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怡
摘要:公益圖書《讓我們的愛像泉水一樣流淌》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發行,被評為2020年度十大贛版好書。筆者作為策劃、組稿和責任編輯之一,在兩年的編輯出版工作中,和眾多的慈善公益組織者、捐助者、被捐者和志愿者接觸,特別是當青少年作為愛的使者,將愛的泉水流向貧困家庭、貧困學子時,總是會被他們深深地感動。青少年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他們對于慈善公益精神有怎樣的理解,在多大程度上能將我國自古就有的樂善好施傳統融入現代公益精神當中,這對于發展我國慈善公益事業至關重要,同時,對于扭轉我國目前道德滑坡、健全青少年人格、普遍提升人們的幸福感、培養現代公民意識也能起到關鍵性用。
關鍵詞:青少年;現代慈善公益;精神內涵
現代慈善公益精神的內涵
“人之初,性本善”,慈善源于人性的自然情感,是人類善良本性的顯現。《詞源》中對“慈”的釋義為“愛”,“善”是心地品質善良。慈善之人,既懷有仁愛之心,又能行濟困之舉。現代的慈善之舉,已不僅僅是富人的“專利”。現代慈善公益,不再只是物質的捐獻,還包括了捐獻自己的專長,自己的服務時間等,人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為社會、為弱勢群體提供志愿服務。現代慈善公益事業,強調人人可為,互幫互濟。一個文明是否進步,正是看整個社會大多數人是如何對待弱者的。現代慈善公益,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有著不同的內涵。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慈善公益是社會財富的轉移和再分配,有利于消除社會貧困,走向共同富裕;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慈善公益能很好地關注到社會保障未到達的群體,成為其必要的補充,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同時能增強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從政治學的角度看,慈善公益是社會對公平正義、人格尊嚴追求的呼應,社會弱勢群體通過慈善公益得到了應有的幫助,通過愛心人士的物質捐獻、精神撫慰以及情感聯結,受捐者能過上更有尊嚴的生活;而從倫理道德的角度看,慈善能體現一個社會對弱者的關愛,體現了人類自身對生命普遍的尊重,這正是全社會對人類文明進步的追求。
培育當代青年公益精神,提高青年思想道德素質,是如今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深入解讀當代青年公益精神,增強當代青年社會責任感,是當代青年公益精神培育的首要前提;準確把握當代青年公益精神與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點,探索適合當代青年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徑,是當代青年公益精神培育的基本要求;建設公益精神的新型方法體系并予以實施,是當代公益精神培育的關鍵要素。
青少年對現代慈善公益的理解及參與現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特別是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東西方文化在不斷增加的國際交往中越來越融合發展,古老的東方慈善文化越來越多地融入了現代的公益理念,逐漸形成具有東方特色的現代慈善公益精神。
2009年,我國第一份針對青少年的以慈善公益為主題的全國性調查報告顯示,超過九成的青少年認為,參與社會公益是他們的責任和義務。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后,有94.7%的青少年以各種方式支持救災活動。調查中,有86%的青少年參與過公益活動。正是2008年汶川地震這樣的大災難,激發了全中國人民自古就有的“仁愛”之心,讓巨大的愛心在瞬間爆發,人們對汶川人民遭受的災難感同身受,也吸引了很多青年志愿者前往汶川進行現場救助。隨后的北京奧運會上的志愿者服務,也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難以忘懷。由此,有學者將2008年定義為“中國志愿者元年”。
