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程
(海南廣播電視總臺,海南 海口 570100)
隨著新媒體節目的興起,新媒體領域已經成為主流媒體宣傳的一個重要陣地。三沙衛視作為海南廣播電視總臺旗下在南海地區較有影響力的衛視頻道,不斷努力加強新媒體陣地的宣傳,新媒體直播節目的制作播出逐漸趨向于日常化。為使新媒體直播節目的制作更加高效,制作團隊將基于移動互聯網的遠程制作技術應用于新媒體直播節目的制作中。遠程制作系統輕便化、靈活程度高,大大縮短了新媒體直播制作的準備周期,進一步增強了節目的時效性。同時,遠程制作技術的應用較大程度地降低了直播成本,使直播節目可以更加常態化,增強了節目的傳播力。
移動互聯網傳輸技術發展迅速,當前新媒體直播已經十分普及。社交平臺、App直播等移動端應用更是興起了全民“自媒體”直播潮流。在新媒體時代,主流媒體機構利用傳統節目的制作優勢,將電視制作技術手段轉移到新媒體直播節目制作中,比如將轉播車、電子現場制作(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EFP)系統等應用到新媒體直播節目的制作。得益于移動互聯網傳輸技術的發展,遠程制作技術逐步擴大在新媒體節目制作中的應用。
新媒體直播節目有即時性、互動性、傳播性強的特點。通過遠程制作技術打破地域空間的局限后,節目更加具有臨場感。利用遠程制作手段進行新媒體直播的優勢有以下方面:
(1)打破空間限制,前后方信號通過移動互聯網傳輸;
(2)精簡前方報道團隊,實現“前方采集、后方制作”的分離式制作手段;
(3)利用主流的互聯網傳輸協議,使信號傳輸穩定流暢。
(4)利用移動互聯網傳輸,能有效降低信號傳輸成本。
遠程制作系統前后方以互聯網為介質進行信號傳輸,相較于電子現場制作(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EFP)系統、轉播車系統,遠程制作系統有著分離度高、更便攜、更節約使用以及維護成本低的優勢,使直播工作更容易開展。為滿足多機位、高質量、易開展的中小型直播制作的要求,制作團隊將遠程制作系統投入到常態化的新媒體直播當中。使用遠程制作系統制作新媒體直播節目,場地適應性強,前方采集區和后方制作區可以分別獨立在兩個場地,信號通過4G網絡無線互聯;系統設備達到廣播級標準,配置靈活、擴展性較強;系統穩定性強,每個功能模塊相互獨立,對直播有著較好保障。遠程制作系統憑借技術參數和制作條件的優勢,為新媒體節目直播提供良好的支持。輕便化的、應用于新媒體直播的遠程制作系統如圖1所示。

圖1 輕便化的遠程制作系統
按功能區劃分,系統可以分為前方音視頻采集區和后方制作推流區。前方采集區主要通過攝像機采集音視頻畫面,通過傳輸設備將信號回傳至后方;后方制作推流區則是對回傳的信號進行切換、包裝,最后由推流器編碼后推送到各個網絡播出平臺。
常用的遠程制作方式有兩種:向固定IP傳輸方式和基于SRT協議的遠程制作方式。
架設固定IP服務器,實現前端發射端通過互聯網遠程向固定IP傳輸視頻信號,是遠程制作的一種方式。一些中大型節目為了提高傳播效力,在進行新媒體直播時,會邀請合作的網絡媒體平臺共同轉播。在新媒體直播過程中,為了保障節目的安全穩定傳輸,制作方通常會使用雙鏈路進行保障傳輸。其中一種傳輸方式是前端信號向固定IP服務器回傳。在臺內架設固定IP服務器,前方便攜式采集端將制作好的音視頻信號進行壓縮編碼,填入臺內固定IP接收地址回傳,臺內IP服務器將回傳信號進行解壓縮及解碼,可實現輸出HD-SDI信號及RTMP推流,如圖2所示。這種傳輸方式的優點是清晰度較高、HD-SDI信號符合電視直播要求,缺點是RTMP推流延時較長,對網絡有較高要求。

圖2 向固定IP傳輸信號流程圖
近期,海南廣播電視總臺技術團隊參與了《中國記者節特別節目》的轉播。在節目制作現場,演播室內部署了多個機位,通過前方制作區演播室系統進行音視頻采集及節目內容制作、包裝完成后,合成的PGM信號發送至向固定IP傳輸的回傳設備和4G便攜式發射端,實現專線網絡+4G移動網絡雙鏈路傳輸,保障節目傳輸的安全。臺內接收到兩路PGM信號后,選用質量較佳的信號進行RTMP推流,將信號推送至新媒體播出平臺,實現了節目轉播。向固定IP傳輸的方式有2~3 s的延時,因此這種方式一般用于PGM信號的轉播,而遠程多機位切換則通過基于SRT協議的視頻傳輸方式,來實現直播中前后方視頻信號的傳輸和遠程切換。節目直播效果如圖3所示。

