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梅(都江堰市人民醫院 四川成都 611830)
冠心病的由來要從心臟的組織和結構說起。眾所周知,心臟是一個由肌肉所組成的中空“泵”,能夠將血液源源不斷地泵給全身各個部位,即便它僅有拳頭大小,但是在人的一生中,卻能夠泵出3 億多升血液,經由與心臟相通的血管運輸至全身,最后返回心臟。
在這些血管中,有一些血管的體積相對較小,它們的主要工作是為心臟供應氧氣和養料,帶走多余的廢物,這些血管的名字為冠狀動脈。
而所謂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又名為缺血性心臟病,簡單來說,就是為心臟供應養分的冠狀動脈血管出現粥樣硬化、狹窄等情況導致心臟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癥狀。
臨床醫生以冠心病的臨床癥狀為依據將其分為5 個類型,分別為猝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絞痛和心肌梗死,其中以心絞痛型最為常見,而最嚴重的類型為猝死型和心肌梗死型。
據悉,冠心病是危害人類身體健康的重要非傳染性疾病,隸屬于心血管疾病系統,而心血管疾病已成為近半個世紀以來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第一“殺手”,其中以冠心病的危害性最高。

因為,冠心病不僅能夠引起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癥狀,還能夠引起心肌缺血進而造成心力衰竭、心臟擴大、心律失常的發生,最嚴重的心律失常莫過于心室顫動,臨床表現為突然死亡,即猝死。
冠心病的危害主要集中于以下幾點:
第一,心絞痛。
冠狀動脈在長期硬化的情況下則會影響遠端下游相應灌注區域的心肌供血,一般來講,慢性供血不足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嚴重狹窄或閉塞所致,而因突發供需矛盾所致的心肌缺血在短時間內即可解除,患者的臨床表現則為心絞痛。
這種心絞痛有穩定性和不穩定性之分,前者主要發生于活動后、心情激動后或心肌耗氧量明顯增加時,此時狹窄的冠狀動脈無法滿足心臟供血則會引起心絞痛,臨床癥狀以呼吸困難、乏力為主,嚴重時可造成猝死的發生。后者則主要是由于勞累所致,但也有可能表現為自發性疼痛,發作時間相較于穩定性心絞痛更長,臨床癥狀以氣短、胸悶、乏力、惡心等為主,嚴重時可引發急性心肌梗死,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此,穩定性心絞痛并不會引起心肌梗死。
第二,心律失常。
它可引起血液循環失常,以致于患者出現心悸、胸悶等癥狀,甚至會引發心動過緩、竇性停搏、竇房阻滯等問題,其中的竇性心動過速和室顫可引起猝死。
第三,心肌梗死。
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虛弱、嘔吐、胸痛等,嚴重時可引起猝死或心力衰竭。
心肌梗死主要是指冠狀動脈病變的同時冠狀動脈血供急劇減少或中斷的現象,可引起相應的心肌嚴重急性缺血性壞死。
心肌梗死的臨床表現呈突發性,最常見的表現為胸痛,劇烈而持久,通常會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
第四,猝死。
據了解,冠狀動脈性猝死主要是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猝死的基礎上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或斑塊內出血,以致于冠狀動脈狹窄或微循環血栓栓塞,進而導致心肌急性缺血和冠狀動脈血流突然中斷而引起的嚴重心律失常。
此外,部分無心肌梗死患者也可發生猝死,但這類患者多患有可引發心律失常的基礎病變,比如左心室功能不全或心室瘢痕等。
冠心病的治療措施包括改變生活習慣、藥物治療、血運重建治療。生活習慣改變包括加強體育運動、控制飲食等,而藥物治療是所有治療措施的基礎和保障,其目的是改善患者的癥狀,減少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的發作,延緩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發展,降低冠心病死亡率。若患者不適癥狀并不明顯,且病程相對較短,即可考慮藥物治療。
目前臨床常用的冠心病治療藥物主要有4 種,分別為硝酸脂類、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鈣通道阻滯劑、抗血栓藥物,患者可結合自身病情特點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藥物。各類藥物的常用藥物有:硝酸甘油、消心痛、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維拉帕米、氨氯地平、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
血運重建包括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是指經患者股動脈或橈動脈等外周動脈將特制的帶氣囊導管送入患者冠狀動脈狹窄處,充盈氣囊擴張狹窄管腔,改善心肌血流,同時在擴張的狹窄部位放置支架,以防再狹窄的發生。
在此基礎上可結合血栓抽吸術和旋磨術進行治療,該療法適用于藥物控制效果不佳的心絞痛、心肌梗死患者,尤其適合心肌梗死急性發作期患者,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又名為冠脈搭橋術,其目的是恢復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緩解不適癥狀,改善生活質量,延長生命期。
該療法適用于嚴重冠狀動脈病變且無法耐受介入治療或是治療后復發的患者。另外,當患者出現心肌梗死后心絞痛、二尖瓣關閉不全等并發癥時,可在治療并發癥的同時行冠狀動脈搭橋術。
對冠心病的危害和治療方法多了解一分,對我們的身體健康就多一份保障。因此,建議大家認真閱讀本篇文章,加強自身對冠心病的了解,千萬別把冠心病不當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