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傳統講評課存在的精準度不高、效果差、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思維過程,不能很好地提高教學質量等問題,提出在大數據背景下高中化學試卷精準講評模式策略:把脈平臺數據,為精準講評提供理論依據;訂正和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自主和合作探究能力;教師講評,重在深度挖掘和歸納共性;加強個性化輔導,促進學生個體發展;重視個性化手冊的使用,加強考后反饋訓練。
【關鍵詞】大數據 高中化學 精準講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8-0132-02
精準講評是精準教學中的一個環節,而精準教學是奧格登·林斯利于20世紀60年代根據Skinne的行為學習理論提出的一種教學方法。所謂精準教學,就是借助大數據和信息與通信技術,實時記錄、跟蹤和分析學習者在教學過程中的數據,并協助教師開展的具有針對性的差異性和個性化教學。在此,筆者謹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就如何進行試卷的精準講評提出初步的講評模式,為提高我校及地區性的化學教學質量盡綿薄之力。
一、傳統講評模式的弊端
新課的教學重在知識的獲取,作業重在知識的應用,考試重在檢測學生某一階段知識的掌握情況,講評重在提升學生知識的應用能力。筆者經常聽到教師抱怨,同樣的題型講了很多遍,當再次遇到這種題型時,學生還是不會做。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在于講評課的效率不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知識的應用、做題的思維并沒有在講評中得到提升。試卷講評課,既要做好概念的糾錯與辨析,又要通過講解使得學生的知識得到鞏固,還要歸納總結出做題的方法策略,從而達到鞭策學生在學習路上不斷前進的效果。因此,筆者認為傳統的講評課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數據分析僅限于表象,缺乏精準度
傳統的講評課,教師在考后會讓學生統計錯題,并就高頻錯題進行講評。這樣的數據統計,往往只統計到做錯題目的人數,并不能統計出錯誤的原因,即便教師通過個別學生了解做錯題目的原因,也可能會因為學生未能真實地還原考試時的心境和思維過程而出現診斷偏差,教師在講評時就不能精準地解決存在的問題。
(二)講評重量不重質,缺乏深度
很多教師都會犯同樣的錯誤,生怕在有限的時間內不能完成整卷講評,整節課都在不停地講。講評需要達到的效果應該是讓學生聽了就懂,再做不出錯。所以,講評時應抓住重點,講一題會一題,重視深度挖掘和拓展。
(三)忽視個體差異,缺乏分層指導
傳統的數據統計,只得到班級整體完成效果,講評也只針對班級的共性展開,包括后續的反饋訓練,也都是針對班級共性整理的。長此以往會忽略學生個體上的差異,導致潛力生越來越差,學優生提升空間小。
(四)忽視學生的思維過程,缺乏錯因追蹤
個別教師單純是為了做題而做題,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這道題用到什么知識點?用到什么做題方法?題目給的信息應怎樣去理解,這些信息對做題有什么幫助?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學生做題中可能存在的思維過程;沒有在講評中展示典型答案,讓學生回顧考試時的心理或思維過程,從中獲取錯因,只根據以往的經驗進行講評,這樣自然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二、大數據支撐下的精準講評模式
傳統的講評課精準度不高、效果差,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不能很好地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改革傳統的評卷方式勢在必行。自引入科大訊飛的智學網后,筆者通過摸索,認為借助智學網的大數據提高講評的精準度,應注意以下5個環節。
(一)把脈平臺數據,為精準講評提供理論依據
班級、年級的測試均利用智學網的題庫完成組卷或將試卷上傳到智學網,考后通過智學網完成閱卷。閱卷完成后,智學網平臺就自動生成了相關的數據信息。
1.測驗報告中的學情總覽。了解班級的平均分、最高分、優秀率、合格率、班級排名與年級的對比,對班級的基本情況有個大概的認識;通過學業等級分布,掌握班級各等級學生分布情況,對于等級較低的學生應盡快了解落后的原因,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和鼓勵。
2.測驗報告的試卷講評。了解班級各小題的平均分、得分率與年級的對比,從中找出與年級存在較大差距的題,將這類題作為講評備選題;依據選擇題各選項的選擇率,選取錯誤選擇率較大的選項在講評中進行知識補充、拓展。
3.由智學網精準教學的個性化學習追蹤和學科學情了解班級各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以及薄弱知識點中與本次考試重疊的地方,在講評中引導并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突破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
4.測驗報告的試卷分析。了解各小題的區分度,依據美國教育與心理測量學家提出評價題目優劣的標準,區分度在0.19以下的題及0.2—0.29的題較簡單,不安排講評,對此類題有疑問的學生可在訂正環節或個性化輔導環節進行消化;對于區分度低、正確率也低的題,可安排學生在訂正環節重新思考,再進入講評環節;對于區分度在0.3以上的題則結合該題的錯誤率,若錯誤率較高,則作為重點講評對象;錯誤率很高的題,要么是學生的知識點出現了缺失,要么就是教師教授方法出現了問題。如果是前一種,教師在講評時注意補充完整;若是后一種,則需要教師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講評中加以改進。
科學數據能幫助教師快速、準確地把握班級及個體的學情,診斷出學生的知識漏洞,避免教學的盲目性,提高講評的精準度。
