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剛

婚姻保證金不被法律認可(圖/視覺中國)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的韋某捷女士,經朋友介紹認識了外來務工人員付某斌先生。因為付某斌相貌英俊,身材魁梧,所以深深地吸引了涉世未深的韋某捷。而韋某捷顏值高,能說會道,家境也不錯。所以,彼此對上了眼。
嘗試交往一段時間后,兩人都感覺比較滿意。故此,感情很快升溫,不久就確定了戀愛關系,甚至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
但是,韋某捷的父母得知這個消息,不僅不看好這對年輕人,還堅決反對他們結婚。在二老看來,他們已給女兒買好了房子,而付某斌連個穩定的工作也沒有。故此,他們擔心付某斌是另有所圖。可倔強的韋某捷對父母的勸阻充耳不聞。
其實,韋某捷的父母反對的真正原因,也是為了女兒著想——畢竟付某斌連個正式單位都沒有,將來經濟上很難穩定。沒有穩定的經濟基礎,何來穩定的婚姻生活?但她的父母轉念一想,現在沒有固定工作的年輕人也不少,一些大學畢業生都還在啃老!如果付某斌對自己的女兒好,愿意為了創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即使現在沒有穩定的收入,也未嘗不可。想到這里,二老最終同意這樁婚事。
見女兒癡迷付某斌,二老開始擔心付某斌將來變心了怎么辦?顧慮重重的二老,竟琢磨出一個“套牢”付某斌的餿主意:為了讓女兒的生活有保障,在登記結婚前,付某斌必須簽訂一份內容為“向韋某捷借款20萬元”的協議,“約定“在兩人婚姻存續期間,付某斌無需償還;倘若將來鬧離婚,那么付某斌就要在離婚之日歸還韋某捷20萬元……”
付某斌不知道韋某捷父母的葫蘆里究竟賣的什么藥,由于他很中意韋某捷,希望彼此早點組建一個家庭,于是便稀里糊涂地答應了。協議簽訂后,韋某捷和付某斌還一起到公證處辦理了公證手續。一切辦理完畢,韋某捷的父母才安心地給女兒披上了嫁衣。
韋某捷和付某斌都希望從此能夠幸福地過日子。所以,婚姻初期,兩人都非常努力經營自己的小家庭,暫時還不想要孩子。
時間一長,韋某捷漸漸發現,付某斌似乎時運不濟:不是找工作的時候出狀況,就是在工作中出問題!總之,他始終沒有找到一個收入好的工作。如果夫妻之間能夠彼此體諒、互相扶持,說不定會有一天守得云開見月明。
可是,韋某捷高估了愛情的力量。面對日復一日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合拍,導致她與付某斌摩擦不斷……在不如意的生活中,很容易淡化她對付某斌的感情。
付某斌呢?他不僅對自己的境遇不滿意,還因為妻子和岳父岳母給他的壓力感到郁悶,甚至自卑。這種寄人籬下的生活,讓他非常壓抑。原以為雙方能夠白頭偕老,怎奈世事難料,婚后第四年(七年之癢都不到),韋某捷和付某斌的感情就亮起了紅燈。盡管他們也曾努力挽回,但若即若離,最終還是走到了盡頭。2017年,這對曾經難舍難分的男女,還是決定協議離婚。
辦手續那天,付某斌按照韋某捷的要求,寫了一張8萬元的借條給她留執,并承諾在三年內還清這筆錢。
都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可到了還款時限屆滿的2020年,付某斌卻將借條拋在腦后——分文未付。韋某捷氣憤不已,多次打電話催要。付某斌先是找借口推托,后來干脆置之不理。
韋某捷在追索無果的情況下,只好于同年8月上旬一紙訴狀將前夫付某斌告到柳北區人民法院,要求對方歸還8萬元借款本金及相應利息(按照銀行同期存款利率的4倍計算至還清之日止)。
當年底,柳北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此案。
庭審中,付某斌承認8萬元借條是他親筆寫給韋某捷的:“事實上,我根本就沒有向韋某捷借過錢。之所以寫下借條,是因為那天我們準備去辦理離婚手續,韋某捷向我提出一個苛刻的要求,即補償她的青春損失費。如果我不寫一張借條給她,那她就不同意跟我離婚。當時由于我太想離開她,又無計可施,所以在她的要挾下,就違心地寫下了這張8萬元的借條。實際上,當天我一分錢都沒有得到。試想一下,我們都要離婚了,韋某捷怎么還會借錢給我呢?”
