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秋敏 張茜雯
(廣西外國語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20)
中國—東盟合作日益密切,廣西被賦予三大戰略地位,是建設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也是西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和“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1]在此背景下,廣西地方應用型高校開設了東盟國家概況類課程,為中國—東盟經濟、文化交流合作輸送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專業人才。傳統的國家概況類課程教學內容繁雜、教師背景單一、學生興趣不大,如何全面高效地整合教學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提出專題縱橫交錯、結合經典影片舉辦經驗交流會、中外學生小組合作展示等多種教學方法改革措施。
筆者所在的地方應用型高校,面向不同學院、專業的學生開設了東盟國家概況類課程,課程名字不完全一樣,如東盟概況、東南亞國家概況、東南亞國家歷史文化概況等,但實際教學都需要完成十個東盟國家的自然地理、風俗文化、政治歷史、經濟等相關知識點的講解;基本課時為32課時,分配給每個國家的課時較少。要較為全面地了解一個國家,一般需要2—4課時,而我們了解到課程結束時較多學生對東盟十國概況無法建立非常明確的認知。
筆者在課程的實際教學中參考了四本教材,這些教材的側重點不同,并不完全適合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東南亞國家概況的教學。
劉稚、羅圣榮編著的《東南亞概論》,內容翔實,涵蓋各國歷史發展、現狀概況、經貿往來、中國與東南亞的關系等,總體而言政治經濟知識要點過多,鮮有介紹文化風俗禁忌,需要額外補充相關知識點。
于在照、鐘智翔編著的《東南亞文化概論》更適合語言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教育,在了解各國的基本概況后,再更細致地對比學習整個東南亞文化,包括婚嫁、建筑、民俗等。
李太生、李瑩編著的《走進東盟》,趣味性強,圖文精美,旅游景點、風俗文化禁忌的介紹較為全面,但政治經濟部分較少,缺少各國重要歷史人物介紹,更適合作為一本旅游手冊課外閱讀。
賴錚、霍健明編著的《“一帶一路”視野下的東盟十國:文化教育與商業機遇》全書為中英雙語對照,從歷史發展的重大時間節點,介紹了“一帶一路”相關的重要歷史事件,并依次介紹了各國的文化教育及經濟發展的現狀,內容符合教學所需;但其定價高,且印刷版次數量較少,并且對師生的雙語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張成霞提到,針對漢教專業碩士生,東盟國家概況類課程可以增加包括華人華語在東南亞國家的作用、華語圈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與影響等內容,將其作為一個教學專題講解。[2]授課教師應針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專業特點,重新歸納教學的側重點,選取最合適的內容講解。
本門課程的授課教師多來自東南亞學院,部分來自其他學院,但大多數教師知識背景較單一,雖然具備東盟國家的學習或工作背景,往往只了解一兩個國家的語言文化,很少對十個國家有全面的了解。筆者同時具備越南語、泰語兩種語言能力,并且在東盟其中八個國家都有過游歷,但在備課、教授過程中仍感到較吃力。
教學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實踐活動為輔。學生實踐活動有各國最新時事新聞分享、小組對某一國家情況新聞進行匯報;各國最新時事新聞分享可以保證每名同學都參加,但由于時間緊,往往也只能選擇小組匯報方式,以保證小組學生至少對一個國家的某一方面較為了解。部分學生參與其中,其余未參與的學生,對參與課堂展示的興趣不高。
現有的東盟國家概況類教材以縱向教學為主,即把一個東盟國家作為一個專題,用2—4課時完成包括自然地理、人文風俗、政治歷史、經濟現狀等方面的綜述性概括介紹。黃琳提到除了縱向教學的教學方式,在展示東盟國家的某一特定方面專題時,可以加入其他國家的橫向比較,也可以采用縱橫交織的教學方式教學。[3]
在課程內容的教學與安排上,筆者同樣采用專題縱橫交錯的教學方法,根據地理地形及宗教信仰進行歸類,具體見表1。讓學生在地理地形上對相近的國家有所了解,對這些國家相似的風俗、宗教文化能夠橫向識記;這種縱橫交錯的教學順序及專題內容歸類,比教材采用的以加入東盟組織的國家的順序介紹更易于學生理解。

表1 教學順序及專題內容歸類
國家類課程的政治歷史部分有大量的年份、代表人物等,使用傳統方法進行講解,不方便識記或提取重點,且教學過程較枯燥。應該在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選取重要歷史人物,融入紀錄片或電影等視聽因素,節選相關片段,結合重點歷史知識,提高學生的興趣。
以緬甸為例。緬甸歷史上國情復雜,軍方政府曾長期執政。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筆者選取了以該國重要政治人物昂山素季為原型的電影《The Lady》中的三個片段,結合歷史背景及人物事件,對相關的歷史、經濟、社會、政治內容進行重點講解及延伸教學,具體安排見表2。