慈善公益事業近十年來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捐助金額和志愿服務時間屢創新高。《2019年度中國慈善捐助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個人捐贈達398.45億元,同比增長10.54%,再創新高。個人捐贈特別是小微捐贈呈現增長的勢頭,“80后”“90后”人數占比超過了50%。他們一般會利用新興媒體如互聯網募捐平臺進行捐贈。由此看來,青少年有很強烈的愿望參與慈善公益事業,也在盡可能地踐行著流淌在血液中的慈善情懷。
但是,如果把年齡層次放低到學齡段,考查當下的正在中學和大學階段就讀的青少年的慈善公益行為,情況就沒有這么樂觀。一項針對華東、華北、華南和西部地區的60所中學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很少參加社會實踐,參加公益性活動更少:中學生中從未參加過課外公益活動的占63.3%,經常參加的只占7.2%。調查數據顯示,僅有19.7%的青少年經常參與公益活動,幾乎每天參加的僅占26%,偶爾參加的占63.2%,從未參加過的占14.5%。
以上數據可以反映當下部分青少年參與慈善公益的現狀。由于當前青少年仍然處于應試教育緊張的氛圍當中,課業負擔重,很少有時間規律性地參與到社會公益實踐當中;再加上目前政府也沒有通過立法或道德約束等規范倡導青少年參與慈善公益中來。學校沒有有效的理論指導,社會和家庭對青少年也沒有相應的行為要求,青少年自身缺乏相應的慈善公益基本知識和技能,往往光有一腔熱情卻難以真正參與到慈善公益活動的組織策劃中去。
提升青少年慈善公益精神的現實意義
提升青少年慈善公益精神,有著非常強烈的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有利于我國慈善公益精神的傳承和弘揚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也是新時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國慈善公益能否得到健康良性發展,關鍵在于青少年的慈善公益精神是否能得到提升,能否有更多的青少年參與到公益事業中,感受到慈善公益事業給全社會帶來的福利。只有他們在慈善和志愿服務中充分發揮利他主義的精神,克服當前社會對慈善公益機構公信力的負面影響,才能將我國的慈善公益事業引導到更加規范、更加有序、開放的發展軌道上來。
有利于健全青少年的人格,為社會培養合格公民
當前,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的青少年性格特征里有很多極端的一面,比如:對己不克制、對人不感激、對物不愛惜、對事不盡力等。通過提升慈善公益意識,特別是在一次次幫助他人的實際行動中,青少年會通過公益體會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樂,會在一次次自愿自覺的利他行為中學會愛的表達,體會到真情流露的幸福感,從而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有利于從根本上扭轉當前道德滑坡的社會現象
當前社會,金錢至上、享樂主義的風氣較為嚴重。在一些人看來,中學生認真學習是為了考上一所好大學,大學生則是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從而能比別人更早地過上有房有車的生活。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構成。如果生命的價值只與擁有金錢的多少劃等號,那我們仍在需求層次的最下層生活,當前道德的滑坡正是與更多的人臣服于個人的物質欲望有關。要從根本上扭轉這一社會現象,必須有更高的價值導向將人們從物欲中抽離出來,以更高層面的需求,如歸屬與愛、尊重甚至是自我實現的需求去引導青少年,從而在精神和心靈層面找到更具價值的生命意義所在。
青少年現代公益精神的培養途徑
政府加強規范和管理
去過香港的人都有很深的感受,就是一到周末,街上就有很多青少年背著錢袋勸路人捐款。而行人也早已習慣了這一幕,往往還沒等學生靠近,就準備好了零錢,學生一靠近,就順勢把錢投進了募捐箱。這樣的情形看似就是一群學生背著錢袋上街勸募,但背后其實蘊藏著許多人的貢獻,包括政府部門的嚴格監管、慈善組織的高效運作、教育機構的熱烈響應、市民公眾的無私捐獻以及學生家長的積極配合等。事實證明,青少年的現代公益精神的培育,需要政府加強公益行動的規范和管理,并且成為聯結學校、慈善機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潤滑劑,為青少年種下一顆熱心公益的種子,將來,等他們長大成人,這樣的種子就會孕育出更多慈善公益之心,讓慈善公益成為社會更多人的自覺自愿行動。
發揮媒介作用,營造社會健康的慈善公益氛圍
