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雨 陶然 陳靜茜
[摘 要]文章通過眼動追蹤和深度訪談法,進行女性閱讀HPV科普圖像的接收研究,揭示這一群體閱讀HPV科普圖像的微觀認知過程,并在此基礎上探尋大眾媒體的健康科普圖像生產策略問題。本文分析了形象性策略、標記性策略、圖表信息調整策略三組不同類型的HPV新聞科普圖片的視覺形象的說服效果與作用。最后,基于現(xiàn)有研究為大眾新聞類媒體的視覺健康科普創(chuàng)作提出建議:從受眾出發(fā),以社會互動的視角來開展圖像生產;采納再現(xiàn)“現(xiàn)實主義”的科學圖像生產策略,提高科學知識編碼解碼的有效性。
[關鍵詞] 健康科普策略 圖像生產 HPV疫苗 眼動追蹤 視覺說服
[中圖分類號] J905 [文獻標識碼] A [ DOI ] 10.19957/j.cnki.kpczpl.2021.04.004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患者中心的醫(yī)患溝通(PCC)背景下的患者賦權及影響因素研究”(2021JBW104)、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學與健康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協(xié)同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2017I2M3014)。
宮頸癌是中國15—44歲女性罹患癌癥中位列第二的惡性腫瘤疾病,由HPV病毒持續(xù)感染所引發(fā)。HPV疫苗是目前為止世界上唯一能預防癌癥的疫苗。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推薦通過接種HPV疫苗預防宮頸癌,并建議將HPV疫苗納入各國的國家免疫規(guī)劃。醫(yī)學研究證明,九價HPV疫苗能有效預防97%的宮頸、陰道和外陰癌前病變,但由于HPV病毒會導致生殖器疣,易引發(fā)與該疾病相關的病恥感,加之目前我國新聞媒體對這一疾病的引導干預與知識普及較為缺位,因此對于HPV病毒科學知識的正確普及與合理的心理健康干預,是中國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在視覺轉向時代,如何運用圖像開展HPV健康科普,也成為本文研究的切入點。
本文試圖在前期所開展的受眾閱讀HPV圖像的注意力分配機制基礎上,圍繞HPV健康科普圖像的運作機制,分析新聞媒體的健康科普圖像生產策略。
前期研究采用內容分析(用視覺語法的互動意義進行測量單元的建構)、眼動追蹤實驗、問卷調查與半結構化訪談等研究方法進行實證數據的采集(如圖1)。已有眼動研究被試多集中在15—45人,研究最后收集到國內20位女大學生的有效數據,被試平均年齡20歲,信息識別無障礙,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
二價、四價和九價HPV疫苗對門診患者的保護率分別為17%、20%和54%,對宮頸癌患者的保護率分別為67%、67%和85%[1]。16—26歲尚未接觸性生活的女性接種HPV疫苗能有效降低HPV引起相關癌癥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本研究被試大多為18—22歲,是HPV疫苗接種的目標人群。

通過搜索引擎檢索“HPV疫苗分類”,在綜合權威性和代表性后,筆者從著名科普網站“果殼網”和中國國內最大的開放型媒體圖像供應平臺——“視覺中國”網站收集刺激材料。選取“果殼網”中“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yī)院醫(yī)師”所發(fā)布科普文章中的信息圖表1幅;在“視覺中國”共檢索到24張圖片,綜合考慮圖片類型、主題、構圖、發(fā)布時間等因素后選出12張新聞圖片,分為“虛構類HPV新聞圖片”(下文簡稱虛構類)和“非虛構類HPV新聞圖片”(下文簡稱非虛構類)兩組。由此得到刺激材料共三組,即信息圖表、虛構類圖片、非虛構類圖片。
前期研究招募20名被試,要求每名受試觀看13份刺激材料,并在眼動實驗后接受30—45分鐘的半結構化訪談,以便探究眼動行為背后的心理機制,進一步挖掘影響女大學生接種決策的圖式。使用訪談和問卷相結合的方法,對研究數據和結論開展三角矯正。
