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冉
摘 要:建筑結構的安全性尤為關鍵,要求建筑單位在建筑結構設計中合理應用安全措施,保障工程的建設質量。剪力墻結構在建筑結構設計中得以廣泛應用,該結構形式具有顯著優勢。以下筆者就將簡要分析建筑結構設計中剪力墻結構設計的具體應用,以供參考。
關鍵詞:建筑結構設計;剪力墻;結構設計
引言:
剪力墻結構作為目前建筑工程結構設計中較常使用的形式,具有抗側剛度大、抗震性好等特征,尤其是對于現階段的高層建筑來說,剪力墻結構的運用能夠確保建筑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提高建筑的實用價值。本文就重點對建筑結構設計中剪力墻結構設計的應用加以說明,希望可改善建筑結構設計水平,豐富建筑實用性能。
1.建筑剪力墻結構概述
剪力墻是一種具有一定剛度和整體性的結構,不但用鋼量較少,同時建成后不存在露柱露梁情況。同框架結構進行比較,剪力墻結構的美觀效果更好,適用性更廣。因此在建筑中使用剪力墻結構為室內裝修提供便利,有效提高室內使用面積。同時剪力墻具有較大的抗側剛度,抗震效果較好。但是因為剪力墻需要使用較多的混凝土墻體,直接導致高層建筑物自重提升,可能會引發地震反應,因此需要做好防范措施,加大對剪力墻高層建筑上部結構與基礎施工的投入力度,強化其穩定性[1]。同時剪力墻結構各墻肢軸壓比較低,難以發揮其承載性能。構造配筋施工形式導致結構延展性不佳,都會對剪力墻質量造成不利影響。因此需要在確保其本來抗側性能的前提下,對結構進行優化,降低成本,提高建筑質量。
2.建筑剪力墻設計原則
2.1墻體延性
在對剪力墻結構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全面分析墻體的延性,墻體延性對剪力墻結構具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如果設計質量存在問題,過高或者過薄,都會導致連接梁使用問題,進而引發張拉、彎曲等問題,造成剪力墻結構受損。因此,在實際設計過程中需要加強對剪力墻安全性能的重視,避免發生彎曲問題。同時截面部分還需要設置一個孔,將墻體分為多個部分,形成連接墻,使剪力墻延性效果發揮作用。
2.2連續性
在進行剪力墻結構設計過程中,具有多種結構形式,展開工作前需要根據工程要求及施工環境選擇合理的結構。剪力墻結構在高層建筑工程中十分常見,其主要作用便是提高建筑的整體承載性能。因此在進行設計時需要遵循連續性原則,以防剛度變化導致建筑存在位移情況。在實際設計階段需要堅持自上而下布置原則,以防剛度變化對工程整體結構的穩定性造成影響。
2.3對墻體進行受力分析
在建筑剪力墻結構設計階段,還需要信息分析墻體混凝土應力情況。作為一種建筑平面結構,墻體壓力還包括水平剪力、彎矩及豎向壓力。因此在設計階段需要全面分析受力情況,重點研究剪力墻的自身應力,進而提高剪力墻使用效果。
3.建筑設計剪力墻結構設計的應用策略
建筑設計中剪力墻結構設計尤為關鍵,在設計的過程中需全方位考慮工程設計和建設的基本要求。為此,設計人員務必做好細節的把控和處理,如剪力墻的合理布置、剪力墻墻肢長度的確定、厚度確定,連續梁類型、配筋及邊緣構件設計等。下面將作具體論述。
3.1剪力墻連續梁方案
連續梁指的是剪力墻中連接墻肢結構的梁,具有跨高比小、連接墻肢剛度大等特點。連續梁除起到連接作用外,還具有較為明顯的支撐作用,能夠有效抵抗地震荷載、風荷載帶來的影響,一旦連續梁結構出現問題,建筑結構也將受到較大影響。所以在設計中需結合實際情況,合理設計連續梁施工方案,增大其剛度,保障結構的穩定性[2]。在工程實際設計中,剪力墻連續梁的設計宜按“強墻肢弱連續梁”原則進行抗震設計,為了提高連續梁的延性,通常情況是對于跨高比較小的連續梁內宜設置交叉斜筋,交叉斜筋的走向與主拉應力的走向一致,目的是抵抗彎剪作用下主拉應力的變化,從而控制應力變化產生的裂縫問題。另外,交叉斜筋的延性、耗能和抗震性能,相較于傳統配筋連續梁具有更大優勢,在提高剪力墻結構質量,增強建筑結構整體性和穩定性上起到了顯著作用。
