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喜丹
(成都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成都 610059)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 代表大會上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1]。走進了新時代,我國高校輔導員工作機遇與挑戰并存。高校輔導員在構建美好校園的進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輔導員工作中通過適當引入共情的方式,實現輔導員與學生的心理換位,達到師生間無阻礙情感交流的目的,平復學生的逆反情緒,改善學生認知結構,實現教育內容的真正內化,達到教育工作的目標效應[2]。將共情理論熟練運用到輔導員工作中,不僅讓輔導員工作實現了創新,還是新時代貫徹落實“以人為本”思想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最好體現[3]。
共情(empat hy)又稱共感、移情、同理心等,指走進對方內在世界,體會對方內心情感的能力[4]。1909年,Tit chene第一次提出共情,他認為共情就是自我把客體進行人性化的一個過程,等同于自己帶著對方的眼睛,穿著對方的外套,去體驗和感受對方的世界,是個體主動地通過內在模擬從而形成心理意向的過程[5]。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Roger s)則認為,共情是指咨詢師能走進并了解對方內在的主觀世界,并告訴對方有意義的信息,認識或察覺到對方蘊藏的個人意義的世界,就像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沒有丟掉“好像”的特質。用Hof f man的定義來說,共情是一個人因為他人所處的情境從而引發的個體感受,這種感受經常會與其自身相似的經歷聯系起來[6]。
認知和情感是共情兩個最基本的屬性。在共情的過程中,第一步通過認知共情,理解并認可對方的觀點,進入對方角色,從對方的言語表達中感知對方情緒,捕捉心理變化,洞察其需要;第二步利用情感共情,同對方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實現心理角色換位,使其釋放心理壓力;最后再運用認知共情,從認知層面啟發、引導對方,看清事物本質,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隨著網絡化、信息化的飛速發展,當代大學生與外界進行近距離交流溝通的頻率在逐漸降低,其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面臨各種困惑與難題,這個時候就需要高校輔導員能夠順利走進學生內心世界,了解其真實想法,保證工作穩定推進。共情作為一種人與人進行溝通交流的基本能力,讓日常心理咨詢工作更加高效地進行,而高校輔導員作為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常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就業指導等方面工作的主力軍[7],合理、充分地運用共情理論將幫助高校輔導員們更深入地開展工作,切實提升教育效果。
1.貫徹落實“以生為本”理念
將共情的理念融入到高校輔導員工作中就是要深入貫徹落實高等教育“以生為本”的理念,切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8]。在引導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過程中,輔導員可結合學生個人實際情況及共情的基本理念形成具有自己鮮明特點的、有溫度的工作方式。共情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打破交流屏障、平復逆反情緒和消除心理障礙等。高校輔導員作為與大學生聯系最緊密的群體之一,要積極關注學生日常的言行舉止[9],總結特性,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他們的情感狀態,感悟他們的想法,同時結合自身人生經歷將自己的感受和建議傳達、反饋給學生,幫助其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做好大學生走入社會前的“守門人”。
2.對個體進行心理研究
高校輔導員工作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即掌握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一般規律,這涉及到要掌握人的心理活動相關知識,而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因而,從心理學領域提供的相關理論和方法能為高校輔導員所借鑒并將其應用到工作中。高校輔導員工作由“知、情、意、信、行”環節組成,相互聯系,逐步推進。傳統的高校輔導員工作缺乏對個體進行心理研究,對學生缺乏關愛和理解。通常采用傳統“說教”方式,忽略學生個性,沒有做到因材施教,忽視情感交流,由“知”直接跨越到“行”的階段,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不符合心理活動規律,而且極易挫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共情就如同打開雙方心理芥蒂的一把“鑰匙”,讓雙方通過有效溝通來實現心理換位,使得高校輔導員工作真正實現有的放矢。
高校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會發現一個現象:教育對象在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往往第一時間不是向父母、老師尋求幫助,而是更多地向同齡群體傾訴,尋求幫助,而形成這一現象的很大原因是教育對象對教育者的不信任心理。一方面,由于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所處社會地位的不平等,如何打破師生交流的障礙成為擺在高校輔導員面前的一道難題。另一方面,高校學生正處于品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具有情緒極端化、個性鮮明等特點。因此,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常常會出現輔導員“一直說”而學生“低頭不語”的情況,即單向的說服教育。在這種單向的說服教育中,輔導員和學生并未打破交流的屏障,長此以往就會造成學生的實際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輔導員在工作中難以體會到獲得感及價值感,從而造成師生之間關系緊張。事實證明,要消除傳統說教模式的弊端,需在目前高校輔導員工作中適當地引入共情理論。通過共情,實現師生間心理角色換位[10],從交談話題中尋找突破口,建立心理互信基礎,實現由單向的說服教育向雙向溝通、交流的轉變,為師生高效溝通架起橋梁。
傳統的高校輔導員工作主要借助于說理、評價以及榜樣示范教育等形式開展,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出現了“重形式輕內容”、“重說教輕溝通”的問題,導致學生在整個過程中產生抵觸心理和逆反情緒。傳統的高校輔導員在開展學生工作時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從自身角度出發,站在教育者的高度與學生交談,缺乏真實情感的碰觸,因此很容易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一旦學生對輔導員產生了逆反情緒就不利于輔導員工作的順利開展。相反,在高校輔導員日常工作中引入共情理論,對學生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平等相待,有助于平復學生逆反情緒。有研究也表明,當人在身心愉快、情感狀態佳的時候更易于接受陌生的事物;而當人處于緊張、戒備狀態時,很大程度會排斥平時本來可以接受的東西。高校輔導員在與學生的相處中要坦誠相待,真情交流,真正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用真情打動學生,使其消除逆反情緒,與輔導員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為高校輔導員工作持續推進提供保障。
