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根據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生態防護林工程建設和退化林分現狀,對防護林退化的數量、退化成因、退化程度和分布狀況進行調查分析,提出了科學合理的修復措施,為退化林分修復實施提供科學依據,加快靈臺縣三北工程生態屏障的防護功能建設,推動新時代靈臺縣三北工程建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退化林分;修復;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
中圖分類號:S727.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5.027
2021年,我國全面啟動三北工程退化林修復專項工程,要求按照“分類實施、先重后輕、先急后緩”的原則,分不同類型、不同區域制定有針對性的改造措施,科學系統地推進退化林分修復。靈臺縣應抓住這個歷史機遇,對其退化防護林進行科學修復。
1 靈臺縣自然概況
靈臺縣地處甘肅省東部,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東南與陜西省長武縣、彬縣、麟游縣、千陽縣及隴縣接壤,西接平涼市崇信縣,北靠涇川縣。位于東經107°1′~107°51′,北緯34°54′~35°14′,境內有一塬一山兩道川,全境東西長78 km,南北寬40 km,海拔890~1 520 m,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高、東南低,根據地貌可分為殘原溝壑區、丘陵溝壑區、川臺區。山川塬分布明顯,受水流切割影響,溝壑縱橫、支離破碎、山多、塬小且川窄。靈臺縣境內溝壑兩側距離≥500 m的大小溝壑有843條,總長3 207 km。溝壑密度1.74 km·km-2,溝道下切深度90 m左右,屬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之一。
2 靈臺縣防護林建設情況
20世紀80年代起,靈臺縣就是聞名全國的造林綠化先進縣,林業生態始終是靈臺縣的一道靚麗風景線。經過40年持之以恒的綠色接力,不斷向更高目標前進,形成了荒山造林為主體、農田林網為骨干、道路綠化為主線、村鎮綠化為景點、喬灌花草相結合和產業生態齊發展的林業格局。靈臺縣被原林業部授予“三北二期工程建設先進縣”“全國鄉村林場建設先進集體”,先后2次被甘肅省政府命名為“全省造林綠化先進縣”“全省實現宜林荒山綠化縣”,被全國綠化委員會授予“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綠化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黨的十八大以來,靈臺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堅持以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在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方面持續發力,扎實推進國土山川大綠化、自然生態大保護、林草產業大發展、生態扶貧大格局和林業草原大數據等重點工作,嚴格管控生態安全紅線,持續加強林草資源保護,穩步提升森林資源質量,統籌生態建設和民生改善,促進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依托三北防護林、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及森林植被恢復造林等重點工程,全面開展城鄉面山綠化治理,加大對達溪河和黑河流域及境內主干公路沿線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積極實施涇渭河流域百萬畝人工防護林基地建設和退化林分修復等生態工程,大力打造油松、云杉、刺槐等為主的生態防護林,提高國土綠化程度,增加林草植被覆蓋度。
目前,靈臺縣國土總面積為197 590 hm2,現有林業用地總面積102 925.9 hm2,其中:有林地67 090.7 hm2,疏林地1 829.3 hm2,灌木林地12 731.4 hm2,未成林造林地2 796.2 hm2,苗圃地91.9 hm2,無立木林地1 861.7 hm2,宜林地16 524.5 hm2,林業輔助生產用地0.2 hm2。林地中,公益林面積98 952.1 hm2,商品林面積3 907.8 hm2(全部屬于一般商品林)。
