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內容與語言整合性學習(CLIL)教學理念改變了傳統外語教學的“以語言為綱”,將語言技能與具體專業知識有機融合,充分發揮外語的工具性與實用性,注重學科知識的獲取與語言能力的提升。文章通過分析CLIL模式的產生及其優勢特點,探討如何將CLIL模式引入大學工科ESP課程教學,為ESP課程發展提供思路。
[關鍵詞]CLIL教學模式;工科;ESP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21)05-0088-04
引言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入,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成為高等外語教育的重要目標。2019年,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在“第四屆全國高等學校外語教育改革與發展高端論壇”中指出,高校要建設新文科,做強大外語,深化公共外語教學改革,將高等外語教育全面融入高等教育強國建設,以適應國家發展的目標[1]。這要求大學外語教學走出傳統、單一的純語言教學模式,采用語言技能與專業知識技能并重的教學方法,加強英語與其他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內容與語言整合性學習教學理念,即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以下簡稱為CLIL)順應新形勢的需求被引進國內,引起了國內許多教育專家的探討。
CLIL教學模式并不是一種全新的教學設想,它是專門用途英語(簡稱ESP)的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ESP課程教學是隨著國際間日益擴大的科技與文化交流而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其最初的形式是EST(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具體是指與某種特定職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如外貿英語、法律英語、科技英語、營銷英語、職場英語等。ESP是依據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及需求而開設的英語課程,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在一定工作環境中運用英語開展工作的交際能力[3]。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有關ESP課程教學的理論和實踐在許多國家普及開來。隨著各國對復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多以及高等學校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社會各行各業對外語能力的需求日趨多元化、專業化,一般的語言技能難以適應市場需求,如何培養非英語專業工科學生的外語溝通能力、探索積極有效的ESP課程教學方法,是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所面臨的新課題。文章以CLIL模式的特色為出發點,探討CLIL教學理念對大學英語理工科ESP課程教學的啟示。
一、CLIL模式的產生及其特點
傳統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以語言學習為綱,圍繞著三T原則(即text-based,teacher-based和test-based)展開。隨著人們對語言本質認識的深入,相應出現了以語言為中心,以學習者為中心和以學習過程為中心三種教學法[4]。但這三種形式的教學法,還是以傳統的語言學習為中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難以順應語言文化的多元化、全球化發展。
CLIL教學模式基于Hymes的交際能力理論和Halliday的功能語言學理論而產生,20世紀80年代在歐洲興起[5],廣義而言就是把外語作為教學用語來教授非語言類課程,如生物、地理、歷史等,是一種兼顧學科知識和外語學習的具有雙重教學目的教學模式。CLIL模式將“語言作為學科”和“語言作為工具”兩種理念進行整合,在語言技能習得和學科專業知識的傳授之間尋求平衡,一方面,以豐富的學科內容為載體,促進語言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另一方面,以鮮活的語言素材為媒介,通過語言能力的提升進一步推動專業知識的擴展。根據Coyle(1999)提出的4C原則,即內容(content)、交際(communication)、認知(cognition)和文化(culture)[6],四者之間的相互關聯充分體現了CLIL教學以內容、文化為導向,以語言為媒介,注重師生、生生間的交流溝通,從而促進學生自身對專業內容或文化的認知能力[6]。相比于傳統的英語教學,CLIL教學模式的主要優勢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多元教學目標,實現語言和內容的整合
CLIL教學模式既聚焦語言,又聚焦內容,知識和語言交織的學習過程充分體現了語言和內容的整合。在這種整合的方式之下,知識是語言化的知識,語言是知識化的語言,不存在無內容的空洞的語言形式,也沒有不足以言傳的內容[7]。CLIL課堂通過設置由易到難的專業任務,促進學習者運用語言逐步完成知識的構建與表達,在語言中學習學科知識賦予語言學習任務生動的現實意義,不僅可以提高學習者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也提高了輸入的語言素材的真實性和多樣性,為學習者日后進入職場進行溝通和交流夯實基礎。CLIL教學模式實現了從單一的英語教學到英語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的轉換,這種發揮外語的工具性和應用性,將內容和語言進行整合的模式有助于培養“專業+外語”的復合型人才。
(二)突破語言輸入的局限,呈現真實的課堂語境
