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中職計算機教學中對現代教育資源的有效應用,提出教師應在備課、預習、施教、評價等環節,主動利用網絡資源、微課技術、多媒體技術、即時通信技術等現代教育資源,優化傳統計算機學科的教學形式,以期帶給學生新的學習體驗。
【關鍵詞】計算機教學 現代教育資源 資源利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8-0125-02
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我們帶來了豐富的現代化的教育資源。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許多教師都開始嘗試利用現代教育資源輔助教學,凸顯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優勢,以便在形象化教學情境中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變得更加靈動、活潑。在組織學生學習計算機學科內容時,教師也應當把握計算機學科的教育特點,主動借助現代教育資源優化備課環節、豐富預習內容等,以便在優化常規教育結構中帶給學生新的學習體驗,提升中職計算機學科的教育品質。
一、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備課,鋪墊優質課堂基礎
備課是教師正式開展教學活動前的準備工作。在備課環節,教師會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也會對教材內容進行解讀,從而設計出針對性較強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但是,在以往的計算機學科教學前,教師大多是根據自身的經驗進行學情和教育內容的分析,以至于整個教育準備過程充斥著教師的主觀意識,影響計算機學科教學的客觀性。而網絡資源極為豐富,對此,為了盡量減輕備課環節中的主觀色彩,教師可以對網絡上的資源進行檢索和分析,借鑒同行的經驗等,做好備課工作,為優質計算機學科的形成鋪墊良好基礎。
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文件與磁盤管理》的內容前,教師可以借助網絡資源優化備課環節,從而提高備課中的客觀性。首先,教師在網絡中輸入“文件與磁盤管理”等關鍵詞,查看網絡上同行對教材的分析情況,從而確定“文件與文件夾”“文件夾的概念”“資源管理器”等內容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其次,教師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為學生設定電子問卷調查表、測試卷等,以便透過答題情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進行客觀判斷,并根據學生的情況合理設定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再次,教師參照網絡中的教案,設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最后,教師觀看網絡上的公開課視頻,以便透過同行的教學過程,預測施教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逐步設計出針對性的學習活動。這樣,教師在課堂上開展教學工作時,就能夠從相對客觀的角度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整節課的教學質量。
顯然,教師重視備課環節,積極地利用網絡資源優化以往的備課形式,能夠提高備課環節的客觀性和針對性,使教師更好地駕馭整節課,以便學生跟隨教師的腳步按部就班地增強對計算機知識的認識。
二、巧妙制作微課預習視頻,輔助學生自主學習
預習環節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期望學生基于自身的計算機專業素養,對教材上的知識進行理解和建構。然而,在以往的計算機學科教學前,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的預習資源有限,只有教材和一些教育輔助類的書籍,而這些素材往往并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預習興趣、增強學生的預習效果。所以,在微課技術走進中職計算機學科后,教師應當積極地發揮微課的優勢,利用微課為學生制作自主預習的視頻,以便學生在瀏覽微課的過程中有效提取知識,提高自主預習計算機知識的質量。
比如,在《電子表格處理軟件基本操作》的教學前,教師就可以利用微課技術,為學生提供自主預習的視頻。首先,教師對教材進行分析,指出“Excel的功能”“Excel的工作簿、工作表等概念”“在單元格中輸入各種數據的方法”等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隨后,教師圍繞這些內容進行微課視頻的制作,并在微課中變換知識的呈現方式,以便微課具備靈動性和直觀性。在微課制作好后,教師將其發送給學生,促使學生在觀看微課的過程中集中注意力,增強其自學Excel的功能、單元格數據輸入方法等知識的效果。這樣,當教師在課堂上教授這部分內容時,學生能夠基于充分的準備,快速地跟上教師的教學節奏,提高學習的質量。
微課技術能夠豐富學生的預習資源,拓展學生的預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自主預習的積極性,以便學生借助靈動、直觀的視頻增強對計算機學科基礎知識的自學效果。
三、有效變換知識呈現方式,提高學生理解效率
相較于抽象的學習內容,學生更傾向于學習和理解形象化的知識,所以,當教師單純地以口述的方式為學生介紹計算機學科的基礎知識時,學生會因所學內容過于抽象而降低理解的質量,以至于計算機學科的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而多媒體技術能夠對抽象的教學內容進行形象化的處理,對此,在計算機學科的教學中,教師應當主動地利用多媒體技術變換知識的呈現方式,以便學生在獲得視聽刺激中,激活學習的興趣,增強對計算機學科知識的理解,加深對計算機學科知識的印象。
例如,在《加工處理圖形圖像》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技術貫穿于課堂的始終,通過變換知識的呈現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剛開始上課時,教師先使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一組與“家鄉”“校園”相關的圖片,并為學生提出“學校要裝飾宣傳欄,使用這幾張圖片可以嗎?”的問題,引導學生對圖片進行賞析。在學生提出有些圖片觀賞性不高時,教師繼續提出“有沒有什么辦法對圖片進行處理呢?”的問題,使學生基于現實需求,主動地走進本節課。之后,教師再為學生展示“通過信息高速公路”等加工后的圖片,使學生透過有沖擊力的圖片,感受圖片加工的意義,點燃其學習圖片處理技術的欲望。緊接著,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邊示范邊講解,以便學生在形象化的學習方式中,加深對圖像加工一般方法的認識。隨后,教師再使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圖像加工的基本過程”流程圖,幫助學生總結知識,加深學習印象。
