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切實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必須加強農業經濟管理,積極走信息化建設之路,聚焦于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和農民經濟收入的提升兩大目標,以信息化建設推動農業轉型升級。針對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意義探討,明確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對策,以真正讓農業高效高質發展,讓農民增收致富。
關鍵詞 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5.066
對于各個產業發展來說,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是必然趨勢,其作為互聯網信息時代技術發展的產物,對應著新一輪的經濟發展改革。當前,農業產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不斷提升,智能化應用程度更高,整個行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在農業發展過程中,也出現經濟增長速度提升的趨勢,農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農業發展也基于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衍生出更多的產業形態,農業經濟在新時期的發展中也應關注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從種植技術到機械加工,再到生產一體化,以技術的創新應用帶來農業經濟管理的持續優化,讓農業經濟管理向成熟的農業生產體系靠攏,更好地推動農產業的發展。
1 意義
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其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對于社會經濟信息化發展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信息化技術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對于促進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
1.1 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近幾年國家農業經濟政策不斷調整與完善,農村經濟處于利好的發展環境中,整體發展走勢良好,發展前景光明。但也面臨著勞動力流失嚴重、城鄉差距逐漸擴大的問題,這是農村經濟改革的關注點,其影響到農村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長期性。因此,必須著力改善農村原有的經濟結構,提高農村地區對勞動力的吸引力,以農業深化改革,實現農業經濟的高效優質發展。
1.2 提升國家經濟發展質量
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水平能指導農產業發展做好大局規劃,以經濟管理為指導,實現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如基于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建設成果,加強農業信息資源共建共享,使得農業產業發展更具信息支持,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1],更好地抓住發展機遇,響應國家號召,積極地走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之路,夯實農業經濟發展的各項基礎,讓農業產業提質又增效。
1.3 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選擇
當前農村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又面臨著很多的挑戰。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積極發揮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價值,以大數據作為農業經濟管理的得力工具,可以聚焦于農村地區的發展實際,制定特色化的發展路徑。同時通過經濟管理事務性的數據動態分析,了解現有經濟發展的不足,調整資源的統籌方向,深化農業經濟改革[2]。
1.4 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
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有助于農民綜合素質的穩步提升。對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來說,也獲得了技術方面的支持,發展更富活力,帶來農業經濟管理體系的完善,調動起農業生產者農業創新的積極性,使其積極探索農業結構優化、農產品質量提升的技術方法,提高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使得農村地區產業發展具有強大的人力資源保障。
2 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優秀的農業信息化技術人才
我國信息化技術廣泛應用到各行各業,信息化發展速度快,但缺乏相關的技術人員,專業人才供不應求,特別是農村地區農業領域信息化技術人才嚴重不足[3],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主因是多數人才不愿深入農村、深入基層,且農村、農業工作普遍薪酬較低、勞動強度大。現階段農村條件普遍較差,沒有完善的基礎設施,這些都是農村經濟信息化建設的制約要素,其限制了農村地區農業領域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人才的吸納。
2.2 農民信息化意識有待強化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農業生產作為基礎性的生產,積極地走經濟管理的信息化建設之路的前提是廣大農民具有較高的生產積極性,且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術操作基礎。而當前多數農村地區農民沿襲傳統的作業模式,信息化意識普遍較弱,現階段農村地區多為留守的老年群體、幼童群體,青壯年多選擇外出打工,農業信息化建設得不到相應的支持,技術推廣阻力重重,一度成為制約農業經濟管理創新改革的制約要素。此外,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也十分突出,缺乏專業的技術人才,信息化建設也多不了了之,導致農業生產活動、經營管理活動缺乏技術指導、信息參考和人力保障[4]。農業生產活動、經濟管理活動因缺乏專業的指導十分低效。在今后的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中,應加大政策宣傳,加快人才培養。
2.3 缺乏完善的信息設施配置
當前農業發展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設施配套不理想,缺乏有效的資金支持,信息設施配套建設不完善,導致農業經濟發展十分遲緩。信息技術的深度開發與創新利用也需要科研工作者、一線生產者的鼎力配合,但現階段這方面的配合效果還不是很理想,仍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特別是政府方面,如果不能及時對相關建設區域進行資金撥付,就會導致農村預期的基礎設施建設被迫停滯或延緩,使得農村相關建設達不到預期的建設標準,延緩信息化技術和設備的引進,大幅降低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效率[5]。
2.4 信息具有分散化的特征
改革開放以后,土地經營權變得相對自由,但土地資源也呈現復雜零散的特征。農民生產朝著個人化的方向發展,一些農民進城務工,農村大量的土地資源被閑置,而也有部分傳統的農戶在小農思想的影響下,因收成下降,農業生產陷入迷茫。雖然國家推行經營權的流轉,但部分農民思想觀念難以轉變,配合程度低。此外,一些農業集體生產組織也存在管理不善、土地生產效率低的問題,生產信息不斷分化,影響了農業經濟管理,也不利于其信息化建設。
2.5 政府引導不足,經濟幫扶不到位