圖片視覺說服并不是簡單地依靠“與所指物的形象相似”來實現(xiàn)的。保羅·梅薩里(Paul Messaris)運用符號界定視覺圖像的語義學特征,他認為視覺形象的說服效果與作用,區(qū)別于其他的傳播形式,其“形象性”“標記性”和“視覺結構的不確定性”是探討視覺說服的出發(fā)點[2]。
(一)形象性——非虛構類圖片相似他者的代入
從保羅·梅薩里視覺說服作用機制的第一層次——形象性出發(fā),本研究分析了受眾在觀看HPV新聞圖片的過程中,是如何通過這些不同方位再現(xiàn)的主體開展關系型聯(lián)想的。具體而言,本文發(fā)現(xiàn)受眾引入了三種關系聯(lián)想:醫(yī)護人員與患者的關系,患者與注射針頭的關系(見圖2,即非虛構類圖1),以及醫(yī)療機構與患者的關系(見圖3,即非虛構類圖2)。

通過定義圖片興趣區(qū)的邊界形狀,對刺激圖片材料進行分析單位的劃定,可以將所屬眼動數據映射到該區(qū)域中。筆者將圖中的不同元素劃分為各個目標區(qū)域,即“興趣區(qū)”(Area of Interest,以下簡稱AOI),被試者注視每個AOI的總時間,反映了被試對各區(qū)信息元素關注的仔細程度。筆者對AOI注視總時間和首次注視時間進行統(tǒng)計,分析各AOI的注視時間與注視順序。由圖2與圖3熱點圖可以看出,被試的注視時間集中在打針處與接種者。這種“關系型想象”,充分體現(xiàn)了患者的圖片認知是通過“相似他者”的視覺形象喚起,將個人的患者身份代入到了健康說服圖片當中,即某種程度上,將自己想象成為圖像中的患者[3]。
“在醫(yī)生給患者注射疫苗的圖片中,你主要花時間關注畫面中的哪些部分?有沒有什么聯(lián)想?”針對這一問題,90%的被試表示對接種HPV疫苗的注射器、注射部位、患者表情有強烈的觀看訴求。
受眾不是直接接受客觀圖片中的說服內容的,而是通過“再現(xiàn)現(xiàn)實”從而引發(fā)各種“既定程序”(preprogrammed),來激發(fā)受眾的情感反應[4]。受眾將自身過往經歷、教育及文化背景代入其中,依據圖片細節(jié)如人物面部表情、物體形狀外觀等,產生自身的觀點與情緒。
(二)標記性——圖片情緒的喚起
梅薩里所提到的視覺說服的第二個概念是標記性。在攝影圖片的視覺說服過程中,“標記性”是其重要特征,也是關鍵組成部分。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關于健康、安全和社會運動的研究中,說服與視覺材料之間的聯(lián)系往往更為密切。說服是通過將受眾帶到一種情緒狀態(tài)來實現(xiàn)的。在宣傳方面,僅憑文字信息并不能充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視覺材料成為必備的組成部分。現(xiàn)有研究證明,在預防行動效力信息方面,恐懼能發(fā)揮有益的影響[5],健康改變和安全相關行為的視覺素材也往往涉及威脅和恐懼元素。

在第一階段研究中,以毫秒為單位輸出每一名被試觀看每一張圖片的實時瞳孔直徑值,研究者分析被試總體對不同圖片的瞳孔值和不同被試觀看同一圖片的瞳孔值,進而對被試在觀看中的情緒展開了分析。得到的瞳孔值顯示,被試對新聞表格的情緒反應最低,而在觀看非虛構類的圖5和圖2(見組圖1)時反應最強烈,其次是虛構類新聞圖片。通過訪談法發(fā)現(xiàn),圖片所引發(fā)的觀看者情緒類型主要為恐懼和害怕。
新聞圖表作為13張圖片中情緒最為中性的圖片,瞳孔直徑值最小,同前人的研究結論相符——被試觀看中性圖片時的瞳孔小于觀看帶有情緒刺激圖片時的瞳孔,情緒刺激更易引發(fā)關注與記憶。被試平均瞳孔直徑最大的圖片是非虛構類圖5,表明被試在觀看此圖片時,產生了顯著的情緒波動。
在訪談問及受訪者主要花時間關注圖片中的哪些部分時,多位被試表示對非虛構類圖5呈現(xiàn)的扎針特寫印象深刻,個別被試表示有恐懼或不適感,該圖片呈現(xiàn)的瞳孔數據有效映射出了這一情緒狀況。
受訪者D:扎針的部位、針筒,還有就是患者的反應。因為注射疫苗就比較關注疼痛的地方。
受訪者L:胳膊和針管。很像自己在注射,那種場景太像了。
受訪者M:針筒。因為我不太想看那個扎進去,就是我平常打針,我也不喜歡看那個針頭扎進去,感覺看上去特別難過。比較忽略醫(yī)生的表情,我記得我好像就瞟了一眼。
在視覺說服中,如果圖片能夠再現(xiàn)人們真實經歷中的重要視覺特征,圖片也就可能利用與這些特征相聯(lián)系的反應傾向開展視覺說服[6]。視覺材料的情感特質提升了其生動性,生動的視覺效果留下豐富而強烈的記憶痕跡,其中不太生動的信息會退去。圖像通過與真實生活體驗交互,被調用和重現(xiàn),進一步印在觀眾的記憶中[7]。