當代大學生既面臨著學業的壓力,同時又承受著來自情感、就業等方面的壓力,極易產生焦慮情緒和心理障礙,高校輔導員作為“守門人”,肩負著保障大學生們身心健康成長的重任。如何找到學生壓力產生的根源,消除其心理障礙,成為高校輔導員工作面臨的一大難題。傳統的高校輔導員工作常通過“推己及人”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導,難以真正做到從學生面臨的實際情況出發,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考慮。通過共情,高校輔導員站在學生的角度審視問題,有效緩解學生的焦慮情緒及心理障礙。用共情理論指導高校輔導員工作,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增進師生間的友好交流。此外,高校輔導員還應充分找到學生心理壓力產生的根源,施以共情,對癥下藥,這也在無形中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為進一步推進高校輔導員工作尋找突破口。
高校輔導員工作是一個對教師綜合素質要求較高的工作,在具備過硬科學文化素養的同時,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識對于高校輔導員工作的順利開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高校輔導員工作遵循一定的方法和原則,將共情的相關理念、方法、原則、功能等有的放矢地運用于高校輔導員工作中,切實做到以換位求理解、以入情求入心、以指引求啟發、以目標求效果。
替代內省是共情表達的基本方式,替代內省也可叫做感應式內省,通過替代性學習即通過模仿、觀察別人的行為反應而使自己產生相應經驗,并對這些從別人的行為中感悟出的經驗進行體驗和分析。運用這一方式,將共情與高校輔導員工作做到緊密結合,指導高校輔導員在工作中做到心理角色換位,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需求,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這就與高校輔導員在工作中經常運用的換位思考方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通過與學生實現心理換位,高校輔導員在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的過程中,主動搭建起了師生積極交流、深入了解的平臺。只有站在學生的角度探尋問題產生的根源,才能在工作中找準切入點,打破師生溝通、了解及相處的屏障。通過采用共情的替代內省方式,引領學生在過程中受到啟發,自覺主動地與輔導員實現心理換位,理解輔導員的辛苦與難處,做到相互理解,有效促進自我成長及綜合素質的提升。
馬斯洛作為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之一,曾提出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由低到高分為五種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他認為人能夠積極拓展并實現自我需求,當然這都要基于基本需求的實現。目前,高校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能得到較大的滿足,而情感需求的缺失經常使他們感到孤獨和無助,渴望得到外界更多的關愛和尊重。共情所倡導的人本主義理念正是要高校輔導員在工作中能夠從學生的情感需求出發,用真情實感打動人心。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方式、方法所能達到的效果都是有限的,而情感所及之處所釋放的強大力量卻是無窮的。因此,將共情理論運用到高校輔導員工作中時,要充分貫徹人本主義理念,以入情求入心。在這個貫徹的過程中,輔導員不僅要體會學生的情感還要將這份情感向學生產生遷移,讓學生體會到“我理解你”“我很關心你”“我想幫助你”,打動并感染對方。同時,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也會逐漸卸下心理防備,褪掉保護色,與輔導員產生信任、親切的關系,輔導員也由此加深了對學生的洞察和理解,達到高層次的共情,實現師生間的友好、良性互動。
共情的價值中立原則,也稱價值中立態度或非評判性觀點、非指導性原則等,是指不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對方,不用自己的價值觀改造對方,不對對方進行批評指責,而是引導其樹立自主意識,幫助其獨立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最后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11]。運用共情的價值中立原則來指導高校輔導員工作,有利于改善師生關系,彌補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提高思辨力和自控力,提升自我意識。傳統的高校輔導員在與學生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側重理論“灌輸”,給學生設置了一個固定的發展“模式”,往往強調普遍性而忽視了個性,缺乏靈活性和彈性。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融入共情理論,要遵循價值中立的原則,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給學生留下回顧及反思的空間。在與學生的相處中,避免用強制性的命令去要求,而是耐心、詳細地告知學生不同做法產生的不同結果和利弊,給其自主思考、判斷、選擇的空間,使其正確認識自己,準確把握自身情況。最終,引導學生受到啟發,領悟道理,做出行為改變。在遵循共情的價值中立原則過程中,輔導員應充分認識到共情不能與“認同”混為一談,要堅持輔導員工作的底線和原則,不因盲目默許及認同對方觀點和看法而迷失指引的方向。因此,高校輔導員只有把握好價值中立的尺度,才能避免走入缺失價值導向的誤區。
通過適當的換位、入情、指引為高校輔導員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扎實基礎,共情不是目的,將共情理論運用到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教育的目標效應。把對方的已有經驗及未開發潛能進行有效喚醒是共情所擁有的一個重要的功能,而強烈的目標導向性是喚醒本身就帶有的屬性。共情提供給了對方一個對自己已有經驗和未開發潛能解構、再造的過程,根本目的是要打開對方緊閉的內心世界,使其能夠認識自我,改善自我,以達到自我發展的目標。因而,高校輔導員在工作中要充分發揮共情的有效喚醒功能,以明確目標為導向,以開發潛能為基礎,以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為工作指南,以目標求效果,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大化。高校輔導員在工作實施前應制定周密、詳細的工作計劃,明確階段目標和最終目標,形成工作策略并付諸行動,確保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實現高校輔導員與學生的真正“雙贏”。同時,高校輔導員在發揮共情的有效喚醒功能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共情并非做“和事佬”、“老好人”,要恰當運用角色換位來獲得學生理解及認可,要明確教育真正的目的和任務不是評判和指責,而是喚醒,更是善的傳遞、愛的共鳴,對學生的認識盲區加以引導和喚醒,最終達到預期效果,從而增強高校輔導員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和親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