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靈 錢娟

2021年11月18日,《上海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新聞發布會現場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也是我國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簡稱“未檢”)創建35周年。今年“六一”起,修改后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施行,標志著我國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關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和參與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全過程的政法機關,在未成年人司法保護中承擔著重要責任。
上海是全國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的發源地。多年來,上海市各級檢察機關在各級黨委和上級檢察院的領導下,全面貫徹“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堅持走司法辦案專業化與教育保護社會化相結合的發展道路,構建了“捕訴監防教一體化”的特殊工作模式,形成了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四大檢察”工作格局,教育感化挽救了一大批失足未成年人,最大限度地保護了未成年被害人的權益,取得了良好的法治效果。
步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期待從“有沒有”到“好不好”向“更加好”轉變。上海未檢勇于創新、先行先試,多項探索性制度的經驗成果為國家立法所吸收,如犯罪記錄封存、法律援助、附條件不起訴、心理測評、分案起訴、社會調查、羈押必要性審查等成為《刑事訴訟法》專章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吸收了檢察機關探索創新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未成年人保護公益訴訟、社會觀護、家庭教育指導等一系列制度機制,明確檢察機關對涉及未成年人的訴訟活動、未成年人重新犯罪預防工作等開展法律監督的職責,進一步拓展了檢察機關履職范圍和方式。為進一步把握未成年人司法保護新形勢,積極回應社會對涉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問題的普遍關切,自覺扛起檢察職責、接受社會監督,在上海未檢工作創建35周年之際,《上海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2016—2020)》向社會發布,以期進一步凝聚各方力量,推動形成全社會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共識和氛圍,共同護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2016年至2020年,上海檢察機關共受理審查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158人,經審查,批準逮捕1264人,不批準逮捕869人;受理移送審查起訴2965人,經審查,提起公訴1476人,不起訴1387人,不捕率、不訴率分別為40.7%和48.4%,均明顯高于普通刑事犯罪案件。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點為:未成年人犯罪人數逐年下降;不捕、不訴比例逐年上升;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等刑罰未成年人占絕大多數;未成年人犯罪大多集中在16—17周歲;流動、閑散未成年人犯罪占比仍然較大;犯罪類型、罪名相對集中,2016年至2020年,受理審查起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數量居前六位的罪名分別是盜竊、尋釁滋事、聚眾斗毆、詐騙、搶劫、故意傷害;共同犯罪占比較高。
一方面,近年來上海市未成年人犯罪持續低位運行,涉網絡犯罪、電信詐騙等新類型有組織犯罪有所增長;另一方面,成年人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逐年上升,性侵、虐待、遺棄等引發社會關注的案件時有發生。
2016年,上海檢察機關未檢部門全面受理成年人侵害未成年人人身權利案件。2016年至2020年,上海檢察機關批準逮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共計1344人,2020年比2016年上升135.1%;提起公訴共計1457人,2020年比2016年上升117.1%。2020年,提起公訴的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在未檢部門起訴的所有案件中平均占比達66.4%。其中,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暴力化特點突顯。2016年至2020年,上海檢察機關審查起訴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人數居前六位的罪名分別為猥褻兒童、強奸、尋釁滋事、強制猥褻、故意傷害、故意殺人,全部為暴力性質犯罪。
隨著“一號檢察建議”“強制報告制度”等深入落實、法治副校長法治宣傳以及自護教育日益強化,就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的舉報更加及時、主動,司法機關的打擊更加堅決有力。2016年至2020年,上海檢察機關批準逮捕性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嫌疑人共865人,占批準逮捕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的64.4%;對920名涉嫌性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占提起公訴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的63.1%。
