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2—25日,由貴州省委宣傳部、貴州廣播電視局協同指導,貴州廣播電視臺具體承制的4集脫貧攻堅紀實專題紀錄片《千年夢想 決勝今朝》(《千秋愿景》《夢想花開》《貴州答卷》《續寫華章》)在貴州衛視連播。這部紀錄片講述了貴州省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精準扶貧的主戰場,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貴州全省干部群眾團結一致、努力奮斗、艱苦實干,推動了黔地6市3州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多方面長足發展,徹底擺脫了貴州千百年來貧困落后的歷史局面,書寫了脫貧攻堅精彩篇章的生動實踐,取得了精準扶貧的偉大成就。正是在精準扶貧政策施行后,以《千年夢想》《十八洞村》《我和我的家鄉》《江山如此多嬌》《中國扶貧紀事》等有關精準扶貧的電影、電視劇、紀錄片等代表作品,必將成為這個重要歷史事件的記錄者、書寫者和展現者。
一、《十八洞村》:開啟精準扶貧影視作品的熱潮
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的基本矛盾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國的扶貧政策從解決溫飽為主,轉變成幫助廣大農村地區勞動人民發家致富、共奔小康。21世紀以來,我國的一個基本情況是絕對貧困人口銳減,相對貧困人口有所下降。這些歷史成就和當前現狀表明,我國的扶貧工作既取得了偉大成果,同時也進入攻堅克難的歷史時期。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時,提出“精準扶貧”戰略方案。這是一項關乎上億人民群眾的偉大事業,目的是聚全國力量,確保到2020年所有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自精準扶貧政策施行以來,廣大貧困地區先后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精準扶貧理論初提之時,相關方面的影視作品不多,這種現象到2017年有了一個比較大的改變。
2017年10月13日,由苗月執導,王學圻、陳瑾、墨陽等主演的精準扶貧劇情片《十八洞村》在全國公映,由此拉開了以反映精準扶貧為核心的影視作品制作序幕。《十八洞村》“是一部在精準扶貧政策下以土地為依托的樸實的村民與貧窮抗爭、追求美好生活的少數民族電影”。[1]影片通過合理運用時代主題與文學藝術的鏡頭、語言、畫面、場景、音樂等電影元素,向觀眾深刻地再現了湘西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在2018年全國各大優秀電影獎評比過程中,《十八洞村》收獲多個獎項,金雞獎最佳女主角、華表獎優秀女演員、優秀編劇等實至名歸,這些榮譽證明了影片的質量。
自《十八洞村》上映以來,該類型的影視作品不僅在數量上有了非常明顯的增加,同時在質量上也越來越高。電影《南哥》《又是一年三月三》《我和我的家鄉》《筑夢之路》《西河十八灣》等;電視劇《索瑪開花》《一個都不能少》《花繁葉茂》《山海情》等;紀錄片《中國扶貧新觀察》《中國力量》《出山記》等,一大批反映精準扶貧的影視作品噴薄而出,向全國觀眾真實直接地呈映出我國在精準扶貧過程中的具體實踐。這類影視作品,既體現了村民的日常生活、消費習慣、思維方式發生的巨大變化,又反映了新時代鄉村居民在探索致富路過程中人生軌跡發生的偉大轉折。
新時代精準扶貧如此宏大的國家政策,是不可能僅僅通過幾部電視劇、電影、紀錄片等單一的藝術作品便可以一窺全貌,需要借助多種多樣的文字、圖像、聲音等媒介在社會上進行廣泛宣傳。只有不同的影視作品相互之間從各個角度、多種層面結合起來,才有可能更加全面、準確地向大家傳達,才有可能更加立體、生動地將精準扶貧這一歷史事件呈現在人民面前。自精準扶貧施行以來,從中央主流媒體到地方性媒體,從傳統報刊到新興網絡,一大批各種形式、內容多樣的影視作品推陳出新。如《綠水青山帶笑顏》講述了都市優秀青年回鄉創業、邂逅愛情,帶領村民一起思考脫貧致富的故事。《江山如此多嬌》講述了一名年輕充滿理想的摩托書記,一心想要帶領全村人民過上小康生活的故事。《最美的鄉村》圍繞產業扶貧,體現了“志智雙扶”的精準扶貧思想。《遍地書香》聚焦文化扶貧,折射出沂蒙山老區文化致富的新途徑。
在國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精準扶貧政策的施行,還得益于新聞媒介的宣傳引導。一般而言,“影視是一門光影和聲音構建的視聽藝術,它主要通過作用于觀眾的感官刺激來形成內心的獨特體驗。人們重視的是觀看的過程,從中起到娛樂、審美、教育、休閑等作用。”[2]影視作品作為一種媒介,當然要自覺地扛起這份重要責任。縱觀近年來整個影視行業,反映精準扶貧政策的作品已經收獲良效。一大批反映精準扶貧的影視作品先后涌現出來,它們質量上乘、充滿藝術價值。這些影視作品從不同的角度,采用多種表現方式,扎根基層,關注個體命運、聚焦鄉村發展,充分體現了精準扶貧施行以來我國取得的偉大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把滿足需求同提高素養結合起來,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的偉大奮斗和火熱生活,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精神需求。”