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毅
提到《小丑》,大多數影迷與業內人士都會不自覺地聯想到另一部DC的成功之作——《黑暗騎士》。2008年,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改編自DC經典漫畫的《蝙蝠俠: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上映。作為“蝙蝠俠前傳系列”的第二部,該片將漫畫電影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成為影史上第一部跨入“10億美元俱樂部”的超級英雄電影。該片成功的關鍵之一,便是希斯·萊杰對于“小丑”一角的經典塑造。由于這一角色堪稱完美,加之希斯·萊杰英年早逝,甚至出現一種“希斯·萊杰之后,再無小丑”的說法。此外,由漢斯·季默和詹姆斯·紐頓·霍華德為該片共同創作的配樂也同樣對角色的塑造與影片的成功貢獻了重要作用。
同樣是以同名DC漫畫角色為基礎改編的劇情電影,《小丑》的故事是獨立于“DC擴展宇宙”之外的。影片講述的是一位生活陷入困境的脫口秀喜劇演員,如何逐漸演變成“蝙蝠俠”宿敵“小丑”的一個過程。在這個演變過程中,角色心理的刻畫便自然成為本片的難點與重點。在“小丑”的角色塑造上,本片主演杰昆·菲尼克斯沒有受到希斯·萊杰版“小丑”的束縛,用自己的方式創造出一個更有內在深度的“小丑”形象,打破了“希斯·萊杰之后,再無小丑”的魔咒,得到一致好評??梢赃@樣講,無論是《黑暗騎士》還是《小丑》,兩部影片取得成功的關鍵都在“小丑”這個角色的塑造上。而在“小丑”的形象塑造與心理演變過程的揭示中,除了演員的直接表演,《小丑》的配樂也起到至關重要的輔助作用。
一、創新的管弦樂寫法加強了“小丑”形象的心理刻畫深度
電影《小丑》配樂的作者希爾迪·居茲納多蒂爾出身于冰島,是一位受過古典音樂訓練的大提琴家,擁有著與很多知名現代樂隊一起演奏與錄音的經歷。在《黑暗騎士》中,漢斯·季默為了刻畫“小丑”神經質的特點,主要運用的是極簡主義的電子音樂形式。而在《小丑》的原創配樂里,希爾迪·居茲納多蒂爾主要使用的是傳統的管弦樂形式,其中大提琴的使用占據主導地位。
與電子音樂相比,管弦樂最大的優點在于音響的豐富性與音色的溫暖度。通常來講,樂音泛音數①較多的樂器,例如弦樂,其音響給聽者的感覺是較為溫暖的。這種溫暖的音響在對人物心理表現的飽滿度和深度上有著天然優勢。而眾多樂器不同的組合與編排,則有著不同的層次感,對于人物表現的豐富度上,也是較為有利的?!缎〕蟆返闹魅斯诰癖罎⒅?,是一位名叫亞瑟的脫口秀喜劇演員,本也有著自己對于生活的希望、理想,以及精神的寄托。當生活逐漸陷入困境,精神上一次次受到打擊,才由受害者一步步地變成一個加害者。本片使用管弦樂為主的配樂,一方面增加了亞瑟這個人物的真實度;一方面表現出亞瑟轉變為“小丑”這個過程的復雜性。
但是,常規管弦樂溫暖的色彩與《小丑》的基調有著較大差距。因此,為了表現“小丑”的陰郁氣質,居茲納多蒂爾在本片配樂的創作上使用了較為創新的手法。
從《小丑》原聲配樂專輯的17段配樂來看,主要旋律聲部大部分是由大提琴等低音樂器完成。但與傳統的管弦樂創作相比,這些旋律有著明顯的不同。首先,影片自始至終都沒有出現可聽性較強的歌唱性旋律,取而代之的是大部分以2、3個音組成的片段式旋律(Defeated Clown),借以表現亞瑟的無奈與無助。其次,大提琴的音域處于低音區,本就顯得低沉和壓抑,而本片的配樂在大提琴的使用上,大程度減少了顫指與揉弦的奏法,并減少三度、六度等富有感情色彩的音程,增加五度、八度等較為空泛的音程(Looking for Answers),使得和聲色彩極為干冷,極大地增加了影片與角色的陰郁氣質。最后,本片的配樂中較多地使用持續音的寫法(Hoyt’s Office),加之干冷的色彩,極大地渲染了影片充滿絕望與窒息的氛圍。