外語習得的過程離不開適當的語言環境,CLIL課堂為學生營造出真實的語言學習語境,打破傳統外語課堂語言輸入的單一性,每一堂課都會涉及一個學科話題,并且有關這個話題的學習貫穿語言學習的始終,使學生置身于真實的語言環境之中。在這種模式下,課堂交際充當媒介,擔負著連接傳遞文化、傳授知識和認知發展的使命。學習者通過線上、線下大量的活動與討論,對原有知識進行補充和重組,可以使學習者的語言輸出能力得到提升。通過英語來學習學科知識,使語言學習任務具備現實意義,同時,真實語境中的教學更符合語言習得規律,更有利于學習者語言認知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以學科內容為驅動,激發學習者的參與動機
傳統的外語教學理論之中,語言常常被當成是孤立的系統,將重心放到對語言形式的直接學習上,學習者也是通過直接記憶掌握單詞和語法。顯然,這種方式難以提高學習者的積極主動性。而CLIL模式使用真實、地道的學習素材,力求打造出一個鮮活的語言學習環境,并通過設計個人或小組綜合性任務,促使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和認知過程之中,實現從記憶、辨認、理解等思維活動逐漸向上發展到分析、評價和創新等更為高階、抽象的技能。在這一過程中,語言成為知識構筑、思維運行的工具,語言表達則因為依托知識結構變得有意義,學習者變成語言的有效使用者[8]。
(四)沉浸式的外語交際體驗,助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基于全球化大背景而產生的CLIL課堂更注重學習者人際交往技能和認知語言能力的銜接與過度,力求將“所學”轉化為“所用”,強調培養學習者運用外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同時開闊文化視野,能理解并包容不同的文化視角和差異。CLIL教學理念通常會選用國外原版學科教材,或者是在網站上搜索相應的原汁原味的文章作為文本閱讀材料,給學習者提供更寬廣的文化語境,幫助學習者了解特定區域文化,培養跨文化交流技巧。在CLIL課堂上,通過真實任務的設置,學習者的交流更具有目的性和真實性,而不是純粹為了練習語言而進行的單一交流,有利于培養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當學習者學會使用另一種語言去理解和思考所學的內容,并對此進行加工重構,從而收獲有益的語言使用經驗和不同的文化視角,那么隨著成功語言學習日益增多,一個多語言、多文化的學習型社會將日趨成熟[7]。
二、CLIL模式對工科ESP課程教學的啟示
新時代的大學英語教育應主動求變,培養“一精多會”“一專多能”的通曉外語的一流人才。就工科行業來說,學生不僅應當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具備扎實的外語交際能力也成為衡量高級工程師職場工作能力的核心素養。近年來,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內關于ESP教學研究的理論也逐漸豐富起來,但EPS課程還存在課程特色不夠鮮明、教學任務脫離真實情景、學習材料適切性和針對性不強等不足[9]。而CLIL教學理念所倡導的語言和內容整合的模式與ESP課程的教學目標相符合,并對ESP課程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一)實現外語學習“去中心化”
所謂語言學習的“去中心化”并非意味著語言教學的邊緣化,而是將傳統意義上的語言“一元中心”外語課堂轉化為兼顧語言與內容的“二元中心”課堂,充分發揮語言的工具性和應用性屬性,利用語言來學習學科專業知識,并通過學習學科內容促進語言習得,其目的在于實現將語言與內容相整合的雙重教學目標。ESP課程自身所具備的多元屬性與CLIL教學理念相符合。ESP課程既涉及語言和語言學知識,還包括學習者所研習的專業知識,且前者必須為后者服務[10]。而且ESP課程是通用英語課程的延續,是以特定目標為導向(goal-directed)的英語教學,課程學習者經過通用英語階段語言基礎知識的學習,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譯五方面的言語能力,有足夠的認知學習水平為后續ESP課程的學習作準備。因此,CLIL模式可以改變傳統課堂中基于學習驅動的、單純學習語言的教學方式,而把重心轉移到基于需求驅動、學習如何使用語言的教學方式,充分關注語言在交際中的通用性和有效性。
(二)重視語言內部的信息整合
CLIL教學模式的實質是內容教學(content-based),它所界定的內容不單是指課堂上教師傳授的學科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能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并以已有的知識為基礎,對現有知識體系進行增添和重組,實現“以學促用”“以用促學”。CLIL課堂常見的知識構建活動有三大類,即信息條塊化(chunking)、信息再包裝(repackaging)和支架輔助(scaffolding)[7]。信息條塊化是指運用圖形或表格等促進語言信息和圖像信息之間的轉化的認知活動。例如,使用相關詞匯、句型對某產品在一定時間內的銷售曲線圖進行文字或口頭描述。信息再包裝是在信息條塊化基礎上更高階的思維活動,是包含分析和組織的綜合性的思維活動。比如在講授質量監控這一章節的時候,教師要求學生使用頭腦風暴法找到影響產品銷量下滑的因素,按相互關聯性整理成層次分明、條理清楚的魚骨圖,然后分析問題,找到影響銷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支架輔助強調的則是教師的腳手架作用,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布置任務,并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支持,引導他們完成較高層次的產出任務。例如,在完成項目作業產品介紹的時候,教師可以先通過一些示范性的視頻資源作為具體實例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導入,目的是將新的知識模塊嵌入到原有的知識結構里,再由學生進行創新活動完成任務。由此可見,CLIL課堂不再局限于一些知識簡單呈現的封閉性問答模式,而是增加了許多需要學生積極參與的綜合性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使學科知識和語言能力相得益彰,提升了教學效果。