(三)結構的不確定性——文字的輔助功能
梅薩里論述的視覺說服的第三層次是結構的不確定性。標記性和形象性是視覺傳播獨具的積極特征。由于視覺說服過程無法明確提出論點及表示因果、對比、相似等邏輯關系,具有結構的不確定性,無法幫助受眾進行明確結構判斷,因此傳播者往往需要對文字進行輔助配圖。通過圖4的眼動數據統(tǒng)計可以看出被試對于HPV疫苗信息的注意力偏好:預防情況(包括疫苗的主要功能、能預防的疾病、預防效果)的注視時間較長,價格、接種程序和預防亞型的注視時間較短。

研究中被試群體對預防情況信息需求最大,而對價格高低不是很敏感。從疫苗種類來看,九價HPV疫苗獲得了主要關注。從眼動流轉軌跡圖來看,被試在閱讀表格信息的過程中,并非從最開始就聚焦了表格中最主要或自己最想關注的內容,而是經歷了視覺搜索過程:基于從左到右的閱讀習慣,多數被試最先關注到表格的左上部分。但是,讀者的注意力并未在其上停留過多時間,而是很快根據自己的興趣需求進行了有選擇的跳躍式觀看,并相對主動地將注意力聚焦在特定區(qū)域。盡管從首次注視時間數據看,九價HPV疫苗預防情況排在比較靠后的位置,但大部分被試在訪談中回憶表示個人在觀看該表格圖片的時候,更關注九價HPV疫苗預防情況。總注視時長的數據也表明被試在“九價預防情況上”總注視時間最長、關注最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的視線關注點的選擇具有較強的主觀判斷性。

從表格信息的注視時長及軌跡(如圖5)來看,被試對HPV疫苗能預防的疾病、預防率及九價疫苗的相關信息最為關注,對疫苗價格關注度小。被試對信息圖表的關注,并沒有體現(xiàn)視覺圖片設計中圖片左上方、右下方的信息是最重要信息的特點。說明信息圖表和新聞圖片的視覺互動意義存在差異,信息圖表與觀看者的視覺重點并未重合。
(四)圖片的互動意義——針對受眾而生產圖片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T.霍爾(Edward T. Hall)將人際距離分為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共距離四種[8]。親密距離是我們與身邊親近的親人朋友之間的近距離,個人距離是在日常生活中與同事、同學保持的距離,社交距離是陌生人之間在社交場合出于相互尊重保持的正式的社交關系距離,公共距離是在公開場所演講者和公眾之間的距離。根據霍爾的理論,圖像中空間距離的轉變會給受眾帶來不同的心理及情緒感受。視覺媒介中,視距(近距離拍攝、中距離拍攝、遠距離拍攝)的作用類似于現(xiàn)實世界中人際交往的相互距離。現(xiàn)實生活中,兩人離得越近,往往意味著更加關注和更為熱切的參與。“親密距離”的近景和特寫能使觀者產生身份認同,帶來熟悉與親密的感覺;“社交距離”的中景會使得受眾感覺不是很親密但也不至于疏遠;而“公共距離”的全景和遠景,則傳達出一種莊嚴的、遙遠的感覺,將受眾擋在了事件之外,受眾往往不會產生強烈的情感,而是使用理性思維進行觀察和體會。有研究發(fā)現(xiàn),特寫鏡頭越充滿畫面,電視屏幕越大,觀眾與屏幕之間的距離越短,就越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參與程度[9]。
岡特·格里姆(Gunter Grimm)提出表示“美學距離”[10]的模型(如圖6),當文本和接受者沒有距離,圖片是受眾習以為常的事物再現(xiàn),圖片對受眾的作用為0。文本對受眾的作用隨著距離的增加開始顯現(xiàn),并達到最大值;但之后隨著距離的不斷擴大,它的作用再次接近0,受眾對文本的反應比較淡漠。

在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的新聞圖片刺激材料中,被試的注視熱點較為集中。這也體現(xiàn)了被試在觀看“個人距離”的圖片時代入感較高,對于“接種者”這一身份進行了高度的想象型取代。“個人距離”情況下觀看者對于圖中場景的卷入程度很高,與其他距離相比更能引起觀看者的情緒反應。關于健康說服的視覺材料,已有研究指出,當圖像中有人以面部表情或姿態(tài)做出現(xiàn)實世界中所使用的面部和身體暗示時,這些視覺材料往往通過“相似他者”的身份來使被試產生親近感。在這組圖片中,所有的圖像中都出現(xiàn)了年輕女性的形象,這與被試群體為HPV疫苗的女性適齡群體是高度吻合的。
