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盡染
摘要:電視新聞專題片是在電視新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和體現,起著重要的及知識傳播信息的作用。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最早出現在20世紀,是社會進步、媒體發展的必然產物,在整個電視節目形態中擁有重要的地位,也受到了很大的重視。然而隨著新媒體形式的不斷出現,電視新聞專題片的發展也受到了較大的沖擊和影響,所以,要想在新時期下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就需要對電視新聞專題片的制作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從而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本文主要分析新時期電視新聞專題片的制作方法。
關鍵詞:電視新聞;專題片;媒體融合
在電視新聞節目中,新聞專題片是一種特殊的電視藝術形式,不僅可以為廣大的受眾提供更多豐富、真實的內容,同時還能引導大眾的認知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這對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各種新媒體樣態層出不窮,對電視新聞專題片的發展也帶來了較大的挑戰,加之部分電視新聞制作機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些固化的套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就導致電視新聞行業的發展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要想保證在新時期下電視新聞專題片可以獲得良好的發展,就需要加強對其制作方法的研究,不斷提升電視新聞專題片的制作質量。
電視新聞專題片概述
所謂電視新聞專題片,簡單來說就是一種獨特的節目形態,但并不是純新聞,只是兼具新聞的特性,但是與新聞也存在本質上的不同,屬于電視深度報道的節目形態。電視新聞專題片是對真實存在情況的揭露。電視新聞專題片具有十分頑強的生命力,既不會取代其他藝術形式,也會被其他藝術所取代,具有紀實性的特征,是漢字與畫面相結合的藝術節目。電視新聞專題片的結構類型主要分為縱向結構、橫向結構以及復合式結構。所謂縱向結構就是依據事件的具體發展過程來進行調查、采訪,此結構有著順序性和一定的邏輯性、因果關系,敘述性相對來說較強。橫向結構就是依據具體的空間變化來進行內容之間的組織,因此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都是橫向并列存在。復合式結構就是將生活中正常的時間及空間順序打破,沒有邏輯性和空間性,是依據作者的思路來進行材料安排,既有空間變化,也包含時間的變化。
而通過回顧我國電視新聞專題片的發展歷史,很容易看出其發展的時代特征,而媒體融合新時期的到來,使得電視新聞專題片也有了新的發展趨勢,即“可視性”“節奏性”以及“故事性”,這對電視新聞專題片自身來說也是一項較大的挑戰。
電視專題片發展的重要意義
電視新聞專題片是一種具有特色的節目形式,在整個傳媒領域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都是比較大的,從這個方面來看,電視新聞專題片的發展對整個電視傳媒行業的發展也有很大關聯。電視新聞專題片發展的重要意義,主要可以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電視新聞專題片具備新聞屬性,首先能夠反映和傳播真實、鮮活的社會生活,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到社會發展的相關情況,實現了信息資源的共享,同時還能夠推動我國民主化進程的發展;第二,電視新聞專題片相對于其他的新聞形式,制作要求比較高,電視新聞專題片在所有的電視節目中占有關鍵的地位,是對電視新聞制作水平的一大體現,能夠從某種程度上顯示出我國電視新聞總體的制作和發展高度;第三,電視新聞專題片對新聞的挖掘更加深入,能夠為人們展示新聞事件發生的整個過程,背后的故事,可以幫助人們對社會熱點深度理解和認識,能夠引起人們對社會熱點問題所要反映的深層次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電視新聞專題片制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腳本質量低