3 靈臺縣退化林分現狀
2020年,靈臺縣開展退化林分摸底調查。以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為基礎,收集掌握退化林范圍,應用高空間分辨率衛星遙感數據進行判讀識別,初步篩選退化林圖斑。對初選圖斑進行現地調查,得到退化林數據庫成果。調查范圍為靈臺縣行政區域內所有退化喬木林、灌木林和林帶。對靈臺縣13個鄉鎮4個國有林場1個國有農場進行了全面調查,涉及靈臺縣國土地總面積197 590 hm2。經調查,靈臺縣退化林地分布在靈臺縣13個鄉鎮3個國有林(農)場。按地類,靈臺縣退化林地總面積15 180.871 5 hm2,全為退化喬木林,其中國有退化林地8 891.380 8 hm2,集體退化林地6 289.490 7 hm2。按林種,靈臺縣三北工程退化林地總面積15 180.871 5 hm2,全為水土保持林,其中中齡林退化林地14 210.164 1 hm2,近熟林退化林地966.819 7 hm2,成熟林退化林地3.887 7 hm2。
4 靈臺縣退化林形成原因
靈臺縣三北工程退化林地總面積15 180.871 5 hm2。其中因生理退化林地10 903.261 hm2,因立地退化林地4 277.611 5 hm2,其中:輕度退化林地8 891.380 8 hm2,中度退化林地6 289.490 7 hm2。經調查分析,靈臺縣退化林形成原因有以下4方面。
4.1 立地條件差,季節降水不均
大面積退化防護林主要分布在陽面山坡地、梁峁及溝壑坡陡區域內。由于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勻,60%左右的降水集中在7—9月,春季降水量僅占全年降水量的18.6%,春季干旱危害嚴重,土壤保水能力差,加之土壤貧瘠,造成林木生長衰弱,形成小老樹林分。
4.2 病蟲害及鼠兔為害嚴重
近年來,側柏枯葉病、刺槐葉癭蚊等病蟲害時有發生。部分較為偏遠的造林區域,中華鼢鼠、野兔等為害較為嚴重,導致林木生長衰弱甚至枯死,造成林分退化。
4.3 林分結構不合理
靈臺縣因前期造林投入不足,大部分造林地塊栽植單一刺槐樹種,林分結構不合理,抗逆性較差,易造成林分退化。
4.4 林分密度過大,管理不當
早期營造的刺槐林,初植密度過大,林木相互競爭,易造成林分退化。此外,因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實施,停止了間伐、采伐,致使部分人工林刺槐、楊樹不能及時進行撫育間伐,林分密度過大,林木間生長競爭激烈,整體生長量下降,生態防護功能得不到很好發揮。人畜活動頻繁的山口、路口、溝口及村莊周圍等區域,管護設施不健全,撫育管理措施跟不上,管護難度大,林分退化嚴重。
5 退化防護林修復
5.1 修復原則
靈臺縣退化林地總面積15 180.871 5 hm2,對照國家省市退化林分修復相關技術標準,初步分析需更替修復林冠下造林更新的退化林地8 021.902 8 hm2,需擇伐補植補播847.18 hm2,需撫育修復補植補播6 311.788 7 hm2。修復應遵循以下5方面原則。
1)堅持尊重自然,科學修復原則。尊重自然規律,科學合理確定靈臺縣退化林分修復方式采取補造修復、林(冠)下造林更新修復2種修復方式,提高防護林質量、優化防護林結構,提升防護林功能和效益。
2)堅持因地制宜,分區施策原則。根據立地條件,科學選擇更替樹種并確定栽植密度,分區域、分類型開展退化防護林修復,提高修復區域的林分質量。優先使用防護性能好、抗逆性強、耐遮蔭、生長穩定的油松、云杉等針葉樹種,形成多樹種復層異齡針闊混交林。樹種配置以針闊混交林為主,結合生態經濟兼用林、喬灌混交林,最終形成多樹種復合異齡針闊混交林[1]。
3)堅持林地不流失、不變更原則。科學規范更新修復中的采伐行為,確定合理的采伐方式、采伐對象、采伐強度、采伐株數和采伐蓄積量,嚴格控制采伐限額和皆伐面積[2]。
4)堅持先重后輕、先急后緩原則。優先修復生態區位重要、退化程度為中度以上的達溪河、黑河流域南北面山、國有林場、國有農場、縣城面山疏林地或郁閉度0.3以下的喬木林地;枯死木、枯梢木或瀕死木占小班株數10%以上的地塊;林相殘敗、結構失調、防護功能差的林帶[3]。
5)堅持生態優先、結構優化、功能遞增原則。根據立地條件和林分現狀,選擇防護性能好、抗逆性強、耐遮蔭、生長穩定的油松、云杉等針葉樹種,形成多樹種復層異齡針闊混交林,實現退化林分修復區域由單一的純林結構向多樹種多層次的復合混交林結構轉變,提升防護林整體質量和生態防護效能。