在“社交距離”(如圖7)的圖片情境下,圖片的主體(人或物)完整地出現(xiàn)在鏡頭內,并且圖片中能夠看到一些周邊的環(huán)境,觀看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圖片所呈現(xiàn)的場景,但相比個人距離的呈現(xiàn),“社交距離”的圖片不會引起觀者太大的情緒波動。

而“公共距離”(如圖8)則是指更遠更大的環(huán)境,觀看者會感覺到置身事外,很難對圖中所再現(xiàn)的人和物產生情感關聯(lián),使得觀者對于事件難以產生高度關注。

意大利科學社會學研究者馬西米安諾·布奇(Massimiano Bucchi)曾在《科學,誰說了算》(Science and the media:Alternative Routes to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s)中提到“媒介化的科學”和“科學無邊界”[11]。他指出科學界和媒體需要共同發(fā)力,才能讓科學知識得到有效傳播。在健康信息傳播過程中,讀者的圖片觀看和認知過程如何,一直以來還缺乏有效深入的解答,特別是互聯(lián)網時代,自媒體及各類平臺媒體的崛起,圖像生產和觀看主體的分離,使得這一議題受到更大的挑戰(zhàn),需要借助微觀深入的實證研究來加以考察。
(一)實現(xiàn)科學知識編碼解碼的有效性
“普及”的英文表達是“popularize”,意思是“使……通俗化”,“科學普及者”譯為“popularizer of science”。而“科學傳播”一詞譯為“science communication”。從“科學普及”到“科學傳播”,伴隨著其內涵的轉變,后者強調的是雙向互動、平等開放的理念。
視覺符號傳達的信息能夠讓受眾“看懂”,是圖像生產者最需要考慮的問題。科學知識的傳播主要依靠語言文字和圖形、圖表、色彩等要素,將原始科學知識進行簡化及再編碼,通過視覺元素使得受眾能最快速地對科普知識進行解碼及記憶。
首先,要明確觀眾的需求。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有針對性地創(chuàng)作健康科普作品。細分目標人群的區(qū)域特征以及性別和年齡分布等,精準匹配健康科普信息,如HPV疫苗信息,科普對象為青年女性群體,由此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可傾向于使用青年女性的非虛構實景圖片作為主配圖。在明確受眾后,利用貼近性原則,“再現(xiàn)顯示”為受眾營造代入感,以近社會距離圖片為主,引發(fā)受眾的“記憶點”,當受眾現(xiàn)實中接觸到類似場景,能在記憶中再次浮現(xiàn)此科普圖片內容,或在首次閱讀此圖片時有情感代入,激發(fā)受眾態(tài)度、行為產生相應的改變。
其次,可以通過發(fā)放調查問卷、實地訪談等根據受眾的反饋來調整圖片、圖表設計,在圖表設計中遵循古登堡圖[Gutenberg Diagram,又稱對角線平衡法則(Diagonal Balance),見圖9]重點突出受眾最關心的內容。古登堡圖將畫面內容分成了四個象限:第一視覺區(qū)(Primary Optical Area)為左上方,是讀者首先注意到的地方;最終視覺區(qū)(Terminal Area)在右下方,視覺流程的終點;強閑置區(qū)(Strong Follow Area)為右上方,較少被注意到;弱閑置區(qū)(Weak Follow Area)在左下方,最少被注意到。讀者的視線很自然就會從左上方掃到右下方,并且每次掃視都沿著一條方向軸開始從左到右看。這條方向軸是以對齊的元素、文本行或者一些明顯的元素構成的水平線。除非有特別的視覺強調,強弱閑置區(qū)都在這條閱讀路徑之外,很少能被注意到。

圖表設計中設計者認為受眾關心的內容,可能與受眾本身實際所關注的內容產生偏差,設計者需要對受眾進行調研,了解受眾需求,在受眾有限的注意力時長中,突出重點,將重要的信息放入第一視覺區(qū),將期望患者采取的行動放入最終視覺區(qū),作為受眾瀏覽的最后一部分,給受眾留下深刻記憶。
