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聰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南平第一醫院康復中醫科 南平 353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的腰腿痛疾病,患者多表現出腰痛、下肢放射痛、大小便障礙等癥狀,嚴重者甚至雙下肢完全性癱瘓,威脅患者的身心健康[1]。臨床可用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但創傷性較大,術后易復發,因此現多采用非手術治療。中醫學將腰椎間盤突出癥歸為“痹癥、腰痛”范疇,病機多為腰部筋脈受損,氣血運行阻滯,不通則痛,治療以活血、止痛、行氣為主。中藥熏蒸和針灸現已普遍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中,均有疏通經絡、化瘀止痛的功效[2]。本研究探討中藥熏蒸聯合毫針齊刺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20 年5 月~2021 年5 月于我院治療的88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4例。觀察組女18 例,男26 例;年齡36~69 歲,平均(52.13±2.38)歲;病程3 個月~2 年,平均(1.05±0.23)年。對照組女15 例,男29 例;年齡35~69 歲,平均(52.25±2.15)歲;病程2 個月~2 年,平均(1.12±0.17)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 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診療中國疼痛專家共識》[3]中此癥的診斷標準;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氣滯血瘀型診斷標準,主癥:腰痛、棘突旁有壓痛,咳嗽、大笑時癥狀加重;次癥:疼痛感朝下肢放射;舌質紫暗、脈弦數或細澀。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患者存在腰痛、下肢疼痛或者麻木癥狀;近2 周未使用塞來昔布、地塞米松等藥物治療,未接受相關康復治療,如推拿、牽引及針灸等。
1.4 排除標準 合并橫突綜合征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風濕免疫性疾病、嚴重內臟疾病者;合并腰椎滑脫、占位性病變或者骨折者;處于妊娠期婦女;腰部有手術史者;既往出現過暈針,對針灸存在恐懼心理者;出現下肢肌肉萎縮、下肢肌力減弱、大便以及小便控制障礙者。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應用腰椎牽引治療。患者仰臥于腰椎電動牽引床(LXZ-100D 型)上,第1 次牽引力設定為患者體質量的30%,往后的牽引強度根據患者承受力進行調節,范圍為患者體質量的30%~60%,20 min/次,2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中藥熏蒸聯合毫針齊刺法治療。取穴:十七椎、腎俞(雙側)、下極俞、腰陽關、腰部及臀部的阿是穴、大腸俞(雙側)以及患側環跳、委中。采用規格為0.30 mm×(40~75)mm 的毫針針刺,常規消毒后穴位中心直刺進針1 針,在該針左右旁開1 寸處各刺1 針,針刺方向朝向第1 針方向,有明顯得氣感后置針25 min,期間每5 分鐘施以捻轉、提插手法1 次,每天治療1 次。之后用紗布包裹中藥(丹參50 g、紅花50 g、三七50 g、川草烏50 g、川芎50 g、伸筋草50 g、透骨草50 g、雙皮50 g)并放在熏蒸床上浸泡1 h,煮沸后冷至45℃,患者取仰臥位后開始熏蒸,1 h/次,1次/d。兩組均以7 d 為一個療程,共4 個療程(療程之間間隔2 d)。
1.6 觀察指標 (1)療效: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治愈為腰腿痛完全消失,中醫證候評分減少≥75%;好轉為腰腿痛有所減輕,腰部活動功能改善,30%≤中醫證候評分減少<75%。無效為癥狀、體征無改善,中醫證候評分減少<30%。總有效率=(治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2)腰椎疼痛: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疼痛程度,完全無痛為0 分,最痛為10 分。(3)腰椎功能:以日本骨科協會下腰痛評價量表(JOA)評估腰椎功能,總評分最高29 分,最低0 分[5]。(4)腰椎活動度:以角度尺(F-JDC型)檢測治療前后患者腰椎前屈、后伸活動度。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均經Shapiro-Wilk 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內數據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數據用獨立樣本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腰椎疼痛、腰椎功能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VAS、JOA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JOA 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VAS 評分更低,JOA 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腰椎疼痛、腰椎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腰椎疼痛、腰椎功能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2.2 兩組腰椎活動度比較 兩組治療前腰椎前屈、腰椎后伸活動度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腰椎前屈、腰椎后伸活動度均大于治療前,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腰椎前屈、腰椎后伸活動度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腰椎活動度比較(°,)

表2 兩組腰椎活動度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2.3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療效比較[例(%)]
中醫學將腰椎間盤突出癥歸為“痹癥、腰痛”范疇,多由風寒濕邪侵襲肌表,流注經脈,或因跌倒損傷,氣血阻滯,瘀血內停所致。治療需以行氣活血、化瘀止痛為主。中藥熏蒸及針灸均為傳統中醫療法,其中中藥熏蒸將熱作用與藥物作用結合在一起,可改變毛細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環,促進炎性物質排泄和水腫吸收,達到減輕粘連、緩解疼痛的效果[6]。針灸的辨證原則是“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可達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效果。三針齊刺可增強相應穴位的刺激度,擴大刺激穴位的顯效范圍,有效擴散針感,調節氣血運行,促進腰椎生物力學恢復平衡,達到除痹通絡、化瘀止痛的效果,可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7]。而毫針如毫毛一般纖細,有利于減輕患者對針刺的畏懼,更容易被患者接納。毫針齊刺法為三針在穴位或病變處集中存在,針刺效果疊加,可有效提高針刺刺激量,使針刺作用的廣度和強度得到增強,效果較佳。中藥熏蒸和毫針齊刺法兩者可聯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8]。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不論在腰椎活動度、VAS 及JOA 評分方面,還是在總有效率方面均優于對照組,中藥熏蒸聯合毫針齊刺法可有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分析原因在于,齊刺法具有擴大針感范圍,加強電生理反射的作用,起效時間早,可改善局部血液供應,加快機體對炎性滲出物的吸收,避免神經組織受壓情況及神經根水腫的發生,減輕肌肉痙攣,松解局部粘連,最終達到緩解腰部及下肢神經疼痛之功效[9]。針法得氣(針感)是取得療效的必要條件。齊刺法可增強針刺刺激量,幾何式放大針感強度,促使腰方肌和腰大肌產生自身恢復性的痙攣反應,調節腰脊椎及周圍組織,壓迫溢出的髓核并使其回收,緩解突出髓核對脊柱神經的壓迫,改善患者腰椎疼痛及活動受限情況[10]。中藥蒸熏的溫度控制在45℃左右,可使血管舒張、皮膚充分吸收藥物,藥物作用可直達病灶,減輕水腫和炎癥反應[11]。兩者聯用可使患者疼痛減輕。綜上所述,中藥熏蒸聯合毫針齊刺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有較好效果,在臨床可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