圖3 《中國記者節特別節目》直播節目效果圖
SRT的全稱是Secure Reliable Transport,是目前主流的視頻傳輸通用協議。在普通互聯網環境下,使用SRT協議傳輸技術可以實現多地之間安全可靠的高清視頻傳輸與分發。SRT技術有著安全、可靠、低延遲的特點。基于SRT協議的遠程制作方式也經常用于新媒體直播節目的遠程制作。海南廣播電視總臺技術團隊在制作《第十三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的新媒體直播節目時,采用了基于SRT傳輸的遠程制作方式進行直播,如圖4所示。

圖4 《第十三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直播節目效果圖
這種方式可以利用SRT傳輸技術的特點,將前方采集和后方制作分離,只需要派出報道人員到前方進行報道,后方技術團隊在臺內即可完成直播支持。在展會現場,團隊架設了3部高清便攜式攝像機進行視頻采集,主持人的話筒接入攝像機,音視頻信號通過攝像機輸出HD-SDI信號到4G便攜式編碼設備回傳。信號回傳至本地接收服務器,由服務器對信號進行解碼轉換,最終以SDI信號形式輸出至后方制作區的切換臺。導播對視頻信號進行實時切換,信號經切換臺包裝后,再輸出SDI信號至推流器。推流器編碼后將RTMP流推送至各個網絡播出平臺。整個過程的信號流程如圖5所示。

圖5 基于SRT協議的遠程制作方式信號流程圖
利用SRT協議進行攝像機信號傳輸有著延時更低、更穩定的特點。后方可以以較低延時、較高畫質對音視頻信號進行切換制作。在正常的網絡狀態下,采用SRT協議傳輸視頻的延時只有幾百毫秒,遠低于實時消息傳輸協議(Real Time Messaging Protocol,RTMP)傳輸方式。在弱網環境中,SRT協議相對不容易出現畫面卡頓和花屏的情況。而這種傳輸方式相較于衛星、光纖等傳輸方式有著更高效快捷、節約傳輸成本的優勢,更適用于常態化的新媒體節目直播。前方采集的音視頻信號通過遠距離的傳輸后依然穩定,保障了直播的安全。經測試,每路視頻信號達到4 Mb·s-1左右的傳輸碼率,就可以保證聲音、畫面清晰流暢,滿足新媒體節目的播出需求。
為了保障轉播車在直播過程中有一個穩定的網絡環境,前方采集區使用了多網絡聚合的4G背包發射前端,在后方制作區配備一條互聯網專線對直播進行保障。前端4G編碼發射設備可以支持4張流量卡,對網絡傳輸帶寬進行聚合。在傳輸時,前端發射設備會對各個移動運營商的網絡情況進行預判,自動對數據分包進行傳輸。同時,設備具有自適應比特率、自動前向糾錯及其他丟包恢復算法等傳輸技術,可以更穩定地保障視頻信號的傳輸,盡可能避免直播過程中丟幀、卡頓的問題出現。《第十三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新媒體節目直播前,技術團隊實地測試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三個運營商的網絡信號,發現中國移動的4G網絡信號最佳,因此配備了2張移動卡、1張聯通卡和1張電信流量卡。由于展會現場4G網絡流暢,因此技術團隊將碼流設置為4 Mb·s-1,得到了清晰流暢的視頻畫面。
在直播過程中,實現前后方實時通話,能幫助導播更有效地把控節目內容。導播可以通過通話系統對前方攝像進行機位調度,也可以引導主持人介紹相關內容。在《第十三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新媒體直播過程中,為實現新媒體直播時的前后方通話,技術團隊通過4G傳輸發射設備的內建通話系統進行前后方通話。由于通話系統是全雙工的通信模式,使用設備內建的通話系統可以簡化系統鏈路,使前后方溝通更加流暢。對講話筒接入4G傳輸收發設備,導播可以使用系統的話筒,直接與前方編導溝通。
以往傳統電視信號的傳輸都是以衛星、光纖作為直播信號的傳輸途徑。在新媒體時代,得益于互聯網傳輸技術的進步,輕便高效的遠程制作系統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應用。遠程制作使新媒體直播節目降低了制作成本、降低了直播的技術難度,在兼顧創造力和觀賞性的同時,使得節目傳播力大大增強。本文作為遠程制作技術在新媒體直播中的探索實踐,希望可以為行業同類應用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