從近年來電影配樂的發展現狀看,老式而傳統的管弦樂常規演奏方式有漸漸被電子音樂等形式取代的態勢。本片中,居茲納多蒂爾雖然使用了管弦樂的寫作方式,但并沒有局限于交響化配器的形式之中。通過對管弦樂音響與色彩的創新挖掘,加之結合一些電子音樂傾向的配器方式(Learning How to Act Normal),使得本片的配樂有著令人印象深刻而又并不常見的陰郁氛圍。這種氛圍對于整個影片基調的渲染與“小丑”心理狀態的暗示,都有著極為貼切而有效的作用。
二、配樂質感的變化直接詮釋了“小丑”內心的轉變過程
在對人物內心的刻畫方面,音樂是比語言更加直觀與有力的一種表現手段。
縱觀整個影片,《小丑》的配樂在可聽性上并不出眾,但卻恰恰更好地使音樂融入影片的場景之中,而非凌駕于畫面之上,對角色的塑造與心理描寫發揮出更為內在的作用。在《小丑》的配樂中,除了極少地出現片段式的聲樂吟唱,居茲納多蒂爾還運用純音樂的創作方式。這種“無言勝有言”的配樂,利用不同的配器方式與節奏的動力性變化,對于“小丑”的內心狀態及其變化過程起到非常有效的詮釋作用。
影片一開始,亞瑟被一群街頭小混混痛打在地,這時,伴隨著沉重的交替鼓聲,由大提琴奏出干冷主題的配樂Defeated Clown響起,憂郁而毫無生氣,從此便奠定了影片陰暗的基調,也詮釋出亞瑟這個人物失敗而又無助的狀態。
在老板的辦公室中,面對不公正的指責與刁難,亞瑟并沒有表現出委屈的情緒,而是令人意外地露出極為詭異的笑容。這時的配樂Hoyt’s Office用一個平直而又有力的長持續音,漸漸地蓋過老板的訓斥聲,暗示出亞瑟內心開始積攢的憤怒與心理的扭曲,同時也營造出一種令人窒息的恐懼感。
從亞瑟跟蹤他的鄰居索菲開始,影片的配樂便有了質感上的變化。在這一段的配樂Following Sophie中,我們能明顯地感覺到,之前沉重緩慢的鼓聲在不知不覺中明顯的加速,似乎在暗示著亞瑟內心的沖動與憤怒在逐漸積累與加劇,也預示著更加可怕的事情即將發生。
隨后,亞瑟在地鐵里第一次開槍行兇時的配樂Subway中,之前沉重的鼓聲在速度上變得快速與急促,加之銅管與低音弦樂不協和的音響色彩,極大地烘托出劇情的緊張度與驚悚感,同時也表現出亞瑟內心所壓抑的憤怒已經積聚到一個不可承受的地步。
而在這次開槍行兇之后,亞瑟匆忙地逃進一個公廁里,在閃爍而又暗淡的光線下,亞瑟極為詭異地跳起了一段平靜而舒緩的舞蹈。此時,本片中最為安靜而又富于一絲優美的配樂Bathroom Dance響起,在大提琴低沉地演繹樂曲主題之后,其他弦樂與聲樂的漸入,詮釋出亞瑟并未因殺人而感到不安與恐懼,反而因此喚醒了其內心深處黑暗萌芽的心態轉變。
Subway中同樣的節奏動力性也出現在亞瑟前去韋恩家遇見布魯斯·韋恩(即后來的蝙蝠俠)的配樂Meeting Bruce Wayne中,此時亞瑟內心的沖動已溢于言表。而全片節奏動力性最強的一段配樂,出現在亞瑟換上“小丑”的裝扮后,設法脫離兩名探員抓捕的配樂Escape from the Train中。此時,亞瑟內心的憤怒已無法壓制,他也不想再去壓制,“小丑”已然蛻化完成。
影片臨近結尾處,亞瑟在被警車帶走的途中,被“小丑”的擁護者攔截下來,而后在這些人帶有儀式感般的簇擁下起身、舞蹈,并用鮮血涂抹著自己的“笑臉”。與此同時,布魯斯·韋恩的父母也在暴亂中被殺害在自己的面前……此時的配樂Call Me Joker在保留之前大提琴主題因素的同時,增強了交響化的配器處理,尤其是銅管的加入,使得音樂中出現一絲史詩般的質感。這種質感完全揭示出“小丑”的徹底魔化,同時也預示著即將展開在“小丑”與蝙蝠俠之間真正的較量。
總之,本片配樂通過配器與節奏的不同處理所帶來的質感變化,與“小丑”內心狀態的轉變,是完全吻合與同步的。
三、經典歌曲的插入增強了影片情節發展的邏輯性
除了居茲納多蒂爾創作的17首原創背景音樂,《小丑》這部影片還插入了幾首經典歌曲。這些插曲不但加強了“小丑”的性格體現,而且對于推動影片情節發展還起到非常重要的敘事作用。