現階段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中也面臨著資金短缺、經濟幫扶不到位的現實問題,是擺在農業經濟管理面前的一大難題。農村地區生產資料基礎相對薄弱,當其不斷拓展生產經營項目時,其經濟方面的窘迫就更加明顯,在農業經濟管理與發展中也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這無形中加大了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壓力。對于農民個體或部分群體來說,其沒有足夠的資金沒有資金保障去參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如果短期內看不到效益回報,往往對新生事物加以否定,因此急需政府的政策引導、財政補貼、經濟幫扶[6]。
3 優化對策
當前,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這樣才能夠實現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實現質的提升,最大程度提升農民的收入水平。
3.1 重視人才培養,打造高素質的經濟管理信息化人才隊伍
在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中,人才隊伍是最為核心的影響因素,必須打造高素質、綜合能力突出的人才隊伍,為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提供人才保障。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農業作為基礎性產業,卻缺乏專業化的農業服務人才。雖然說農村大有作為,但真正能投入農村基層、扎根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專業人才較少。基于此,相關部門可以構建具有專業信息化的機構,多渠道、多方法去吸納優秀人才,激發人才學習的自覺性,提升人才隊伍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政府必須多措并舉吸納優秀人才,激發優秀人才的工作熱情,讓其保持基層工作的動力,也要建立完善的績效考核體系、獎懲激勵機制,特別是物質獎勵與非物質獎勵相兼顧,以使得工作人員獲得工作的成就感、幸福感,讓基層工作人員秉承責任心與奉獻意識,積極主動地投身于農業經濟基層管理中。
3.2 重視教育宣傳,提升農民信息素養
農民作為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主體,其對農村經濟建設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相關部門應重視農民的信息化素養培育,提升農民的信息化意識。可以積極開展一些宣傳培訓工作,將一些新的理念、模式以講座宣傳的形式闡述出來,使其逐漸被農民所認同,提升農民的信息素養;可以開展一些專門性的教學培訓活動,讓農民了解到信息素養提升對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讓農民積極參與到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中,以信息知識的有效學習,讓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更富成效。另外,當地政府可以建立專門的農業媒體平臺或開設農業頻道,為農民群眾學習農業知識提供更多渠道,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養,同時能夠注重采用信息化手段來開展農業種植工作,以實現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3.3 加大資金投入,加快信息化設施配置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必須建設到位,以真正發揮信息化技術的價值和優勢。相關部門和工作人員應高度重視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加大對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引進數據基礎設備,使得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有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技術環境支持。政府部門應做好農村經濟建設資金使用情況的把關,突出政策所具有的經濟福利優勢,全面提升農村的建設質量和效益。政府也應積極引導相關技術企業、相關部門參與農村信息化建設工程,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實驗和創新成果的運用。同時信息化設施的配套建設要保證符合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要求,避免出現無效投入建設的情況,以實現投入資金的合理應用,并促進信息化設施資源的優化配置,滿足農業智能化、機械化建設的需求,實現農業經濟管理水平的提升。
3.4 廣泛收集農業發展信息資源,解決信息分散化問題
政府應發揮能動性,積極做好地區農業信息發展資源的采集、歸納與整理,主動基于時間或空間維度進行信息分類,并將其放置在大容量、多功能的資源開放平臺上。通過相應的技術進行生產結果的模擬,以明確農業生產發展趨勢,做出農業生產判斷。在數據收集時要進行數據的比較,多維度收集數據,進行本年數據過往數據的比較分析,進行不同區域的數據對比,從不同角度進行區域農業生產數據的整合,建立完善的資源庫,以了解未來農業生產趨勢,幫助農民群眾及時了解農業發展動態,以更好地指導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
3.5 加大政策幫扶,提供經濟支持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經營項目不斷豐富,農業經濟發展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這對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充滿了挑戰。傳統的農業生產依然采取人力與機械相結合的方法,無法滿足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發展要求。只有通過政府部門之間的合作進行政策引導,面向農民進行直接的經濟援助,才能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政府應善用利益引導機制和政策,發揮利益的引導作用,讓農民參與到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中,同時配合政策優惠、財政扶持等方式,消除農民經濟管理的后顧之憂,讓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走入正軌。
4 結語
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必然會被新的發展模式、管理方式所取代,而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則是農業管理經營模式轉型的契機。應重視當前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深化改革,使各級政府、各主體參與到農業經濟管理中,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實效,構建新時期農村經濟管理的新體系,提升農村信息技術管理共享水平,增強農村科技創新實力,讓農村信息資源有效流通、充分利用,更好地推動農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傳霞.關于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21(26):61-62.
[2] 賀啟鑫.試論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路徑[J].農村實用技術,2021(5):49-50.
[3] 常廣鋒.關于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分析[J].中國產經,2021(9):158-159.
[4] 續艷霞.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的分析[J].河北農機,2020(8):65.
[5] 楊小鳳.淺析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農民致富之友,2016(21):124.
[6] 薛敏.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5(6):38.
收稿日期:2021-11-12
作者簡介:杜園園(1990—),女,山東東營人,本科,經濟師,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E-mail:dyqfpbc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