[3]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走群眾路線一直是我國影視工作者的基本政治立場。從《十八洞村》開始,廣大的影視工作者積極走入基層,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系在一起,推出了一部又一部反映人民在新時代精準扶貧具體實踐中創造的偉大成就。這些影視作品詮釋、反映、再現了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工作路線,從題材選擇、劇本創作、情節構思、拍攝剪輯等,到角色選擇、人物形象、場景布置等,再到國家政策的宣揚、主流話語的構造、熒屏影像的傳達等,這一切都緊緊抓住了民心,都將心系人民、情系民生的精準扶貧精神,通過影視語言合理有效地表達出來,讓廣大觀眾更深入地了解國家政策,看到農村巨變。
二、精準扶貧影視作品的主要特征
作為20世紀原創媒介理論家、“地球村”的提出者,加拿大著名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人的延伸”。[4]傳統的符號、文字、圖畫等是人類視覺能力的延伸;隨著時代的發展,廣播是人類聽覺能力的延伸;到后來的電影電視則是人類視覺、聽覺等諸多感官能力的綜合延伸。視聽語言是電影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它們是大眾傳媒中最基礎的符號系統。鏡頭是構成影視作品的基本要素,它將畫面傳遞給觀眾,為我們講述一個又一個生動的故事,傳達一位又一位的模范人物,讓大家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通過聲畫一致、聲畫錯位等手法,聲音有效地配合鏡頭,可以傳達出畫面無法企及的內容。步入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影視作為大眾傳媒一種極其廣泛、極其重要的視聽藝術,可以調用觀眾各種感官,完成虛擬場景,讓大家擁有身臨其境的體驗。
2020年兩會期間上映的《花繁葉茂》,一經播出受到全國廣大觀眾的熱烈反響。該劇講述的是以貴州省楓香鎮花茂村、紙房村、大地方村等為代表的幾個典型村落的發展歷史。有學者曾經指出,“傳統村落無論大小,都處于一種比較孤立和隔膜的狀態”[5],自精準扶貧政策施行以來,這幾個貧窮落后的村莊基礎設施完善,各村之間道路通暢、信息共享,通過有效的發展途徑,先后擺脫了困擾當地幾百年的困難局面,逐步走上了生態美、農民樂、百姓富的小康道路。以此為代表的廣大農村地區在脫貧致富的探索過程中,既需要改變物質基礎,同時更要提升精神需求。換言之,這些農村地區脫貧致富的艱苦歷程,是中國廣大農民發家致富的心靈史詩。
這些反映精準扶貧的電影、電視劇,都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而來。這些經過藝術加工的作品,既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與之有所不同,紀錄片要求真實地記錄精準扶貧的一切事實。為了“在語言、技術、體裁和作家的培養上都需要對大眾生活有所體驗和認識”[6],為了充分地體現精準扶貧政策施行以來鄉村振興的全面過程,拍攝紀錄片的工作團隊扎根基層,真實地記錄村莊的點點滴滴,記錄諸多感人故事。相較于電影、電視,紀錄片擔負著“再現社會現實”[7]的功能,因此呈現出不同于這二者最明顯的特點便是真實性。
以《俺爹俺娘》《鄉村里的中國》聞名的導演焦波,帶領主創團隊,在貴州偏遠的大漆村蟄伏了300多天,與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用鏡頭記錄了大漆村農民是如何一步一步改變自己傳統落后的思想,搬出大山,住進統一規劃的社區,發展當地特色產業,過上了幸福富裕的小康生活。導演焦波和他的團隊以一種沉浸式的記錄方式,為脫貧攻堅書寫了厚重的一筆——《出山記》,其“所記錄的搬遷進城與農村市場培育過程,正是政策力量推動下的生存空間和思維理念‘大遷徙’”。[8]另一部紀錄片《最后的山路》記錄了張家梁村的貧困實情。作為一部典型的精準扶貧題材紀錄片,通過第一書記、村民等勞動人民的生活現狀、心理態度、精神思想等,真實地反映了落后地區貧困人口享受國家政策帶來的一系列蛻變。
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囿于基礎設施不完善、自身文化水平不高,部分農民還不太熟悉上網,閑暇之余觀看影視劇便成為許多偏遠貧困農村地區居民消遣的主要選擇。因此影視劇在貧困地區的傳播,是其他媒介尚不能比擬的。基于此,借助反映精準扶貧類型的影視劇,在農村地區傳播宣講國家策略、扶貧實踐,不失為物美價廉、收獲高效的方式。盡管紀錄片沒有影視劇那么強的觀影體驗,不過紀錄片時長較短,并且由于紀錄片的真實性、震撼性,因此很多觀眾依舊能夠堅持看完一部完整的紀錄片。
