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婷,蔡 璐
(江西廣播電視臺,江西 南昌 330000)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正呈現出日新月異的發展局面,互聯網技術的出現推動著多個領域實現了科技革命,這也促使電視行業改變其原有的電視制作模式,逐漸引進新技術,以提升電視節目的質量,并在當前的新環境中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現階段,虛擬現實技術已經逐漸融入到電視節目的制作中,并且已經擁有較為廣闊的應用范圍,推動著電視節目策劃及設計制作理念等實現有效的變革,從而促進電視行業整體的發展。
虛擬現實技術就是將虛擬與現實技術進行有機結合的一種技術,又被稱作靈境技術。該技術興起于20世紀,現階段已經擁有了非常廣闊的應用領域,娛樂、教育、醫學等各個行業都能夠發現虛擬現實技術的身影。在電視節目制作中應用虛擬現實技術主要有兩種形式,分別是虛擬植入技術和虛擬演播室技術。
虛擬演播室技術能夠完成節目場景的變換,并且不會受到次數的限制,從而實現節目播出時環境變換的無縫銜接。與以往制作節目的演播室相比,虛擬演播室技術無需使用特定的道具或者是節目場景,演播室可以隨著節目內容的變化改變環境。一方面,這可以為節目設計者在前期的設計環節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還可以有效減少成本的投入。
虛擬植入技術則能夠將虛擬人物與真實人物進行更加逼真的融合,與虛擬演播室技術相比,其效果更勝一籌,能為觀眾帶來更好的觀看體驗[1]。
新聞類節目涉及多方面的內容,包括影像新聞、圖片新聞、訪談新聞以及現場報道等,但是,一個良好的新聞節目需要將這些內容進行有效的串聯與整合,而新聞節目的演播室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制作新聞類節目時,在演播室載入虛擬演播室技術,能夠在短時間內改變演播室的內部環境,并使得操作相對便捷。由此可見,虛擬演播室可以與新聞這種真實性和實效性較強的節目形式相契合。不僅如此,新聞內容也會在虛擬植入技術的幫助下變得更加生動、豐富,觀眾觀看時會對新聞內容有一個更好的理解。
舉例來說,自2012年起,江蘇衛視制作了一檔新聞雜志類節目——《新聞眼》,該節目涉及新聞資訊、真情故事以及深度解讀等,從多個角度對新聞內容進行挖掘。最新穎的是,《新聞眼》節目在制作的過程中引入了虛擬現實技術,在報道新聞時將虛擬場景和真實場景進行有機結合,從而幫助觀眾更加直觀地了解新聞內容[2]。
《新聞眼》節目中,提供虛擬現實技術的單位是來自挪威的維斯(Vizrt)集團,該集團是一家專業研發廣播級專業軟件的集團,在世界范圍內的市場占有率處于前列,其研發的在線包裝軟件和虛擬演播室系統正在被全球1 600多個電視媒體所使用,包括我國的中央電視臺、美國的CNN、ABC以及英國的BBC等。該公司研發了多種多樣的產品,如Viz Virtual Studio虛擬演播室系統、Viz Engine三維實時渲染引擎、Viz Content Pilot邏輯切換控制端軟件以及Viz Artist三維動畫設計軟件等。Viz Artist虛擬植入設計制作和控制軟件、Viz Content Pilot播控軟件以及Viz Engine高清三維引擎是江蘇衛視《新聞眼》節目應用的主要技術手段。該虛擬現實技術在節目中發揮作用的主要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體現了Vizrt虛擬系統的流程,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3個環節。

圖1 Vizrt虛擬系統工作流程圖
(1)利用Viz Artist進行節目制作時,相關人員需要以不同的新聞內容為依據,制作出不同的動畫效果以及虛擬的三維場景。之后,為了使場景和動畫更加逼真,從而使觀眾對新聞內容產生共鳴,就需要進行渲染,這一步需要在Viz Engine高清三維引擎中將已經制作完成的動畫和場景內容引入。
(2)用于真實場景拍攝的攝像機會搭載一種專業的跟蹤機器,當攝像機進行推拉搖移等機械動作變化時,該跟蹤設備就會將這種動作轉變為特定的跟蹤信號,并由Viz Engine高清三維引擎完成信號的接收。需要注意的是,江蘇衛視的《新聞眼》節目中,跟蹤設備并沒有真正發揮其功能,原因在于使用虛擬植入技術的攝像機并不是移動的,而是固定不動的機位[3]。
(3)完成疊加渲染真實場景畫面和虛擬場景畫面的工作之后,就可以將畫面輸出至視頻切換臺進行畫面的實際播出。
與傳統大型娛樂晚會類節目的制作形式相比,虛擬現實技術能夠營造出絢麗多彩的視覺效果,從而吸引更多的觀眾。舉例來說,在2021年中央電視臺的牛年春節聯歡晚會中,有許多節目都應用到了虛擬現實技術。以歌曲《牛起來》為例,整個節目充滿了春節的元素,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營造出了絢爛多彩的舞臺效果,并且還在其中融入了科技元素。由于疫情及其他條件的限制,位于香港的演員劉德華無法來到現場進行真正的對唱,因此采用了云錄制的形式。在這個過程中,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完成無縫同框發揮了重要作用。云錄制就是指,春晚的制作者通過信號遠程傳輸技術完成與劉德華團隊的溝通與交流,并借助虛擬演播室技術完成摳像合成,最終完成《牛起來》節目的云制作。整個舞臺不斷從實際場景轉變為虛擬場景,又從虛擬場景轉變為實際場景,二者相互交織,每一次連接都可以做到天衣無縫。尤其是劉德華與其他兩位演唱者的對唱環節,沒有展露出任何破綻,觀眾能夠沉浸其中。
《開學第一課》是我國教育類節目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檔電視節目,從2008年開始,在每一年的新學年開學時,中央電視臺與國家教育部合作,共同制作并播出大型公益教育類節目——《開學第一課》。2020年播出的《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抗擊疫情和脫貧攻堅,在節目中,北斗三號導航衛星的首席設計師謝軍解說了北斗衛星在抗擊疫情中發揮的實際作用[4]。在講述過程中,節目場景出現了與北斗衛星相關的一系列動畫以及影像,如圖2所示,體現出虛擬現實技術在教育類節目中的應用。

圖2 謝軍講述北斗衛星時虛擬現實技術的展現
《開學第一課》應用的虛擬現實技術主要來源于InfinitySet聯合引擎,該軟件是由Brainstorm公司自主研發的。使用這個軟件,可以將圖像渲染成為逼真的AR圖像[5];還利用了Unreal Engine 4軟件,這是一種工業級游戲引擎,借助該軟件完成了對虛擬圖像和動畫的生動展示。
在電視節目的制作中應用虛擬現實技術,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增強節目競爭力,還能夠實現與觀眾心理需求更好的吻合。此外,應用虛擬現實技術還能夠促進電視節目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實現自身節目形態的變革。為了在未來電視行業發展中更好地應用虛擬現實技術,行業應當加大對人才隊伍的建設力度,并不斷引進先進的設備,從而充分發揮出虛擬現實技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