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旭 徐洲 邊文淦
摘 要:一座優美的校園及建筑物應賦予持之以恒的感染力和傳承力,體現出真正的文化引導和空間關懷,把積極的文化品質和先進的現代教育相融合,對校園的物質空間環境和文化意境的營造提出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教育;建筑;規劃設計
引言
在教育機構的發展中,學校和相關部門課程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學校建筑的設計、緊張局勢加劇和小學教育經費增加,以及學校建筑在課程設計方面符合統一的標準,使得學校建筑的規模和功能不同,學校的個性和特點幾乎不為人所知。隨著文化教育理念的發展,校園建筑的個性化和人類學設計越來越受到重視。學校是教師受教育的地方,需要精神教育和學習精神,以提高學生的福利和安全,表達學生的審美和審美訴求。學校建筑設計滲透到美學學科等學術領域尤為重要。
1設計構思
1.1歷史傳承
該校歷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學校的辦學理念為“文化立校面向未來”。為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及歷史文脈,新校區總體設計理念為“文化傳承、現代和諧”。將學校的傳統設計延伸展開,從單一的空間延展為三維的、有秩序的網格空間。
1.2“以人為本”的設計布局
設計新校舍時要考慮到整個建筑物,并在設計過程中分析了各個建筑物的使用情況。第二,注重校園內所有建筑的整體功能布局,運用通用的風格準則統一學校建筑和教育、景觀和文化的意義?,F代校舍注重學校的個性化建筑設計和校園結構的靈活性。為了適應校園的空間條件,同時考慮到校舍和其他建筑物之間的差異,根據校舍的具體特點設計建筑物。
1.3“經緯網格”的規劃結構、城市和建筑群體的傳統規劃強調模數制,通過模數來控制和協調群體關系,而方格網和軸線來控制建筑群體的生成,以形成有序的空間感。借鑒傳統的規劃布局,采用軸線、對稱、均衡的手法強化校園的秩序感,以體現校園的端正氣度。
2校園規劃空間演繹
我國的大多數學校項目目前都是以分區域辦法為基礎的,具有諸如校區、行政辦公室、生活場所等職能,提供更大程度的團結和專制,而又不缺少教師的精神關注或校園特點。本文主要是根據我國的一個課程進行研究的,該課程從一個以管理為中心的規劃模式轉變為一個發展知識中心,利用各種教育機構在各部門之間共享資源,實時培養各部門之間的溝通文化,形成一個精神和物質融合的中心,并能更好地塑造學校。園區空間規劃應更加重視通信空間,以生態視角作為新功能區,同時考慮到其他環境友好的功能區和領域,同時展現園區空間的優勢,統一生態、人與空間,提高學校整體效率和環境。
3功能分區與用地布局
根據新時代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塑造“以人為本,科技創新”的多重交往空間,校區采用組團式的總體布局,將功能和相近屬性的建筑聚集而形成組團格局,因地置宜,呈中心圍合布置。行政辦公區行政辦公區位于地塊中間,由圖書館、禮堂、行政辦公、教師辦公等組成的一棟綜合樓。綜合樓正對主入口廣場,是整個校區的標志性建筑。教學實訓區教學實訓區位于校區的南側,由主入口廣場進入。教學樓和實訓樓從北往南成團布置,形成豐富的教學內部廣場景觀區;實訓車間可沿南側次要出入口進入,方便實訓車間的各種設備及材料進出運輸。
4空間形態設計
建筑的平面格局平面開敞、自由、豐富的空間,不僅滿足教與學的功能,還提供了各種自由交往的空間,屋頂的平臺、架空建筑的底層插入各種尺度的學習交流空間,提供對等的交流場所。作為一個承載現代教育的學校,平面設計應注重未來的發展空間,為未來的教育提供多樣化的學習環境。開放、活躍的空間成為設計重點,例如大班、小班的空間過渡;黑板的數字化平臺過渡;多墻面的空間展示,每一個教學空間都提供了教學互動、學習和發展的潛在區域。
5生活服務區
生活服務區位于校區的北側,由3棟學生宿舍、1棟教師周轉房和食堂組成。學生宿舍圍繞學校操場布置,形成開闊的視線,保證每幢宿舍樓均有良好的通風、采光面。教師周轉房和食堂位于北向后勤入口區,臨近學生宿舍和教師周轉房,方便在校師生就近就餐,更好地為師生服務,及食堂的后勤保障需要。
6校園建筑造型設計方面
校舍的形象應符合學生的審美和積極行為,使他們能夠享受學習,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校園建筑形象應從傳統的刻板印象和同質化中脫穎而出,走向反映自由、開放和互動整合必要性的多元化趨勢,加深校園建筑形象,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更傾向于在學校學習。學校文化的建筑設計促進了人類歷史和學校風格的傳遞,同時反映了當代氣息、學生的文化特點,激發了學生的情緒和影響。校園建筑師的形象也應該傳達出一種具有精確色彩、美觀和形狀的創新的人性化建筑設計。此外,校園建筑創新還考慮到生態應用,考慮到地方環境和氣候影響的建筑設計,尊重環境的自然特征,將環境融入環境,為學生創造三維教育空間,根據設計過程中的生態要素配置校園,進一步完善校園。
7景觀綠化工程
景觀綠化設計宗旨通過現代設計的多元手法,強調不同功能區域的空間感,將嚴謹的軸線關系同自由活潑的空間有機組織起來,主軸線規整有序的景觀強化了建筑群體的空間感和內聚力。結合學校特點,為師生創造舒適方便的學習生活環境,景觀綠化設計符合依照人的審美情趣和行為習慣,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結合形式,營造公共和私密等多需求的活動場所。在滿足日照、通風等要求的前提下,建筑成組集中布置,留出大片的綠地,既有利功能分區,校園建筑又可掩映在一片片郁郁蔥蔥的綠帶之中。景觀綠化系統教學區主體景觀分為兩部分:教學區廣場綠化雕塑及西側沿溪綠地公園,結合組團間綠化造景,形成賞心悅目的觀景帶、休息亭等,以形成良好的人文環境。生活區圍繞操場布置,并與沿溪綠化帶靠近,結合宿舍樓間綠化,共同形成生活區景觀中心,極好地襯托出校園生活區自然、生態、休閑、寧靜的氣氛。
結束語
中小學校園建筑設計承擔著人文教育與教育興國等戰略重擔,人性化設計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在安全與功能及形象等要求等方面,應當充分考慮到青少年的心理與年齡及行為等特征,設計出能夠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校園氛圍環境。綜上所述,學校建筑與其他類型的建筑物有所不同,在設計特點上主要體現出了教育功能,也體現出了豐厚的人文氣息,在創新設計的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才能使學校建筑為學生提供便利而舒適的學習環境,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智能化、個性化、協同化發展的學校建筑成為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特別是在進行現代化學校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應遵循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并對建筑設計進行不斷創新,才能滿足現代化教育快速發展下對學校建筑設計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金輝.學校建筑設計與校園規劃探析[J].住宅與房地產,2019(12):77.
[2]唐劍.學校建筑設計的特點及創新探討——以合肥新四中規劃與建筑方案設計為例[J].住宅與房地產,2019(04):65.
[3]劉桂玲.學校建筑設計中的問題研究與心得[J].住宅與房地產,2018(21):120.
[4]郜博.學校建筑設計思考[J].住宅與房地產,2018(19):117.
[5]陳曉虹.學校規劃建筑設計的地域性探討[J].山西建筑,2018,44(14):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