(二)訂正和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自主和合作探究能力
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做題,對于錯題可能會存在找不到思路或考慮不周全或因時間不夠來不及做的問題,教師應在講評前給予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和討論探究的時間。
1.結合智學網的大數據,將學生對考試中來不及做的題、錯題、模糊的題訂正任務前置,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
2.分組討論(每組成員控制在5—6人,分組時按學生化學基礎、可行性特點、興趣愛好的差異性進行分配,基礎較好者擔任學習小組組長,基礎較差但表達能力較強者擔任學習小組發言人),小組成員充分討論后,在講評課上先由個別學習小組進行重點講評題的討論成果展示,由學習小組發言人從考試過程、訂正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疑難點、突破點、關鍵點等幾個方面進行講評。在講評過程中,其他學生可就展示的成果提出質疑,由發言的學習小組成員進一步解答。此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導作用,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及表達能力。由基礎較差的學生擔任發言人,目的是讓學生在討論中真正探究出知識最本質的內涵,理清做題思路,發言人能把問題講清楚,整個學習小組的學生也都能清楚了。這能真正實現對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知識的運用能力。
(三)教師講評,重在深度挖掘和歸納共性
講評前,教師必須認真做完整張試卷,在做題過程中,教師要嘗試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該題所用的知識點、解題思路和方法、可能遇到的困難、解題的關鍵點,并以此進行備課。講評時教師應結合數據信息提供的個體學情和備課成果,以學生的需求和目標為出發點,精心設計能滿足不同學情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理解知識,獲得解題策略。
1.就學習小組展示的成果,順勢提出是否對、是否完整、錯因、給大家什么樣的啟發等幾個方面的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總結出該題解題困難的原因,幫助學生整理出解題的關鍵點和思路;結合大數據提供的信息對欠缺的知識點進行及時補充以形成知識網絡,方便學生后續的學習。
2.依據智學網的數據報告選擇有代表性的典型答題案進行投影展示,通過比對,找出問題所在,歸納出錯因,引導學生思考,提煉出解題的方法和思路。
(四)加強個性化輔導,促進學生個體發展
通過智學網平臺的大數據,可以建立學生學情個性化跟蹤檔案,為尖子生、臨界生、差生的輔導提供技術支撐。講評課的內容主要面向全體學生,要不然容易出現基礎薄弱的學生聽不懂、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的情況。因此,每次考試結束,應針對不同層級的學生分別給出不同的輔導。
1.基礎薄弱的學生主要存在的問題是知識的記憶掌握不足或知識的應用不熟練,可根據數據信息反饋的學情、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主要選取區分度在0.5以下的題目進行個別輔導,并結合學科學情反饋出的薄弱知識點關聯錯題選取難度適當的典型題進行訓練鞏固。
2.基礎好的學生主要存在的問題是答題不規范、做題不仔細、知識的遷移應用不熟練或考慮問題不夠周全。輔導時可通過智學網測驗報告中的成績單調閱原卷,就錯題進行面批面改,規范答題,從操作或反應的目的角度分析答題的關鍵點,教會學生信息遷移應用的能力;還可從學科學情中的薄弱知識點調取具有針對性的典型錯題進行鞏固訓練。
(五)重視個性化手冊的使用,加強考后反饋訓練
智學網的數據庫里,有班級和個體的個性化學習追蹤,這些信息包含班級和個體各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共性錯題、對應知識點關聯錯題。提取其中的共性錯題、關聯錯題,形成適用于班級的小專題,結合由智學網工作人員打印的針對學生個體的個性化手冊,共同形成考后反饋訓練。小專題和個性化手冊發放后,要督促學生按時完成并進行自我糾錯,教師要抽時間檢查學生的完成情況,視情況做個別輔導,把反饋訓練落到實處,達到提高學生的做題能力,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
總之,應改革傳統的講評模式,依托智學網的大數據,充分挖掘信息技術帶給我們的便利,全面了解班級、個體學情,確定重點,明確錯因,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加強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積極探索精準講評的方式方法,以學生試卷分析為講評依據,以反饋訓練為教學輔助手段,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重視歸納反思,從而提高講評課的效率,提升教學質量,使講評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女誼,王劍鋒.信息化背景下高效試卷講評課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教師,2019(9).
[2]賈劍.基于“智學網”支持的精準教學初探:以“動能和動能定理”為例[J].物理通報,2021(1).
[3]姜國伶.以“測”定“策”試卷講評課精準教學策略研究:以2016級某班期中學業質量調研分析為例[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1(6).
【作者簡介】呂盈瑩(1971— ),女,廣西靖西人,高級教師,現就職于百色民族高級中學,研究方向為高中化學教學。
(責編 楊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