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控制情況基本良好、全面復工復產的背景下,國內游回暖,親子游、都市度假、鄉村游等特色游恢復發展,各種“寶藏旅游目的地”被發掘出來,新型旅游路線受到追捧。
文旅產業作為可持續發展的現代服務業,綜合彰顯了上海的精神文明建設水平、歷史風貌和自然環境保護成果。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文旅產業更是上海綜合規劃水平和軟實力的上佳展示渠道。該產業的發展不僅可以惠及本地,其綜合效應更能輻射長三角,帶動整個區域的文化融合、人口流動和經濟合作。
文旅產業可拉動內需、促進內循環。強大的國內市場是構建新型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旅游是綜合性、可重復的消費行為,除直接覆蓋傳統的餐飲住宿、交通票務、娛樂演出、紀念品和衍生品販售外,還間接帶動如媒體傳播、建筑設計、文創藝術等行業的發展。
“十四五”期間,上海要基本建成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其核心為發展創新型經濟、服務型經濟、開放型經濟、總部型經濟、流量型經濟等“五型經濟”。文旅產業契合“五型經濟”的發展要求。但是,目前上海文旅產業的發展環境還有待進一步改善。
文創產業孵化期長,難以快速帶來大體量的投資和立竿見影的GDP增長。因此,政府部門在審批文創園區項目時往往較為慎重,傾向于在本地區優先引入新興制造業。上海的“五型經濟”不能只看效益、規模和短期流量。文旅產業可以為城市引入優秀人才,進一步提高人口素質和消費水平,實現良性循環。
在發展“五型經濟”的具體路徑上,有如下建議:
1.加大文旅領域投資及旅游目的地建設力度,聯動長三角,盤活城郊存量古鎮資源和城區老工業園區地塊,在整體規劃的層次上統籌推動發展“全域旅游”。大力推動IP賦能和沉浸式項目,創造新商業模式。
上海“TX淮海|年輕力中心”就是打破舊商業模式的代表。它精準定位年輕人群,有定期更新的藝術展覽和潮流商品限量發布,匯聚人流和話題,帶動淮海路一帶商業轉型。建議上海繼續挖掘存量商業地塊的潛力,重新梳理城市文脈,引進海外高質量文化和品牌IP并融合海派特色,打造新都市文旅產業。
2.改變傳統推廣方式和旅行社主導的旅游模式,適應新時代“流量帶產業”的趨勢,利用流媒體和數字化技術助推旅游業復蘇并實現高質量發展。
上海已成功推出以“一部手機游上海”為代表的在線智慧旅游系統,將外地游客的交通疑問、景點票務等問題“一站式”解決。然而,該系統宣傳力度不足、趣味性偏弱、普及度不夠。建議可改善平臺內容、提升服務體驗,接入更多住宿、餐飲、購物商戶,如提供“海派美食游”套餐等。聯合長三角地區城市,細化目的地選擇種類、升級服務內容。發展傳統線下流量和新型線上流量并重的“流量經濟”。
未來,可以每個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為核心,借助上海發達的5G和人工智能技術產業,打造文旅大數據庫。精確收集并梳理消費者從需求產生到消費體驗再到評價整個過程的數據信息。所有資源根據系統算法自動匹配、高效協同,打造輕松、高效、便捷、柔性的智能化服務。
3.根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和《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重點促進文化、旅游與現代技術相互融合,發展基于5G、超高清、增強現實、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新一代旅游消費內容。
雖然上海已在多媒體技術輔助景區方面初獲成果,但內容制作的科技應用仍是短板。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把資源轉化為IP、轉化為內容、轉化為旅游或市場可以用的東西,需要專門的生產工具。大型文旅項目和藝術展覽的核心創意,需要引進技術和人才,溝通成本高且不利于本土人才的培養。先進的頂層設計是決定一個文旅項目商業吸引力和文化價值的關鍵。建議大力推進旅游科技創新,打造文創“開放型”和“總部型”經濟,鼓勵旅游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推進產學研合作,占據產業鏈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