由于雙方對借款是否發生存在分歧,所以法官要求韋某捷舉證證明她是如何付給付某斌8萬元的。
韋某捷回答道:“8萬元是以現金方式當面支付給付某斌的。因此,我拿不出交款的憑據來。”
聽罷,付某斌當庭否認,并用右手指向天花板:“天地良心啊……”
法官見雙方爭執不下,只好宣布休庭,擇日再審。
2021年春節過后,韋某捷和付某斌在法庭上再次相遇,從神態上看,彼此都感到很尷尬。韋某捷沒有做過多陳述和爭辯,只是要求付某斌信守承諾,并懇請法院判決付某斌立即歸還“借款”。
這次韋某捷提交的竟然是結婚前的那份借款協議和公證處出具的公證書,并作了詳細的說明:“根據婚前的借款協議,離婚時付某斌原本應該還給我20萬元的。不過,考慮到我們這幾年的夫妻情分和付某斌的經濟狀況,我決定只要8萬元。所以,才有了后來的那張8萬元的借條。這借條是用來代替那份借款協議的。”
按照韋某捷的說法,她和付某斌是對從前的協議做了一個變更,所以自然也就沒有匯款單據、證人證言之類的證據,證明她曾經付給付某斌8萬元。可是,韋某捷忽略了一個問題:她以為有公證書,協議中的20萬元借款就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實際上,公證書只能說明簽借款協議是她和付某斌的真實意愿。但之前20萬元的借款是否實際發生過,她依然需要向法院證明。
付某斌則申辯:“我與韋某捷之間根本不存在什么借款,這20萬元說得通俗點,就是一筆‘婚姻保證金’——即韋某捷父母希望以此來保障女兒的婚姻穩定,讓女兒少吃虧而已。但是,此協議是不受法律保護的。”
如此一針見血,讓韋某捷猝不及防。她犯愁了:要如何證實一筆從來沒有存在過的借款呢?
韋某捷無計可施,只能喃喃自語:“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我手上握有被告親筆寫的借條……”
弄清了借款的真相,法官有了判斷:從法律上講,韋某捷有責任對自己提出的事實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時,就要承擔對她不利的后果。韋某捷雖然拿出了借條、借款協議和公證書,卻根本無法證明借款曾經真實發生,付某斌也否認了借款的存在。法官認為,韋某捷未能盡到相應的舉證責任,付某斌的答辯意見卻有相應的合理性。
綜上,柳北區人民法院于2021年勞動節過后,駁回了韋某捷的訴訟請求……
在法定時限內,韋某捷沒有上訴。判決隨即生效。
(文中人名均為化名)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
縱觀本案,被告人付某斌并沒有向原告韋某捷借過錢。這一點,韋某捷心知肚明。她父母費盡心思安排的“婚姻保證金”,最后也沒能帶給女兒相應的保障。
韋某捷的家人也許知道,直接約定“婚姻保證金”不會被法律認可。我國法律禁止人們采用任何協議或約定干涉婚姻自由、設置限制結婚和離婚的條件,也不允許借結婚索取財物。《擔保法》規定,保證金作為一種經濟擔保方式,不適用于婚姻家庭關系。所以,他們才選擇了簽借款協議、寫借條。
可是,如果不能證明借款真實存在,那么,這些東西又有何用呢?
倘若韋某捷真的想避免自己在婚姻失敗時受到損失,她最應該做的其實是和付某斌在離婚協議中約定補償的方式和數額。因為《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條規定: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按照照顧子女、女方和無過錯方權益的原則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