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婷 吳春蘭
(凱里學院外國語學院 貴州 凱里 556000)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也是占中國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一個民族,主要生活在貴州、湖南、四川、云南、廣西壯族自治區等省區。同時,苗族也是一個世界性的民族,除了分布于包括越南、老撾、泰國等在內的亞洲國家,也散居在包括美國、加拿大、法國在內的歐美國家。苗族史詩,也稱為苗族古歌或苗族大歌,苗語為hxak hlieb/ haxk lul或者hxak lul hxak ghot,是流傳于苗語三大方言區的文化瑰寶,其所含內容豐富,涉及苗族歷史、神話、農業、婚姻、喪葬等,體現了苗族的人生觀、價值觀、宇宙觀。因此,苗族史詩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并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搜集和研究苗族史詩的熱情從未退卻。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各種版本的苗族史詩相繼得到整理并出版。2012年,今旦和吳一文父子在1983年版的《苗族史詩》基礎上,經過搜集整理與充實,并聯合國外學者Mark Bender進行英文翻譯,出版了苗漢英三語對照版《苗族史詩》。這對于苗族文化的傳播和苗族古歌的傳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試圖從認知語言學視角分析其中的隱喻及其英譯方法。
傳統的隱喻理論分為替代論、比較論和互動論三種,都認為隱喻是一種修辭手段;但在認知語言學家看來,隱喻首先是一種思維的方式,是人類認知事物的一種不可或缺的工具,這種思維方式構成了人類概念系統中許多非常基本的概念隱喻(束定芳,2012)。
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并不是單純的語言問題,而是人類用概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完成并實現對抽象事物的理解與認知。因此,在概念隱喻框架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所處理的隱喻翻譯,更確切地說應該是語言隱喻的翻譯。對譯者而言,隱喻翻譯的過程,不只是語言層面的轉化,也是不同的語言在所對應的概念系統中映射的過程。而隱喻的可譯性,恰恰就隱藏在這個機制后面。認知語言學認為人類的認知是建立在對外部世界的體驗之上的。人類擁有同樣的身體構造、神經系統和大腦功能,這一切使不同的人種在很大程度上有著相似的體驗。人類所擁有的相似的體驗性就是隱喻能被翻譯的基礎。但同時必須認識到,如果隱喻翻譯不再是單個詞語或者詞條的轉化,而必須跟原語文化和目的文化的概念系統相關聯,那譯者必須理解兩種語言的認知基礎,以此來選擇正確的翻譯策略。隱喻概念的構成來源于人類與客觀世界長期不間斷的互動,因此,各個民族的概念隱喻一定與其所處的文化地域背景息息相關。這必然導致不同社會群體間的認知體驗存在著特殊之處,也造就了各自特定的隱喻概念系統。
面對此種情況,學者Mandelblit提出了“認知翻譯假設”,提出了隱喻翻譯的兩種場景:一是相似的映射條件,即兩種語言之間沒有概念轉換;二是不同的映射條件,兩種語言之間存在概念轉換。
以整個概念隱喻理論為框架,學者Maalej(2008)結合“認知翻譯假設”,“文化對比”和“文化多元理論”三種理論,為隱喻翻譯提供了一個新的翻譯模型。這個模型認為隱喻翻譯是一種“富有挑戰的工作,需要將復雜的原語和文化拆開,之后又在目的語和文化中重組起來”(Maalej,2008)。Maaje的隱喻翻譯模型包括三個步驟:第一,將原語和文化的隱喻拆分成概念的配對物;第二,對比文化,確定是“相似的映射條件”還是“不同映射條件”;第三,根據目的語和文化來重組概念和語言隱喻。

圖1 Maalej的隱喻翻譯模型
從認知語言學角度看,翻譯隱喻是將目的語的隱喻系統映射到原語中。在意識到一個語言是隱喻的時候,譯者著手進行翻譯。在翻譯時,譯者主要有兩個認知活動:作為信息接收者的語言處理過程和作為信息發送者的信息組合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翻譯隱喻的第一步就是拆分原語的語言隱喻成為概念隱喻。因此,如果目的語文化中存在相同的場景,譯者應該在目的語中再現跟原語關聯的場景。當兩種語言擁有相似的概念結構的時候,就能產生相似的再現,而當兩種語言擁有不同的概念結構的時候,則可能產生不同的場景。具體來說,目的語和原語的語言隱喻和概念隱喻包含四個場景:一是相同的概念隱喻與相同的語言隱喻;二是相同的概念隱喻與不同的語言隱喻;三是不同的概念隱喻和相似的語言隱喻;四是不同的概念隱喻與不同的語言隱喻。接下來將以此為基礎,研究《苗族史詩》中隱喻的翻譯方法。
《苗族史詩》“金銀歌之運金運銀”里面,有一段形容金銀的詩歌,其中存在一個NATURAL PHYSICAL OBJECTS ARE ANIMALSA的概念隱喻。即將自然事物與動物建立映射,用動物來理解自然事物。
原文:Nix bongx liek diel xil?Nix bongx liek dail mal,Dlub jox diub dad dongl.
