒的生命力,這與班級授課制的教學形態是密切相關的,只要是面向學生群體進行教學,只要不搞“滿堂灌”,那課堂提問總能夠發揮促進教學走向有效的作用.作為物理教師要努力的就是,深入發掘課堂提問在教學目標達成過程中的作用,要確保提問提在學生的疑惑之處,又或者提在學生自以為正確、其實卻是錯誤之處,通過課堂提問來打破學生原有的認知平衡,可以激發學生物理學習的動力.而學生一旦有了這個動力,那物理學習過程就必然是高效的,這個高效也對應著核心素養的高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