透過上述案例可見,多媒體技術的出現,改變了以往的教學形式,能夠帶給學生多重感官的刺激,以便學生在有效理解計算機學科知識的同時,實現計算機專業素養的提升。
四、借助現代即時通信技術,實現師生針對性溝通
教學的過程是師生進行互動的過程,但是,在傳統計算機學科的教學中,教師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學生很難向教師反饋自己的意見,以至于學生常常處于課堂上的被動位置,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知識的建構。隨著現代即時通信技術的發展,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溝通的形式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學生能夠利用即時通信技術向教師表述自己的學習情況以及存在的疑惑等,以便教師根據反饋進行教育活動的精準安排,從而在彰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增強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的實效。
以《學會連接常用外圍設備》的教學為例,教師先組織學生在課下進行自主預習,并引導學生利用即時通信技術等向教師反饋自己的預習結果。例如,通過預習,學生了解了計算機組裝所需的配件、工具和基本流程,并對計算機常見的外部設備的組裝連接和簡單使用、維護方法等內容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對最新外部設備的發展情況存在疑惑。針對學生反饋的情況,教師進行本節課教學活動和教學內容的精準安排,以便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解決預習中存在的疑問。在學生上機操作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利用即時通信技術實時反饋自己的學習情況,并建立與教師“一對一”的交流渠道,以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針對性地解決連接外部設備時存在的問題,使學生的實踐操作過程變得更加順暢。
教師發揮現代即時通信技術的優勢,建立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渠道,能夠較快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基于實況進行課堂活動和教育內容的精準安排,并在“一對一”的交流中針對性地解決遇到的問題,真正地增強學習實效。
五、優化課堂評價環節,促進學生在反思中成長
教育評價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一般來說,教師會直接根據課堂表現情況對學生進行點評,然而,這樣的點評方式缺乏客觀性。為了使學生獲得相對客觀的評價意見,讓學生站在多個角度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教師可以借助計算機為學生創建新穎的評價模式,以便學生透過客觀數據等意識到自己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自己操作計算機的能力大小等,從而在反思中改進,在改進中實現計算機專業素養的提升。
比如,在教學《使用常用網絡平臺》時,教師可以發揮現代教育資源的價值,為學生創建多樣化的評價方式。首先,教師使用PPT對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進行展示,使學生透過圖片和思維導圖回顧“網上學習”“網上銀行”“網上購物”等平臺的使用方法和功能等,加深對這些知識的印象。其次,利用計算機根據這些基礎知識隨機為學生設定問題,如“網上學習的步驟是怎樣的呢?”“網上銀行有什么作用呢?”等,以便在“快問快答”中,檢驗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程度。再次,教師根據本節課的知識,為學生設定電子問卷,引導學生上機作答,利用軟件對答卷進行自動化評判,使學生明確地看到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識,以及對哪些知識仍舊存在疑惑。最后,教師將學生的學習成果放在網絡平臺上,引導學生展開互評,促使學生從多個角度了解自身的學習情況。
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建多樣化的評價方式,能夠削弱評價環節中的主觀性,增添評價環節中的客觀性,并提高精準性,使學生不斷補足計算機知識,提升實踐操作能力。
總而言之,中職計算機教師應當加大對現代教育資源的重視力度,全面地了解現代教育資源的應用內涵,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教育方法的創新和優化,以使在構建健全的現代化教育體系過程中,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活力,激活學生的學習欲望,逐步增強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的效果,促進計算機學科優質課堂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李娜.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方法探究[J].職業,2021(7).
[2]劉瑩.試論混合式學習在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設計與應用[J].中國新通信,2021(1).
[3]趙彬.項目教學法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的實踐運用[J].無線互聯科技,2020(24).
[4]張奎斗.中職計算機教學與創客教育融合發展模式初探[J].亞太教育,2019(11).
【作者簡介】黃一曦,男,廣西南寧人,大學本科學歷,講師,現就職于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應用網絡技術專業教育。
(責編 唐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