5.2 修復方式
5.2.1 補造修復
補造修復的對象主要包括:1)郁閉度在0.3以下,林木分布不均勻、生長衰退,防護功能下降的中齡以上的林分;2)主林層出現枯死木、瀕死木株數占小班株數5%以上的林分;3)連續缺帶20 m以上且缺帶長度占整條林帶長度20%(含)以上,林相殘敗、結構失調、防護功能差的中齡以上林帶。補造修復主要清除病腐木和枯死枯梢木,通過補植油松、云杉等為主的針葉樹種,形成多樹種復層異齡針闊混交林。造林苗木應生長健壯,發育良好,組織充實,無枯枝干梢現象,苗木必須達到Ⅰ級苗標準,要求苗干通直,苗梢完全木質化,根系完整發達,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確保達到適地適樹要求。通過林分修復后,林分密度應達到每667 m2栽植110株。
5.2.2 林(冠)下造林更新修復
對已進入成/過熟期的刺槐林,林分衰敗,林木生長衰退,防護功能下降,或主林層出現枯死木、瀕死木株數占小班株數10%以上的林分;連續缺帶20 m以上且缺帶長度占整條林帶長度20%(含)以上,林相殘敗、結構失調、防護功能差的成/過熟刺槐、核桃樹林帶進行林(冠)下造林更新修復。主要在林下栽植常青樹種油松、云杉,形成多樹種復層異齡針闊混交林。通過林分修復后,林分密度應達到每667 m2栽植110株。
6 效益分析
6.1 生態效益
通過實施退化林分修復工程,促使單一純林形成異齡復層混交林,優化林分結構,提高林分質量,保土蓄水等生態功能全面增強,構建復合穩定的多功能森林生態系統。實施退化防護林修復后,每年可保持水土4萬噸,同時將減少霜凍、干熱風、冰雹等自然災害,使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充分發揮生態防護效能。
6.2 經濟效益
通過退化林分修復實施,能夠解決退化林分樹種結構不合理、林分質量差、林地產出率低、經濟效益低的問題。退化防護林更新改造后,在獲得顯著生態效益的同時,林木生長健康狀況得到改善,林木資源儲備明顯增加[4]。同時,采購供應當地優質苗木,能夠帶動育苗產業發展,幫助農民增加收入。
6.3 社會效益
通過實施退化林分修復,栽植油松、云杉等綠化苗木,能夠增強綠化、美化效果,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林業建設轉移,提高農民收入,創建美麗鄉村、森林小鎮,增強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良好新局面。退化防護林的更新修復改造,可提供一批就業崗位,增加就業人員收入,帶動育苗等相關產業發展[5]。區域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的改善,又將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帶動農民致富。退化防護林的更新改造,還可推動防護林體系建設再上一個新臺階,推進森林生態修復系統可持續健康發展。
7 結語
近年來,靈臺縣持續開展了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建設工程,對于建設和保護生態環境有著積極作用。然而,在取得一定的成果和成就的同時,由于前期投入不足、干旱、立地條件等多種因素導致很多地林分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各級應高度重視,針對防護林退化現象及時找出原因并修復,從而推動和促進生態建設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鴻宇.寬甸縣防護林退化林分的特點與修復措施[J].綠色科技,2018(9):179-180.
[2] 任廣明.遼寧三北防護林退化林分的現狀、成因及修復措施[J].林業科技情報,2018,50(1):22-24.
[3] 張立國.淺談彰武縣防護林建設現狀及退化防護林更新改造措施[J].防護林科技,2016(5):85-91.
[4] 楊博,劉菁.陜西省三北防護林退化林分現狀及修復對策[J].防護林科技,2015(8):77-78.
[5] 史凱航.遼寧三北防護林退化林分的現狀、成因及修復措施[J].防護林科技,2015(2):50-51.
收稿日期:2021-11-08
作者簡介:何金靈(1967—),男,甘肅平涼人,大專,技術員,研究方向為綠化造林。E-mail:2962535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