科普信息圖的設計需要將科普知識提煉簡化,抓住受眾想要了解的重點進行內容編排設計。根據信息論的觀點,最重要的是使信息功能在圖像傳達過程中實現(xiàn)效率最大化,即科普作品所承載的科普知識信息量最大化,且能夠快速傳遞信息,受眾看到傳播者想要傳遞的信息并正確解碼,實現(xiàn)最長時間的記憶。其次是將科普知識的主體內容突出,將科普知識遵循一定的視覺認知規(guī)律,對其進行編碼,注重整個科普信息圖的平衡性,使科普知識的語言文字和圖形讓讀者喜愛和接受,但又不改變其原本含義,保持美感。而當前的科普圖片創(chuàng)作,缺少受眾本位的思想,在文章、圖片編發(fā)前對受眾需求鮮有調研,在科普文章、圖片發(fā)出后,缺少對受眾反饋的收集,無法對內容進行及時調整。
(二)再現(xiàn)“現(xiàn)實主義”的科學圖像
情態(tài)(modality)可以被定義為對圖像的“現(xiàn)實主義”的再現(xiàn),指的是某種圖畫表達手段(色彩、色調、深度和再現(xiàn)細節(jié)等),其中每一個方面都可以看作是一個尺度,從沒有細節(jié)到對細節(jié)最大量的再現(xiàn),或者從單一色彩到色彩極度豐富。在每一個尺度中,都有一個點,代表了特定的圖像中標準的自然主義。在這個標準上減一分,則至少在這個方面“太不真實”了;增一分,則“比真的還真”,我們將其與“感官編碼傾向”聯(lián)系起來,強調的是感官的愉悅(或不愉悅,如在“比真的還真”的恐怖圖像中)。
克瑞斯(Kress G)和凡里文(Van Leeuwen)強調情態(tài)并不是圖像與現(xiàn)實之間的客觀對應,而是“傳播者對表征所作的判斷”和“希望受眾作出的判斷”,以及“受眾成員實際作出的判斷”的共同產物[12]。首先,情態(tài)可以通過色彩運用的方法控制,圖像色彩的飽和度、色彩的多樣性與色彩的層次感都會影響情態(tài)。色彩飽和度可在極度飽和到極度不飽和(黑白)之間變化;色彩的多樣性可從極度豐富到只有單一色彩之間變化;色彩的層次感可在明暗極度豐富到只有單一層次之間變化。三者之間不同的搭配變化再現(xiàn)圖像“自然主義”的真實。其次,圖像情境的調整同樣可以對情態(tài)進行把控,情境可以從完全缺失到背景和細節(jié)極度豐富與人為化之間浮動。最后,從圖像的被表現(xiàn)物來看,圖像中指代的物體可以通過利用畫面透視、光影等打造其真實感,實現(xiàn)從抽象到細節(jié)最大程度之間再現(xiàn)的變化。
鼓勵受眾認同圖像中的表現(xiàn)物是視覺圖片利用圖像與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視覺和心理經歷之間關系最常見的方法。在現(xiàn)實社會的相互關系中,人們在心理上認同他人有助于預見他人對自己將要采取的行動,并使他們得以通過觀察來學習。通過對他人的認同,我們將所觀察到的他人的行動所產生的后果變?yōu)樽约旱纳罱涷炁c教訓,視覺廣告利用我們希望認同的傾向來加強我們在情感上與表現(xiàn)物的聯(lián)系。
在前期研究中,通過訪談了解被試對虛構、非虛構兩種不同類型圖片的興趣與信任感,75%的被試表示對虛構類圖片有更強的閱讀、關注、思考的興趣,而問及信任感時,80%的被試選擇了非虛構類圖片。在使用非虛構類圖片的時候,其真實的再現(xiàn)能獲得高信任感,但因為圖片的結構不確定性,無法明確表達視覺論點,被試對視覺論點的解釋更多的是自己頭腦中的產物,有受訪者表示了類似的疑惑,如受訪者P說:“感覺新聞圖片抓不到重點,我當時看的時候就想著會不會是什么流感事件的圖片或者是怎樣,我看不到信息最關鍵的點在哪兒。”不過,此問題同樣反映在虛構類圖片中,動漫圖片中若沒有文字輔助解讀,受訪者同樣表示對圖片內容難以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如受訪者K說:“如果是動漫畫出來的,但沒有畫很夸張,旁邊配有一些字去解釋,我會覺得能讓我更深入一點。”因此,我們要綜合考量文字表達與圖片傳達的內容,最終決定選擇虛構圖片或非虛構圖片。
面向社會公眾的科普圖片對可讀性及圖片質量等要求極高,除去常規(guī)的描圖、繪圖之外,還需要將大量文字內容加以圖示化。同時,還要考慮新興科技手段的運用,多媒體相結合的表現(xiàn)形式,將艱深晦澀的技術內容轉換成通俗易懂的科普圖片
科普圖片創(chuàng)作前先明確圖片表達的內容要“對誰說,怎么說”,并針對受眾生產內容明確內容重點,之后使用突出排版、近景、色調對比等方式,突出受眾關注的核心內容,激發(fā)受眾情緒,使科普圖文盡可能給受眾留下記憶。