由于故事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因此《小丑》的插曲選用的基本都是具有復古風的爵士樂與搖滾樂。其中包括,亞瑟在脫口秀俱樂部演出失敗之后對角色具有諷刺意味的插曲Smile(Jimmy Durante演唱);亞瑟在家殺死同事后變裝“小丑”,在樓梯上舞蹈時象征著即將要肆意放縱的Rock & Roll Part 2(Gary Glitter演唱);亞瑟在節目現場槍殺自己的偶像默里后,被警車帶走時暗示其獲得一種釋放的White Room(Cream 演唱)。除此之外,還有一首由Frank Sinatra演唱的That's Life貫穿全片,對劇情發展的邏輯起到非常重要的強化作用。
“That's Life”這句話在影片中出現了多次,作為《默里·富蘭克林現場秀》的結束語,更多的是出自主持人默里之口。默里·富蘭克林是亞瑟的偶像,也是亞瑟努力想要成就自己的一個方向。當亞瑟在電視機前想象自己在《默里·富蘭克林現場秀》的舞臺上與默里對話的時候所展現出的笑容,是亞瑟在整部影片中所呈現的唯一一次正常而又美好的笑容。而當亞瑟在母親的病房里看到默里在電視節目中公開嘲笑自己的失敗表演之后,亞瑟內心的憤怒達到一個頂點,隨后便加速了向“小丑”的轉變。在節目現場槍殺了默里之后,亞瑟瘋瘋癲癲地對著鏡頭說的那句話,也正是“That's Life”。可見,“That's Life”算得上是亞瑟作為一個正常人所保有的那一絲希望的象征。而當這個希望變成一種殘酷的譏諷后,“That's Life”又成為亞瑟主動走向“小丑”的一個導火索。
That's Life的歌詞中這樣寫道:“這就是生活,我無法否認;很多次我都想過要剪掉,但我的心不愿接受……我要把自己卷進一個大球里,然后死掉?!弊鳛椴迩?,這首歌在影片中出現了兩次,一次是亞瑟決定以“小丑”的妝容出席《默里·富蘭克林現場秀》在家為自己化妝時;另一次是影片結尾處亞瑟在瘋人院中面對心理醫生時的隨曲輕唱,之后他大搖大擺走向走廊的盡頭,身后留下的腳印滿是血跡。第一次作為背景音樂,此曲似乎暗示著亞瑟即將正式向“小丑”邁進;而第二次由亞瑟口中唱出此曲,則揭示了其內心的完全扭曲與黑化。
這些歌曲的插入大部分并不是以有源音樂①的方式出現,它們與配樂是共同作為無源音樂②而交叉使用的。但有意思的是,明明在畫面中找不到這些歌曲發出聲音的地方,但是觀眾卻完全能夠相信畫面中的人物是聽得到這些歌曲的。亞瑟變裝“小丑”后在樓梯上伴隨著Rock & Roll Part 2的那段極富視覺沖擊力的舞蹈便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一方面是由于配樂點的確定極為巧妙;另一方面與這些歌曲的音樂風格不無關系。略顯憂郁的爵士樂與象征著自由不羈的搖滾樂,不但與亞瑟各個階段的行為狀態極為吻合,而且還加強了劇情在發展過程中的真實感。此外,與居茲納多蒂爾創作的原創配樂不同,這幾首歌曲的曲風較為輕松、歡快,在聽覺感受上與原創背景音樂形成反差的同時,也增加了影片的戲劇沖突。
作為劇情發展的關鍵性象征,That's Life的插入方式是較為特殊的。這首歌曲在第一次出現時便運用從有源音樂(從亞瑟家的電視機傳出)變成無源配樂(亞瑟開始為自己化“小丑”的妝時)的交叉做法,這種“由表及里”的方式既突出了這首歌曲對于角色心態轉變的象征意義,又極為自然地強化了劇情發展的邏輯性。
四、配樂的“先入為主”直接激發與提升了演員的表演靈感
雖然好的配樂也能使導演修改畫面以配合音樂,但是總體上他們還是希望配樂能夠加深觀眾對銀幕內容的體驗,而不是成為附加在故事、場景,或角色之上的東西。因此,導演對于配樂的方向確定起著決定性作用。在確定作曲家之后,他們會向作曲家表達他們的戲劇化構想,包括希望配樂能夠在影片中所承擔的作用及角色之后,再由作曲家沿著這個大方向進行創造。