2016年至2020年,上海檢察機關起訴虐待犯罪共7人,起訴虐待被監護人、看護人犯罪12人,起訴遺棄犯罪21人。此類犯罪總數雖不大,但社會影響惡劣,如“攜程親子園虐待被看護人案”“松江虐童案”等,反映出了人民群眾對加強此類犯罪打擊力度的強烈愿望。
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上海社科院法學所所長姚建龍近期談到,本次《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的最大進步,是盡可能完善了對于罪錯未成年人的分級處遇,細化了對于未成年人罪錯行為的教育與矯治,避免“一放了之”和“一罰了之”。
首先,對主觀惡性不大、犯罪情節輕微,屬于初犯、偶犯的未成年人,綜合運用相對不捕、相對不訴、附條件不起訴、羈押必要性審查等法律手段,盡可能減少羈押、監禁對未成年人帶來的不良影響。
其次,探索完善保護處分制度。2005年,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檢察院與團區委創建“三失”未成年人三級預警機制,對有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違法犯罪未成年人開展分類教育矯治。2013年,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建立未成年人保護處分案件化辦理機制。隨后,上海市各級檢察機關加強與公安、教育部門等配合銜接,會簽工作協議,暢通保護處分案件信息來源。上海市人民檢察院與市教委、市公安局、團市委在全國率先創建“專門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組建專家團隊,開展專門學校入校和離校評估,積極推進專門學校法治化管理。2020年,上海市人民檢察院在總結前期工作成效的基礎上,制發了《關于對罪錯未成年人開展保護處分工作的規定》,明確保護處分范圍,規范訓誡、責令嚴加管教等9項保護處分措施的適用程序及相關法律文書,實現保護處分案件的司法化、規范化辦理,取得實效。如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檢察院在辦理一起盜竊案時,首次推動市專門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對罪錯未成年人啟動入學評估程序,最終將該名未成年人送入專門學校接受專門教育。據統計,2016年至2020年,上海市檢察機關共對1411名罪錯未成年人落實訓誡、觀護幫教等保護處分措施。
再次,堅持開展全程化、精準化幫教。依托政府購買服務,探索由檢察官、社工、律師、老師、心理專家等組成幫教小組,通過全面社會調查、分析評估,制定更加個性化的幫教方案。同時,在審查逮捕、審查起訴、刑事執行各階段開展全程化幫教。聯合有關專家團隊研發“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測評和風險防控系統”,運用人格甄別、心理矯治等科學手段提高幫教針對性和效果。聯合團委及婦聯,依托社工組織、專門學校、教育機構等專業力量,借助愛心企業、街道社區等社會力量,在幫教工作中融入行為矯治、心理疏導、職業技能學習等措施,提升矯治效果。如上海市嘉定、楊浦等區檢察院依托專門學校建立教育矯治基地,對罪錯未成年人進行觀護幫教;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建立“青少年正面成長計劃”項目,為幫教對象落實小組互助、志愿服務等個性化矯正措施等。2016年至2020年,共對2444名涉罪未成年人開展心理測評,開展觀護幫教1493人次,經幫教后共有52人考上大專以上院校,98.4%的涉罪未成年人未再犯。
此外,全面推行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為推動落實家庭監護主體責任,充分發揮監護人對涉罪未成年人教育監管的重要作用,近年來,上海市各級檢察院積極探索將家庭教育指導融入未成年人觀護幫教全過程,幫助涉罪未成年人家庭修復親子關系,盡快回歸家庭、回歸社會。2019年,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檢察院辦理的全國首例含有強制親職教育內容的禁止令建議寫進法院判決。2020年,上海市人民檢察院制發了全國首個“省級家庭教育指導規范性文件”,實現家庭教育指導案件化管理。2016年至2020年,上海檢方共對2087名罪錯未成年人家長落實訓誡、責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導等措施。
當前,性侵害犯罪在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中占有較大比重。為更好地保護被犯罪侵害的未成年人,上海市金山、靜安等區檢察院于2010年起率先探索由未檢部門辦理成年人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2016年1月,此類案件被正式納入上海市三級未檢部門受案范圍。
為嚴厲打擊該類犯罪,針對直接證據較少、被告人大多不認罪、被害人辨別表達能力弱等特點,上海檢察機關與公安、法院共同制定了“辦理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工作規范”,進一步統一法律適用和證據審查標準,同時與公安機關建立提前介入引導偵查取證機制,確保案件順利訴訟。如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檢察院辦理的全市首例利用QQ視頻聊天軟件誘騙女童對自身實施猥褻行為的案件中,提前介入引導公安機關取證固證,嚴把案件證據關和法律適用關,最終以猥褻兒童罪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責任;上海鐵檢院辦理的全國首例地鐵“咸豬手”入刑案中,檢察機關提前介入反復查閱案發時段監控錄像,并以強制猥褻罪入刑嚴懲。為防止未成年被害人因在訴訟中被反復詢問造成的“二次傷害”,上海市奉賢區人民檢察院于2015年7月推動建立全國第一個“一站式”取證場所,并逐步從“一站式”完成所有取證工作向“一站式”提供綜合救助保護推進,至2020年9月,上海已建成23個“一站式”取證保護場所,實現全市覆蓋。

上海市人民檢察院于新聞發布會當日舉辦“上海未檢創建35周年展”