這些精準扶貧類影視作品藝術性強,其出發點是真實存在的人、事、物,因此非常考驗創作者,將國家政策、真實的人物生活進行合理的藝術加工,既要充滿可看性,能夠吸引廣大觀眾,更要尊重事實、還原事實。這些作品基本上擺脫了宏大敘事的藝術風格,選取的都是小人物、小故事,采取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以一個或幾個農村地區在精準扶貧政策指引下,幾年內實現脫貧攻堅、逐步富裕的美好道路,表現國家主義的大情懷、大格局。這些影視劇中的人物塑造、故事情節、敘事策略等沒有臉譜化、單一化、模式化,它們都是從現實生活中汲取而來,并且建構了一種精準扶貧的主流話語體系,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讓大家不是在說教中學習國家政策,而是在飽滿的人物情感中直觀新鄉巨變。因此,這一系列有關精準扶貧類的優秀影視作品,充分彰顯了創作者的藝術修養與審美能力。
三、充滿現實主義美學的藝術追求
新時代,有關精準扶貧類的鄉村振興影視作品,通過對藝術的真實追求,對中西部偏遠地區農村勞動人民的真實寫照,對基層群眾和弱勢人民的深刻同情,對落后思想、萎靡精神的批判,對人性弱點的反思,充滿一種現實主義的影視美學內涵。精準扶貧政策下影視敘述的現實主義追求,提出了鄉村發展遇到的一系列重要問題。這些影視作品讓觀眾看到,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市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自精準扶貧政策施行以來,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駐村干部、第一書記、退伍軍人、大學生村官、科技特派員、返鄉企業家等扶貧隊伍,他們“擔負著貫徹和落實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重任”。[9]這些扶貧隊伍在幫助底層貧困地區解決最基本的物質需求后,大力推動精神消費,積極宣傳政治建設。在國家提供各種形式的物質扶貧之際,精神扶貧、思想扶貧同時推進,喚醒這些落后地區群眾的內心。
現在的農村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最基本的就是基礎設施方面,偏遠地區的農村家家戶戶都已經告別茅草屋,建了新房。這些影視作品對農村地區諸多新變化的體現,不是空洞的宣傳政策、道德說教,而是通過真實存在的人物、充滿人間煙火氣息的生活、鮮明感人的奮斗故事,拉近觀眾與作品的距離。它們以寫實主義為基本創作路徑,集中體現了當下鄉村發展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事情,新的日常生活、新的風俗風貌、新的社會矛盾,都得到了合理體現。有關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如易地搬遷、產業發展、環境保護、鄉村振興、婚戀狀況等,都在這些影視作品中得到了真實且具體的反映。
對農民思想上“精神貧困”層次的表現,編劇、導演在拍攝過程中采用不同的藝術處理手法。為了處理好這些場面,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兩種人物形象。一種是貼近鄉村、有血有肉的年輕扶貧干部形象。他們在“尊重和維護貧困對象的人格和權利的同時,把智力扶持、能力培養作為精準扶貧的首要工作,把挖掘內部潛力、增強自身實力作為脫貧攻堅的長效策略”。[10]從省到市、從縣到鄉、從鎮到村,各級政府以駐村干部、第一書記為代表的廣大鄉村黨委,在精準扶貧過程中接受鍛煉,迅速成長。另一種是普通農民、群眾百姓。他們中有些思想開明,很快就能跟上精準扶貧的時代步伐。同時還有少數農民思想落后,不能馬上轉變思想,在駐村干部、第一書記、村支黨委等的不斷啟發下,他們解放思想,積極投身于新農村建設中。運用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導演、編劇通過電影語言、視頻畫面,讓大家走進廣大的農村地區,切身感受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體驗到精準扶貧的不易與取得的偉大成果。
無論是電影、電視劇、紀錄片,編劇、導演,都通過鏡頭、言語提醒我們,在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的新時期,大家依舊需要思考物質文明、精神需求、政治建設這三者的內在規律。這些影視作品的選題時代性強,主題深刻,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一經播出便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盡管絕大部分影視劇取得了良好的反響,不過依舊還有極少部分作品,只是表面上展示了偏遠農村地區的貧困與落后,并沒有抓住這些偏遠山區千百年來貧困的根本不僅是由于自然條件的惡劣,還在于部分農民思想落后、不知上進、缺少奮斗精神這個核心問題。這些作品自然也就無法體現“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的正確路徑。以《筑夢之路》為代表的貴州精準扶貧類主題電影,“立足本真文化的理解和推廣,做好貴州的民族景觀、歷史文化、人文情感、藝術風采與影視作品的融合策略,增強在地體驗與外來文化的包容性,提升貴州的文化軟實力。”[11]該影片既表現了遵義市部分偏遠農村地區的自然條件,更傳達了以張明富為代表的廣大攻堅書記,回鄉創業,幫助村民改變思想,既扶貧也扶志,帶領全村人民脫貧致富的精神內涵。該片通過藝術的角度,將精準扶貧過程中勞模們所付出的點點滴滴,同時在表現自然環境惡劣、農民思想落后之外,將農村地區自主創業申請銀行貸款的難處一并道出,以此希望國家政府能夠考慮到不同地區的各種困難,爭取最大程度為精準扶貧提供更好更多更可行的方針政策。