而就創作過程而言,作曲家在為一部電影進行配樂之前的首要工作,往往是要判斷影片的“基調”。如果作曲家在這一點上判斷有誤,那配樂將會與導演的意圖相悖,進而無法與影片相配。由此可見,在影片還沒有正式進入拍攝之前便進行配樂的創作,是存在風險的。但如果作曲家提前或同步創作出的配樂與導演為影片設定的基調不謀而合,甚至更為確切,那么這些配樂不但做到了“稱職”,還會為影片的拍攝提供更為直觀而有益的基調與氛圍。這些“先入為主”的音樂,在激發演員的表演靈感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在當年《黑暗騎士》的音樂創作中,漢斯·季默和詹姆斯·紐頓·霍華德就使用了少有的“音樂在前、拍攝在后”的配樂手法,使得影片在進入拍攝時就擁有配樂所營造的黑暗基調,并在引領演員的表演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小丑》的配樂創作雖然不像《黑暗騎士》那樣在拍攝之前就已完成,但也是先于拍攝就開始進行的。當導演托德·菲利普斯認準《小丑》的配樂非希爾迪莫屬時,就在拍攝之前數月將劇本交給她。希爾迪在認真研讀劇本之后,便開始根據自己從劇本中得到的感受進行創作,并在影片開拍之前就將一部分創作好的配樂交給導演托德。而正是這些“提前”拿到的配樂,在拍攝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影片中,亞瑟第一次在地鐵里行兇殺人后躲進公廁里的那場戲,是極為精彩而又令人印象深刻的。在拍攝這場戲時,本來依據劇本,杰昆·菲尼克斯應作出關于藏槍的一系列表演,但是當時的表演與拍攝進行得并不順利。用杰昆自己的話講,面對這場非常重要的戲份,他與導演“鼓搗了45分鐘也沒有找到感覺”,直到導演托德在現場開始播放一段希爾迪創作好的大提琴配樂,他似乎立刻來了靈感,便隨著音樂即興舞蹈起來。影片中,伴隨著略帶凄美之感的Bathroom Dance,杰昆在這段戲份中的表演雖然表面平靜,但是對于觀眾的心理沖擊卻極為震撼。這段音樂所成就的即興表演,堪稱影片中的神來之筆。
據稱在整個拍攝過程中,導演托德經常在現場播放配樂,或者讓演員聆聽影片所選用的插曲,借以制造更為貼切的表演氛圍,幫助演員更直接準確地進入表演的情緒中。由此可見,本片的配樂在影片拍攝的過程中,對于演員的表演所起到的引領作用,不但是積極有效的,甚至是超出預期的。
據希爾迪·居茲納多蒂爾自己說,《小丑》的配樂創作一共持續了將近一年半的時間,而同時她還進行著另一部金球獎獲獎作品《切爾諾貝利》的配樂創作。兩部作品的配樂創作都需要完全地投入,同時在兩種氛圍與情緒中的切換給她帶來的似乎是一種精神分裂般的感覺。不知這種分裂的感覺是否也間接地提供給她本人創造《小丑》配樂的靈感,但無論如何,她成功了。《小丑》的配樂不但與角色本身和整部影片幾乎完美地融為一體,還做到了相互激發與相互提升。作為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與第77屆金球獎兩大最佳原創配樂得主,希爾迪·居茲納多蒂爾與《小丑》的其他演職人員一道,共同成就了商業類型片的另一個藝術高度。
【作者簡介】 周 毅,男,天津人,天津師范大學音樂與影視學院講師。
【基金項目】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影視劇創作論”(編號:17FYS006)階段性研究成果。
①在一件樂器上奏出的任何一個音都伴隨著一系列在它上方并與它有固定音程關系的音,這些音是我們聽到的單音的組成部分。
①有源音樂是指畫面中的人物能夠聽到的音樂。
②無源音樂是指畫面中的人物聽不到而觀眾可以聽到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