在進行電視新聞專題片的制作過程中,腳本創作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這是電視新聞專題片制作的重要基礎和前提,腳本的質量和水平直接影響著拍攝的實際效果。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腳本質量低是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主要體現在腳本無法對拍攝和制作給予有力的指導支持,缺乏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判斷和預防,導致無法及時應對突發情況,從而影響了整個電視新聞專題片的拍攝和制作。
畫面缺乏審美情趣
實際上,電視新聞專題片與眾多影視作品相比,具有相通之處,那就是注重畫面的美感。然而從電視新聞專題片的實際制作情況來看,部分作品缺乏對畫面美感的重視,很多制作人沒有認識到畫面美觀的重要性,認為只要完整地敘述新聞事件就足夠了,甚至主動追求不完美的畫面以體現所謂的“真實感”“記錄感”,正是這種不正確的認知,導致電視新聞專題片的畫面缺乏審美情趣,觀眾也無法有更豐富的觀看體驗,導致專題片的制作效果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制作技術不足
媒體的發展一直伴隨著技術的迭代,在電視新聞專題片制作期間,制作方法和技術作為重要的因素,是影響專題片制作效果的關鍵因素。然而從實際來看,一些電視新聞專題片在制作技術方面還存在明顯的不足,主要就是沒有積極擁抱學習和熟練運用新媒體技術,導致制作技術支撐力不足,此外,解說詞、音樂配置、字幕等方面都存在套路化、模式化問題,整個制作的效果和質量也大受影響。
制作過程過分迎合大眾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歷史長河中有著較為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但現階段消費觀念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國家的影響,并且對西方國家的文化進行模仿,缺乏一定的文化主導。根據相關的調查顯示部分電視新聞在播放時過度的迎合大眾的消費觀念,且在內容上沒有與經典文化進行融合。比如有節目在播放的內容以及形式上會模仿其他國家的內容,沒有將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滲透在其中,更好地進行文化傳承,但是新聞作為重要的媒介要積極進行傳統文化的宣傳和發揚,形成特色電視文化,引導正確的大眾消費方向。
對新聞內容本身缺乏重視
現在社會的發展中,人們對于新聞的關注大多在于娛樂以及明星等方面,對文化內容的新聞關注度較低。而電視新聞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媒介,在播放過程中過度迎合大眾消費觀,側重于娛樂新聞播放,對播放內容并沒有進行合理控制,文化新聞的傳播內容較少,對社會群體的價值觀念有所影響。在新媒體環境下,人們對于文化內容的了解以及認知程度較低,雖說人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但是此趨勢已經成為社會發展中較為普遍的現象,會導致出現相關的社會問題,對于國家的文化傳承有著一定的影響。在電視新聞專題片的內容選擇中沒有一定的內涵,所選內容較為低俗化,對社會發展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低俗的文化內容會對人們價值觀念的形成有較大影響。
新時期電視新聞專題片的制作方法
精選素材
眾所周知,電視新聞專題片的取材范圍是十分廣泛的,包括歷史題材、民生報道等等,所以在制作的過程中,選題是十分關鍵的,選題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夠闡述其所蘊含的內在價值并滿足觀眾的需求,這樣才能激發廣大觀眾的感情共鳴,實現心靈上的有效互動。
而題材的選擇是電視新聞專題片制作的核心內容,做好題材的選擇是最關鍵的內容。首先,要明確選題的主題。明確主題即是明確了創作方向,是拍攝制作的基礎。選題既不能高高在上與受眾缺乏共鳴,也不能一味迎合喪失了新聞的準則。在明確主題的基礎上,精選與主題相適應的題材,同時還需要保證題材的真實性,并深入挖掘其中存在的內涵,保證電視新聞專題片的質量;其次,題材的語言要盡可能的簡潔、清晰。素材的主要來源是生活,要選取“冒熱氣、接地氣”,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素材,所以在表達語言選擇方面也可以結合一些群眾語言,從而提升觀眾的接收效果,更好地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合理編排內容