3.2確定剪力墻結構的厚度
按照現有規范要求可知,在抗震等級在一二級時,底部加強部位的剪力墻厚度要控制在200mm以上,長度要求在層高或無支長度的十六分之一,當抗震等級為三、四級時墻厚不應小于160,且不宜小于層高或無支長度的1/20。其他部位的剪力墻厚度,當抗震等級為一、二級時墻厚不應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層高或無支長度的 1/20,當抗震等級為三、四級時墻厚應在140mm以上,長度在層高或無支長度的二十五分之一。之所以這樣規定,是為避免因剪力墻厚度過小,剛度不足,導致結構穩定性減弱,產生壓屈失穩情況。
不過這一規范也存在特例,對于八級地震區的多層或地層剪力墻結構建筑來說,上述規定可能會存在較大偏差。如10層以下的剪力墻結構,在重力荷載作用下,墻肢壓軸相對較低,墻柱結構只能進行構造配筋,但為保證底部結構的質量,按照層高要求,剪力墻厚度一般設定在240mm,已經超出規范標準要。所以在設計過程中,需要在規定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加以綜合分析,以確保剪力墻厚度設計的合理性。
3.3剪力墻的規劃布置
在剪力墻結構設計中,需要參照空間特點展開合理布局,一般情況下,如果是高層建筑,會采用雙向剪力墻結構,確保兩側剪力墻剛度的均衡性,減少水平位移的產生,避免剪力墻在外界荷載作用下出現扭轉,提高建筑結構的穩定性。剪力墻的水平地震作用力較大,自振周期短,結構本身穩定性很容易受到影響。所以在設計過程中,需考慮到力的平衡,可通過減小剪力墻厚度,或者增加剪力墻之間的間距,來降低水平地震作用力帶來的影響,防止位移、斷裂等問題的出現。同時上述操作也能夠降低剪力墻自重,削弱建筑結構承擔荷載。如果剪力墻設計中存在較大洞口,洞口位置要保證在一條線上。考慮到墻體結構受力情況,應展開應力的科學劃分,確保兩者均衡性、對稱性。底部結構如果設置框架支撐層,落地剪力墻的數量要在上部剪力墻數量的一半以上。剪力墻設計中,需充分考慮抗震性能要求,避免樓板平面等結構因變形發生危險。
3.4確定剪力墻墻肢長度
確定剪力墻墻肢長度時,首先應考慮滿足建筑功能的要求,其次是剪力墻墻肢長度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確定原則是,盡可能布置長墻,少布置短墻。當墻肢長度很長時,受彎后產生的裂縫寬度會較大,墻體的配筋容易拉斷,因此墻段的長度不應過大,墻肢長度宜控制在8m以內;當墻肢長度很短時,可能形成短肢剪力墻,短支剪力墻的出現可能會導致多樓層出現反彎點,受力發生改變,逐漸接近異形柱的狀態,抗震性能較差[3]。所以為保障建筑的安全性,不會將其應用在地震區域內,且不得采用全短肢的剪力墻的結構。
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今建筑對剪力墻結構的應用愈加普遍,如果剪力墻結構設計存在問題,勢必對建筑的整體穩定性和安全性造成影響。建筑結構的設計質量,與房屋建筑結構整體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具有直接關聯。因此設計人員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從結構設計、連梁設計、配筋選擇、平面布置等多方面出發,全面優化剪力墻結構設計,為工程的穩定性提供保障,降低成本,促進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曾云.建筑結構設計中剪力墻結構設計的應用[J].智能城市,2020,6(08):215-216.
[2]陳南生.建筑結構設計中剪力墻結構設計的應用分析[J].房地產世界,2020(21):37-39.
[3]楊鵬.剪力墻結構在高層住宅結構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建筑技術開發,2020,47(2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