健康科普內容創(chuàng)作中,文字和圖像結合,可以降低受試者的感應抵抗(induced reactance),在配有圖片的情況下,受試者所產生的恐懼水平比無圖時更高[13],且“意義記憶優(yōu)先于機械記憶”,即文字和圖片搭配記憶優(yōu)于單獨的文字記憶[14]。而當前科普圖片制作使用中,圖文搭配使用不合理,缺少按照文章內容對應生產的配圖,圖文互補作用不明顯,圖片無法對文章起輔助作用。虛構圖片創(chuàng)作者較少,實驗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被試表示對虛構圖片“印象深刻”,而當前科普動漫圖片的制作良莠不齊,難以做到科學性、趣味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
健康科普任重道遠,本文雖然考察了被試在閱讀圖片后的接種意愿,但并未能采集到被試實際的疫苗接種率。前期訪談中發(fā)現(xiàn)當前國內女大學生 HPV 疫苗接種意愿低的心理圖式包括:缺乏一定的醫(yī)療素養(yǎng),不熟悉醫(yī)療制度體系,健康素養(yǎng)較低及易受到身邊女性家庭成員接種意愿的影響。未來研究可以從視覺說服外的不同角度深挖受眾的HPV接種意愿研究,為進一步提升HPV疫苗普及率提供更為可靠的實證數據支持。
今后健康科普研究中應該更加重視健康知識與社會的互動關系,需要讓公眾合理、有效地參與到健康傳播的過程中,才能實現(xiàn)知識社會和健康公眾的和諧共存與發(fā)展。圖像的情態(tài)在本質上是互動的,與我們如何構造和感知其信度有關。眼下,技術的發(fā)展改變了我們用于生產、傳播和接收情態(tài)的資源,用戶掌控選擇權,所以研究不同群體的信息接收,繼而促進公眾的態(tài)度到行為的改變,是健康說服研究的核心議題。
參考文獻
[1]初亞男,封利穎,桑科,鄒秉杰,張婕妤.HPV流行病學數據對三種HPV疫苗有效性的初步預測[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9,46(1):1-4.
[2]保羅·梅薩里.視覺說服——形象在廣告中的作用[M].王波,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3] KING A J. A Content Analysis of Visual Cancer Information: Prevalence and Use of Photographs and Illustrations in Printed Health Materials[J]. Health communication,2015,30(7): 722-731.
[4] MESSARIS P. Visual“Literacy”: Image,Mind,and Reality[M]. Boulder:Westview Press,1994.
[5] WITTE K, ALLEN M. A Meta-analysis of Fear Appeals: Implications for Effective Public Health Campaigns[J]. Health Education and Behavior,2000(27): 591–615.
[6] TVERSKY A,KAHNEMAN D.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 Biases[J],Science,1974,185(4157): 1124–31
[7] JENNY K,PETER B. The Circuit of Mass Communication[M].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1998.
[8] M·W·艾森克,M·T·基恩.認知心理學(第四版)[M].高定國,肖曉云,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9] LOMBARD M,DITTON T B,GRABE M E,et al. The role of screen size in viewer responses to television fare[J]. Communication reports,1997,10(1): 95-106.
[10]羅悌倫.接受美學簡介[西德] G. 格林(《接受美學研究概論》摘要)[J]. 文藝理論研究,1985(2):107-111.
[11] 馬西米安諾·布奇. 科學,誰說了算[M]. 諸葛蔚東,李銳,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75.