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盡管已有的成功提供了較好的經驗,然而每一個地區都有其特殊情況,因此困難重重、矛盾層層。這些反映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影視作品并沒有回避這些,在涉及當前三農問題,比如老齡化、空殼化、留守兒童、土地使用、產業調整、特色旅游、易地搬遷、外出務工等諸多問題上都是一種挑戰。正是這些與農民息息相關的日常事情,引起了鄉村在人文風俗、自然風情、生活習慣、貧富差距、內心思想、精神需求各層面的巨大變化。
結語
21世紀以來,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帶動國民經濟迅速增長,相應的文化藝術產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大眾文化的興起,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更多的娛樂空間和精神消費。盡管已經過去70多年了,不過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一文中提出文藝“為什么人”[12]的問題,在當下依舊是文藝行業需要面臨的最基本問題。“媒介有能力再現世界”[13],精準扶貧政策施行以來,通過相關影視作品等各種媒介對扶貧政策的宣傳,以寓教于樂的大眾傳媒方式,將國家的政策方針及時有效地傳達給廣大群眾,讓大家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國家政策的施行。因此,這一系列有關精準扶貧的影視作品,對當今文藝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為今后文藝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可以參考的方向。
【作者簡介】? 馮能鋒,男,江西吉安人,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主要從事文藝理論、影視美學研究。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短視頻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及應對策略研究”(編號:20YJC880078)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張不凡.主旋律影片《十八洞村》:書“精準扶貧”,寫“農民心史”[ J ].電影評介,2018(24):79-81.
[2]鐘平丹,牛新權.體驗經濟:影視文旅產業內涵與策略探賾[ J ].電影評介,2020(11):35-39.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4.
[4][加拿大]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論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20.
[5]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8.
[6]唐善林.現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文藝大眾化”問題探論[ J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67-75.
[7]周振華.紀錄影像的再建構——表征、意義與認知[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136.
[8]岳振.鄉村轉型與變遷中的脫貧敘事——電影紀錄片《出山記》價值評議[ J ].電影評介,2018(12):16-18.
[9]袁迎春.基層干部的職業倦怠:理論、現實與展望[ J ].宜賓學院學報,2021(2):9-16.
[10]程肇基.精神扶貧:一個亟待關注的精準扶貧新領域[ J ].江西社會科學,2016(11):210-216.
[11]王一星.影視作品提升貴州文化軟實力的策略研究[ J ].電影評介,2020(19):104-106.
[12]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M]//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4.
[13][英]大衛·麥克奎恩.理解電視:電視節目類型的概念與變遷[M].苗棣,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