表2 影片The Lady的教學安排
通過融入電影視聽因素的講解,學生能夠直觀到集會時當地民眾穿著的民族服裝、臉上涂白的“特納卡”裝扮、合十禮的風俗習慣;從頒獎詞中理解緬甸的政治背景和民主運動事件,對目前社會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挑戰有較深刻的印象。
網絡信息資源發達的當下,學生容易受其影響。對網絡信息,教師要多方考證,篩選出準確有效的真實信息。如多個網站仍然將柬埔寨定義為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但實際上早在2016年年底,柬埔寨就已經成為中等偏下收入水平國家了,仍傳授舊知識,容易使學生出現交際障礙,引發不愉快。
現在的實踐考核方式多采用小組匯報PPT展示國家,期末考核為傳統閉卷考試等。針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特點,課程的考核方式應多樣化。如采訪相關國家背景的留學生,對其在華留學生活或學習漢語的文化適應情況做調研,并形成調研報告;以最新的東盟國家的政治新聞事件為材料,完成課程論文寫作;除了知識點的考核,還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傳統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跨文化交際課程,教材及備課內容,多以西方英語國家為重點,如中西餐桌禮儀文化對比等。如果授課教師沒有針對性地補充其他國家地區的知識,學生很難掌握東盟國家相關的跨文化交際重點。
東盟概況課程的授課教師應有東盟國家留學或工作經歷,對相關文化風俗習慣有一定的了解,能夠對東南亞國家概況、跨文化交際課程進行資源融合。在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學中,除了介紹西方國家的文化知識,也要介紹東南亞國家的文化知識,跨文化對比,培養合格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提高其各方面能力。
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為例。由于學生有可能選擇出國擔任漢語教師,會接觸到真實的東盟國家生活,應該側重介紹不同國家、宗教的文化風俗和生活禁忌;在教學中結合自己的留學經歷,講述相關的風俗文化。如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的文化信仰,對頭部的尊重,在本國需和僧人保持距離,女性避免觸碰僧人等。以跨文化交際失敗的事件提醒學生在以后的跨文化教學、生活中有所準備,加強異國文化風俗認知,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知識與能力,避免將來跨文化交際的失敗。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實習、就業方向大都與志愿者、出國項目有關,可結合國家語言中心志愿者選拔考試、志愿者公派教師培訓的內容教學。志愿者選拔培訓考試常常有跨文化交際的內容,如哪些行為舉止不符合當地國家的文化風俗習慣,遇到特殊情況漢語教師應如何得體地應對,等等。
在介紹相關國家、宗教風俗文化時,可以舉辦出國經驗交流會,讓有留學實習、工作經歷的學姐學長介紹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相關的文化或社會事件,活靈活現地呈現更有說服力,使學生在以后的實習、工作中也能從容面對可能出現的跨文化交際現象。
筆者所在學校也有東盟國家留學生,留學生當代中國話題、中國概況等課程的教學,可以組建“中國學生+東盟國家留學生”小組,利用不同教學對象的跨文化差異進行對比教學,中外學生互助合作,進行文化對比展示,以小組的形式共同完成國家文化知識對比。[4]真實的跨文化交際,使中外學生更直接地接觸異國文化,迅速了解風俗習慣差異,感受不同國家的風情魅力,提高自己的跨文化認知、交際能力。高校定期組織跨文化學術交流活動、專題教學講座及跨文化環境教學模擬活動等,也可以實現高校跨文化背景下來華留學生教育效果的最優化。[5]
在介紹東盟國家的經濟情況時,避免羅列數字,應選擇典型例子,并貫穿思政元素,介紹雅萬高鐵、中老鐵路、中國—文萊石油煉化島等項目,學生可以通過了解這些中國—東盟的合作項目的背景,理解中國—東盟的經濟社會合作項目成效,理解中國經濟實力提升對國家話語權的影響,進一步增強對中國國家經濟實力、國家文化的自信心。
東盟國家概況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結合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特點及人才培養目標,利用縱橫交錯專題、經典影片、開設經驗交流會、中外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等多融合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良好,期末課程評價優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為培養學生成為符合要求的國際中文教師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