(三)構建社會認知微語境課堂
真實性是ESP教學的靈魂。ESP課程所選用的教材內容來自相關專業的真實語料,練習設計和課內外教學活動都應體現專用英語的社會文化情境[10]。這一特性與CLIL課堂還原真實語境的特色優勢相符合。外語學習主要靠語言環境。CLIL課堂利用外語學習專業知識的整合方式,為學習者營造出自然生動的功能性語言環境,學習者成為有效的語言使用者,把外語變成構筑知識、進行思維的工具,以豐富的專業學科內容為依托,課堂交際活動變得生動、有意義,且交際目的明確。教師可充分利用音頻、視頻等多種教學手段,為學習者創建多元視角、層次豐富的課堂學習語境,從學習者的目標需求和認知需求出發,提供教學資料并優化課程設計和學習任務,幫助學習者完成對知識的語言化構建。
(四)融合智慧外語教學模式
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微課、慕課等優質教育資源的普及推動了傳統外語教學方式方法革新,也催生了智慧外語教學的形成和發展。智慧外語教學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憑借其豐富優質的課程資源、生動靈活的課堂教學和及時明確的教學反饋等顯著特點,在改善教學環境和提升教學效果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CLIL模式一直強調內容和語言學習的協同一致,強調自主學習與教師教學的協調同步,以及強調知識學習與實踐活動的有效融合,因此,基于CLIL教學理念構建智慧外語教學為ESP課程教學的發展與改革提供了方向。教師可依托開放且多元的微課、慕課學習資源,構建智能化的外語教學環境,優化混合式教學模式。一方面,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借助多媒體資源,針對不同的ESP課程教學目標,將語言學習與內容學習相融合,增強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提升學習效果。另一方面,教師加強與學生課堂內外的互動,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感悟以及學習困惑,并幫助其克服困難,有效完成各項任務,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三、結語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科技的日新月異使得現代工業對工程技術人員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英語教育作為國家對外開放的“橋梁”和“紐帶”,也肩負著為國家發展服務的重任。作為通用英語的后續課程,ESP課程在為社會輸送國際化人才方面承擔著重要的一環。充分發揮外語的工具性屬性,將CLIL模式融入ESP課堂,打造內容、交際、認知和文化相結合的課堂語境,踐行語言和內容完美糅合的綜合性教學,符合我國對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對我國ESP課程教學法的探索提供了借鑒。
[參考文獻]
[1]吳巖.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語[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19(5):3-7.
[2]駱巧麗.CLIL教學模式及其對中國公共外語教學的啟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9):70-72.
[3]蔡基剛.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方向[J].外語界,2004(2):22-28.
[4]Kumaravadivelu,? B.? Understanding? ? ?Language Teaching: From Method to Postmethod[M].Lawrenc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6.
[5]王美玲.試析內容與語言融合學習在非英語歐盟國家高等教育中的應用[J].山東外語教學,2004(2):26-31.
[6]Coyle,D. Theory and planning for effective classrooms: Supporting students in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ontexts[A]. In J. Masih(ed.). Learning Through a Foreign Language[C],London:CILT.1999.:46-62.
[7]盛云嵐.歐洲CLIL模式:外語教學法的新視角[J].山東外語教學,2012(5):65-69.
[8]Dalton-Puffer,C.Discourse in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CLIL) Classrooms[M]. Amsterdam:John Enjamins,2007.
[9]王宇,杜宛宜,周純岳,等.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工科ESP課程教學設計框架[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19(2):44-52.
[10]秦秀白. ESP的性質、范疇和教學原則——兼談在我國高校開展多種類型英語教學的可行性[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2):79-83.
[作者簡介]伍洋,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外語外貿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英語教學。
[責任編輯 楊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