對于社會反響較大,關乎民眾人身安全的案件,依法嚴厲打擊,回應社會關切。諸如:對發生在校園周邊的“6·28浦北路殺害小學生案”等重大惡性犯罪依法快捕、快訴,準確適用法律,依法提出死刑量刑建議。成功辦理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的托幼機構老師虐待兒童的“攜程親子園虐童案”等。
此外,上海檢察機關根據新形勢、新變化,嚴厲打擊侵害未成年人的新類型犯罪。針對成癮品、精神類藥品向青少年蔓延的新情況,主動加大對未成年人實施制售毒品、成癮品、違禁品犯罪的懲處力度。如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檢察院針對辦案中發現商家向未成年人非法販賣“笑氣”(一氧化二氮)問題,在予以刑事打擊的同時,聯合相關部門對轄區娛樂場所容留未成年人、向未成年人出售違禁品開展專項檢查,有效凈化未成年人成長環境。
近年來,上海檢察機關牢牢把握“創新”這一關鍵詞,從傳統刑事檢察延伸開去,逐步形成了刑事、民事、行政各領域全方位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保護體系。2006年11月,上海未檢工作創建20周年會議正式確立“捕訴監防一體化”的工作模式,到2019年4月,正式確立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四合一”辦案模式。2020年,上海市人民檢察院出臺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和刑事執行檢察四大規程,將辦案經驗深化為標準程序,令執法規范有章可循、有據可查。在此之中,探索創新涉未成年人公益訴訟檢察是強化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落點。上海檢察機關正就此展開新的嘗試:
第一,拓寬監督線索發現渠道。建立公益訴訟線索收集和智能推送平臺,各級檢察機關均指定專人負責涉未成年人公益訴訟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全面提升信息發現和處理能力。滬上部分基層院探索聘請學校教師、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媒體記者、中小學生等作為公益訴訟觀察員,多渠道收集涉未成年人相關線索。與此同時,加強與共青團的配合協作,依托12355設立平臺傾聽未成年人呼聲,為社會綜合治理提供線索源頭。
第二,聚焦公益訴訟重點領域。聚焦涉及眾多未成年人利益的食品藥品安全、產品質量、煙酒銷售、基礎設施安全、網絡信息傳播等重點領域,督促相關行政機關切實依法履行職責,保護廣大未成年人合法利益。如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檢察院在疫情期間制發檢察建議,督促職能部門對個別商家出售“三無”兒童口罩進行查處;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檢察院就知名兒童讀物中存在不良信息制發檢察建議,督促有關單位依法履職等。
第三,積極探索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2018年至2020年,上海市各級檢察院共發出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135件,開展民事公益訴訟公告3件,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2件。
據了解,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備受關注的新增第62條,正是源于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檢察院的探索與實踐。2017年,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檢察院在辦理一起有犯罪前科人員擔任教師并利用職業便利猥褻女學生案件中,通過深入調研,在全國首創“性侵害違法犯罪人員入職查詢和從業限制制度”。2018年,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檢察院聯合區委政法委、公安、教育等部門會簽《關于在未成年人教育培訓和看護行業建立入職查詢和從業禁止制度的意見(試行)》,在區內的教育培訓崗位增設犯罪記錄查詢要求,并擴大從業禁止適用范圍。2019年4月,上海市人民檢察院汲取閔行、長寧區院經驗做法,推動建立全國首個省級層面的涉性侵害違法犯罪人員從業限制制度,并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向全國進行推廣。截至目前,上海已對近60萬名與未成年人密切接觸行業人員進行入職查詢,對其中45名有性侵害違法犯罪前科人員予以辭退或者不予錄用。
為認真貫徹最高人民檢察院、教育部工作要求,2018年上海市人民檢察院與市教委聯合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兼職法治副校長工作的意見》,三級院全體檢察長帶頭擔任法治副校長并全部完成法治巡講第一課。上海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本才受聘擔任上海中學法治副校長,連續三年采取上主題法治課、參加法律興趣小組、開展“檢察開放日”等形式為該校學生進行普法教育,受到師生好評。目前,上海全市共有606名檢察官擔任821所中小學的法治副校長、法治輔導員,實現全市三級院領導、部門負責人、未檢干部兼任法治副校長全覆蓋。至今,上海全市共有3家單位和6名個人分別獲評“法治進校園”全國巡講活動先進單位和突出個人,今年又有3個未檢部門獲評全國優秀“青少年維權崗”,更涌現出“寧萌護未隊、七色花、蒲公英、未小賢、楊楊”等一批叫得響的未檢特色品牌……
疫情期間,上海檢察機關重點關注服刑人員子女、留守兒童等特殊困境兒童群體,綜合運用轉介協調、檢察建議、支持起訴等手段,推動落實困境兒童各項臨時監護措施。
少年強則中國強,守護未成年人就是守護國家的未來。回望35年來,上海一代又一代未檢人前赴后繼、甘于奉獻,鑄就了一支不忘初心、永葆忠誠的檢察生力軍。
未來,上海未檢將以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施行為契機,以加快推進未成年人檢察業務統一集中辦理為抓手,以深入落實“一號檢察建議”為牽引,進一步更新司法理念、強化法律監督,推動未成年人保護各項法律法規全面落實到位,持之以恒打造上海未檢工作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