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文 何慧軒

近十年來,藝術交易市場蓬勃興起,畫廊、拍賣行、藝博會紛紛涌現 (圖/視覺中國)

在很多人眼里,當代藝術夸張、抽象,甚至還有些怪誕,畫得“不像”、看不懂。難道當代藝術真的是嘩眾取寵?是單純的藝術游戲?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當代藝術家們在本質上,是通過極富個性的創作方式,表達內心情緒和對外部世界的理解。嚴肅的當代藝術,對人生、社會和時代,是具有使命感和擔當精神的。當代藝術創作領域熱鬧非凡,而對于當代藝術的歷史與理論研究,還顯得尤為滯后,相關著作并不多見,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閱讀《中國當代藝術史》,我們能非常清晰地了解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脈絡,還能從理性層面增強對當代藝術的系統認知。
本書作者魯虹是國內有一定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學者,自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他跟隨中國藝術發展步伐,多次參加全國各類美術展覽,策劃過一系列有廣泛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展,出版過多部當代藝術史論著作。如今,作為武漢合美術館執行館長,他依舊活躍在中國當代藝術策展與研究前沿。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藝術創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大批優秀藝術家結合新的社會背景及文化需要進行了開拓性實踐。魯虹出版本書之目的,就是想以文圖相配的方式,生動而清晰地呈現當代藝術從發展到壯大的過程。書中,有兩條發展線索,其一是文字表述部分,其二是作品展示部分。文字和作品相互映襯、互為統一,而且全部作品都配有精要的論述,這樣編排的目的就是方便讀者閱讀。
所謂當代藝術,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概念,也不是某種特定藝術風格的代名詞,而是指在特定階段內,針對中國具體創作背景與藝術問題所出現的藝術創作,特點是一直處于藝術前沿,并對此前主流藝術呈反思狀態。本書收錄的藝術作品及藝術家,不單單是以名氣大、畫得好作為標準,而是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和作品,對藝術發展方向產生影響、且能體現當代藝術的獨特內涵。當代藝術在美術領域,幾乎涵蓋了油畫、水墨、雕塑、版畫、水彩等所有的畫種,此外行為藝術、裝置藝術、綜合材料藝術等,在當代藝術中也有不俗的表現。
當代藝術之所以在改革開放后逐漸興起,這和特定的歷史環境、社會環境緊密相連。在此之前,美術作品中多是“紅光亮”“高大全”的創作模式,這雖然不是過錯,但是如果作品千篇一律,就很難說美術繁榮。當時一些老畫家也意識到,在創作中要尋求創新,如程十發在1978年創作的《麗人行》,這幅作品表現唐朝大詩人杜甫的同名詩而作,重點塑造幾位年輕女子游春、惜春、戀春的愛美之心與秀麗而富有生機的春天氣息。在當代的社會環境中創作這類題材的作品,可謂開風氣之先。
再如20世紀80年代吳冠中的《江南春》《巴山春雪》、袁運生的《潑水節:生命的贊歌》、周韶華的《黃河魂》、周思聰的《王道樂土》等作品,從表現形式到表現內容,與此前的美術創作模式都有明顯的突破。這些作品給人帶來一種藝術的生機,但是以當代藝術史的標尺衡量,這些作品只是當代藝術的“前傳”。1978年左右,上海十二人畫展、星星美展、北京油畫研究會等,為后來的當代藝術發展奠定了基礎。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當代藝術領域中,有一些藝術家和作品,影響力之大,這里略舉幾例。曾梵志是當代藝術中的代表人物,1992年,他的美院畢業創作《協和三聯畫》一經展出,就嶄露頭角。作品的靈感來源于當時他在武漢醫院的見聞,其畫風受到德國表現主義畫家貝克曼的影響。畫作中,他選取醫院作為敘事背景,用陰冷的色調、夸張的造型呈現人在疾病中的掙扎。畫作中突出人的不安、痛苦、惶恐,揭示了人之生存困境。1996年張曉剛的油畫《大家庭系列》,以家庭合影為主要表現內容,畫面上的人均是單眼皮、直鼻梁、瓜子臉、呆滯的目光、緊閉的嘴唇和一成不變的發型,在表現形式上,他巧妙借用了中國民間畫工炭精畫法,作品強化了本土形式感。
很多當代藝術家,其作品備受關注。如:方力鈞的油畫光頭人物系列、冷軍的油畫《新文物:新產品設計》、隋建國的雕塑《衣缽》、李占洋的雕塑《街景》等,要么用寫實的方式、要么用夸張變形的方式,表現藝術家對個人與社會、時代的獨特理解。當代藝術的表現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作品具有先鋒特征才是關鍵。對于優秀的當代藝術家而言,他們的思想、理念其實一直與我們的社會、時代、文化同頻共振。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當代藝術迎來發展的高潮,各類當代藝術展逐漸增多,且受到文化主管部門的支持。如“上海雙年展”“北京雙年展”“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湖北美術文獻展”等,進入人們的文化視野,在海內外產生巨大影響。活躍的當代藝術展,和國家經濟實力的提升、思想開放的程度、中外文化的交流密不可分。在當代藝術圈,藝術家們一方面潛心創作、參加展覽;另一方面涌現出北京798藝術區、北京宋莊畫家村、武漢創意天地藝術區等等,這為當代藝術家創作、展示、交流提供了物理空間。
近年來,當代藝術家們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作品中經常出現濃郁的中國元素。其實當代藝術無論走多遠,最終還是要與中國文化傳統接軌。當代藝術雖然與傳統藝術在氣質、風格、理念上有著不同,但是在傳統中不斷汲取精神養分,才會彰顯更強的生命力。
當前,當代藝術在高校中,備受藝術類專業師生熱捧,可惜他們了解到的中國當代藝術,往往是碎片化的、不成體系。《中國當代藝術史》恰好可以彌補不足,是引導青年認識當代藝術的敲門磚和好教材。中國當代藝術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是動態發展的。閱讀本書的啟示主要是:首先,中國當代藝術不是封閉的圈子,而是和中國社會發展進程同步前行。當代藝術在表現形式上是獨特的,其內核依然表現的是人、時代、社會和廣闊的生活。其次,當代藝術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當代藝術以自己的方式,豐富著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最后,當代藝術與信息科技、網絡技術的聯系越來越緊,科技的向前發展催生中國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求新求變,當代數字藝術、當代網絡藝術必將成為當代藝術的重要看點和點睛之筆。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