內容編排是電視新聞專題片制作中的重要環節,而內容的編排需要建立在腳本的基礎上,所以在進行拍攝和制作的過程中,編導與攝影師應該積極地溝通和協調,來明確整個專題片的制作方案,保證能夠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拍攝和制作,同時還需要對內容進行合理編排,保證可以吸引觀眾的觀看興趣,讓觀眾通過觀看節目可以獲得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和內容。撰稿作為整個專題片的基礎內容,所有進行的拍攝都是由此開展,但是撰稿內容并非一成不變,依據整體拍攝的具體情況來進行有必要的修改,在拍攝過程中因畫面以及場景的臨時變化,可以進行臨時修改時,專題片在結構以及畫面、布局銜接過程中有較好的效果。
而在具體的拍攝和制作過程中,掌握好整個節目的布局也是比較關鍵的,謀篇布局可以保證充分展示出新聞內容的結構和框架,向觀眾更精準地傳達和傳遞新聞事件內容,如河南廣播電視臺在2020年重磅推出的6集大型電視政論專題片《雄關》,就從“河南力量”“中流砥柱”“江河同心”“平凡英雄”“青春戰歌”“向陽而生”六個方面切入,全景展現了河南抗疫的壯闊畫面,結構清晰,情感再現,巧妙編排,極大地加強了觀眾的認識和感悟,從而提升了節目的影響力和傳播效果。在電視專題片制作過程中,語言的應用也有著較大的作用,要符合口說、耳聽的基本特點,敘述過程較為流暢并且聽起來較為順耳,但是要注意在專題片中應用的語言并不是日常的口語,而是通過加工提煉較為規范的語言,使大眾群體容易接受且容易理解。
合理運用拍攝方法
要想提升電視新聞專題片的質量和效果,就需要在拍攝的過程中使用合理的拍攝方法和技巧。首先,編導需要為攝影師提供具體的方案,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拍攝;其次,針對不同的場景以及事件情節要選擇合理的拍攝方法,例如:河南廣播電視臺大型融媒體新聞專題片“飛閱三山一灘”,緊扣“飛閱”的節目特點,大量采用無人機航拍鏡頭,使受眾充分領略了太行山、伏牛山、大別山、黃河灘區人民群眾在黨的帶領下脫貧攻堅、舊貌換新顏的昂揚風貌;最后,合理的運用好拍攝資源,豐富和完善拍攝風格,帶給觀眾更多的觀看感。此外,細節是電視新聞專題片中的重要內容,為了讓人物形象更加完整以及保證環境的真實性,就需要做好細節的處理工作,要注重鏡頭的特寫,例如在《日子會越過越好》這一節目中,攝影師就運用了技巧捕捉,拍攝到了溫家寶總理的多項細節,起到了強調的作用,除了鏡頭特寫外,也有主客觀視角特寫、營造節目風格特寫等等方法,攝影師需要結合需求合理的利用。
做好后期的制作工作
對于電視新聞專題片來說,后期的制作是影響節目效果的重要因素,后期制作的工作人員要依據整個專題內容來做以有序的編排,在較多的拍攝畫面中來剪輯出符合此次專題的畫面,依據編導的具體要求進行剪輯,后期制作是作為再次進行創作的過程,需要后期的工作人員有較高的專業技能以及較強的文化功底,可以在掌握文稿內容的基礎上再進行創意編輯,對每個環節進行嚴格的把控,使電視新聞專題片有著較好的效果。后期制作工作主要包含剪輯、錄音、畫面以及配樂等內容,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首先,在錄音這一環節中,解說員必須要充分掌握節目的具體內容,并結合節目風格來合理調整播音風格,提升解說的針對性、同一性、協調性、提亮節目的藝術感;其次,在畫面剪輯銜接方面,需要充分結合動靜結合的基本原則,并適應目前受眾的收看習慣,根據不同的節目內容,采取“快打”“慢打”相結合的剪輯手段,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同時還需要注重畫面質量以及構圖的控制,保證畫面的美感,給觀眾帶來良好的視覺體驗;最后,在配樂方面,要結合專題片的內容,合理地選擇音樂,烘托節目氛圍,如河南廣播電視臺新聞專題片《雄關》中,當醫護人員劉海燕與女兒隔空擁抱,孩子喊出“媽媽,我想你”的那一刻,一陣深情緩緩的音樂流淌而出,視覺與聽覺、聲音與畫面、音樂與人聲的多重疊加,使觀眾瞬間被帶入情境,達到了直擊人心的效果,有效地提升了節目的制作效果此外,在字幕的配制方面,也需要保證文字的準確表達,需要結合觀眾的閱讀習慣合理地調整字體和字幕顏色,保證字幕能夠與畫面相融合。
綜上所述,媒體融合時代的到來,給電視新聞專題片帶來了較大的沖擊,我們需要明確電視新聞專題片的發展方向,并結合新時期的發展趨勢,不斷提升制作能力和水平,提高電視新聞專題片的創新能力,達到更好的制作效果和質量,這樣才能積極面對新媒體帶來的挑戰,提高節目競爭力,在新時期的背景下獲取更穩定、長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