[12] KRESS G R,VAN LEEUWEN T. 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London:Psychology Press,1996.
[13] SEO K,DILLARD J P,SHEN F. The Effects of Message Framing and Visual Image on Persuasion[J].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13,61(5):564-583.
[14] WELDON M S,ROEDIGER H L. Altering Retrieval Demands Reverses the 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J]. Memory & Cognition,1987,15(4):269-280.
(編輯 / 齊 鈺)
Interactive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HPV Health Persuasion Images
Zhang Xiaoyu1 Tao Ran2 Chen Jingxi1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1(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2
Abstract: Through conducting eye-tracking experiments and in-depth interviews,this paper presents a study on the reception of popular science images of HPV among female audience,the results of which reveals the micro-cognitive process of reading popular science images of HPV and explores the production strategy of health popular science images by mass medi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ersuasion effect and effect of visual image of three groups of different types of popular science pictures: visualization strategy,“marking”strategy,and graphic information adjustment strategy. Finally,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visual health popularization of mass news media. For one thing,image produc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audience and social interaction;for another,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encoding and decoding can be improved through adopting the scientific image production strategy of“realism”representation.
Keywords: health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trategy;image production;HPV vaccine;eye tracking; visual persuasion
CLC Numbers:N4 Document Code:A DOI:10.19957/j.cnki.kpczpl.2021.0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