當前,除了像廣播、電視、報紙這樣的傳統媒體,年輕人更多的是從網絡媒介上獲取信息。現在的網絡媒體已進入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是主編、是作家,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如何在自媒體時代,營造社會健康的慈善公益氛圍,確實是一個擺在社會管理者面前的難題。筆者在調研中發現,青少年容易被一些慈善公益廣告所打動,特別是有些情感細膩、富有情節、表現社會人與人之間無私奉獻的博愛之心的宣傳片更能吸引青少年的關注。針對青少年這一認知特點,媒體可以多拍攝、發布一些類似的廣告,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加強對青少年的慈善教育
為了加強對青少年的慈善教育,我們應該講好中華文明自古以來的慈善故事。可以在大中小學教材中增加一些有關慈善歷史、慈善人物的介紹和普及教材。可以通過系統地編寫慈善教育讀本,將慈善內容與青少年的認識特點相結合,激發出青少年對慈善理念的理性思考,從而激發出他們自發的利他行為。以中學課程為例,可在《思想與法治》中增加系統性地介紹慈善的沿革、歷代慈善小故事、當代慈善人物等內容,讓他們對慈善的發展脈落有一個基本了解,形成對慈善的感性認知,讓他們了解慈善的責任和使命,為他們將來發揮慈善主體的作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除了在教材中增加相應的慈善公益知識,兒童文學作家還應該通過自己的創作,塑造鮮活的慈善公益人物形象,通過優秀的慈善公益圖書作品去激發、感染、溫暖新時代的青少年。教育部門應該鼓勵優秀的公益圖書走進校園,同時邀請圖書的創作者走上校園的講臺,通過講座、閱讀分享等形式去影響更多的青少年學生。
發揮慈善公益組織的力量
我國既有像紅十字會、中華慈善總會、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這樣的官方慈善機構以及官方機構下設的如“希望工程”“1%工程”這樣的公益機構,也有像“壹基金”“韓紅基金”這樣的民間慈善機構,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又催生了騰訊“99公益日”“輕松籌”這樣的網絡公益平臺。而像“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中國志愿者服務基金會”等各級各類志愿者協會更是多如牛毛。如此眾多的慈善公益機構應該擔負起青少年慈善公益培育的實踐基地。公益機構應該設計出專門的產品或服務,讓青少年能加入進來,甚至可以以他們為主,協助他們策劃、組織相應的青少年公益行動,讓他們通過實際行動,去體會慈善公益帶給捐受雙方的溫暖與力量,感受到自身價值的體現與認可,成為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益的人。
傳統慈善理念的準則是以志愿追求公益的方式采取自下而上的組織化方式解決公共性社會問題,是將公益作為一項事業在追求。但這也僅僅是一種拾遺補缺而已。在中國現代公益理念的培育中,要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慈善資源,構建社會組織,培養青少年的公共精神品質。
青少年參與公益能夠帶動全民公益參與度,推動慈善專業化發展,培養慈善專門人才。青少年公益參與仍然存在扶持力度匱乏、激勵不足、公益教育缺失等問題。促進青少年的公益參與,需要在國家鼓勵和引導公益參與的形勢下,從解決問題入手,逐步形成基礎,以學校為基地,以各基地為基礎形成模式。
總之,青少年慈善公益精神的培育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從政府到學校,從家庭到慈善機構,都要在聯結中發揮出自己應有的作用,從根本上改變當前的現狀,構建和諧友善的社會。
參考文獻:
[1]劉崢,羅成翼.當代青年公益精神培育路徑[J].2021(2012-1):39-41.
[2]安娜青,崇維祥.突破與珍視:現代公益的理念認知[J].2021(2014-6):70-74.
[3]劉麗. 試論當代青少年道德人格培育的傳統文化途徑——以傳統家訓中德育思想為例[J].2021(2017-5):22-27.
[4]吳秀卿.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途徑[J].南北橋, 2020(2):1.
[5]寧宇涵.青少年志愿服務意識的培育路徑研究——以阜陽市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 2020(16).
[6]何明郎.談青少年感恩情懷的培養途徑和方法[J].2021(2012-24):26-26.
[7]謝家琛.加快公益慈善管理的人才培養 促進公益慈善事業可持續發展[J].2021(2016-20):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