Jenb bongx liek diel xid?Jenb bongx liek dail liod,Gas jox diub dliangd angd.
中譯:銀子生來像什么?銀子生來像匹馬,銀子脊背白生生。
金子生來像什么?金子生來像黃牛,金子脊背黃泱泱。
英譯:What did silver resemble when it was born?When silver was born it looked like a horse,And its back was white as could be.
What did gold resemble when it was born?When gold was born it looked like a yellow ox,Its back was as yellow as could be
具體來說,這里將金銀的顏色和黃牛、白馬的皮毛顏色建立起映射,用和人類關系緊密的動物來描述金銀這兩種貴金屬。在翻譯成英語的時候,譯者采用將隱喻及其概念系統直接保留的方法,直譯為“horse”和“ox”。這在《苗族史詩》的翻譯中很常見。如:
原文:Nix dlub mangl hxat yas,Dlub mangl sul git gas,Jenb gongd mangl hxat yas,Sul bangx pud lot dlongs.
中譯:
銀子臉面白生生,白白凈凈如鴨蛋,金子臉面泛紅光,如同坳上花開放。
英譯:And silver's face turned white as could be,As white as a duck egg.Gold's face had a ruddy hue,Redder than blooms in a mountain saddleback.
在這段,銀子和金子被擬人化,也就是存在一個概念隱喻NATURAL PHYSICAL OBJECTS ARE HUMANS,用人與金銀之間建立映射,因此金銀的表面也就變成了人的“臉面”。同時,在形容金銀表面的時候,又運用了“鴨蛋”和“花”這兩種物體。在英譯的時候,譯者并沒有改動原語的概念隱喻或者語言隱喻,直接用“face”“duck egg”與“blooms”來翻譯。
又如,有一段描繪勞動工具鑿子、刨子和斧子的詩歌,展現了苗族人民勞動工具從古到今的演變:
原文:Dios liek laib niangx nongd,Sos liek ninx ghab hmid,Taib liek ghangx gangb mod,Dot liek dax lob bad,Laib nend laib niangx nongd.
Lol hmut laib niangx qend,Dot liek yangs gheix xid?Dot liek gib vongx bad,Sos liek vongx ghab hmid,Taib liek nif vongx bad.
中譯:要是這個年代啊,鑿子好像水牛牙,刨子像水蠆下巴,斧子好像人腳板,這是當今的事情。
來看起初的年代,斧子像個什么樣?斧子好像雄龍角,鑿子好像龍牙齒,刨子好像雄龍舌。
英譯:If it were today,Chisels are shaped like buffalo teeth,Planes are shaped like the chins of water scorpion nymphs,And axes look like men’s feet.But these are today's ways.
Come see what happened in those early times,What did axes look like?Axes looked like male dragon’s horn,Chisels looked like dragon’s teeth,And planes looked like male dragon's tongues.
在這段詩歌里,當代鑿子、刨子、斧子分別對應了水牛牙、水蠆下巴和人的腳底板;而形容古代的這三種工具時,用的都是龍的身體部位,即龍角、龍牙和龍舌頭,都可以看成“OBJECTS ARE ANIMALS/ HUMANS”。翻譯這段詩歌時,譯者保留了苗語中的概念隱喻,直譯為 “buffalo teeth,men’s feet,dragon’s horn,dragon’s teeth,dragon's tongues”。但是需要注意的是,“gangb mod”根據《苗漢字典》,意思是蜻蜓的幼蟲,但是譯者在翻譯時候并沒有借用苗語中的這個語言隱喻,而是使用了“water scorpion(蝎蝽)”這種動物,變成了“water scorpion nymphs”。
除了保留概念隱喻的情況,譯者也會舍棄苗語里面的一些特殊的隱喻。如:
原文:Ghangb niangx diel xid yangs?Hfud niangx diel xid yangs?Ghangb niangx bad lind yangs,Hfud niangx hfud gul yangs.Dail dal laib dliud yes,Dliud diongx hmongb gid niangs.
中譯:船底像個什么樣?船頭像個什么樣?船底好像燕子身,船頭好像蚱蜢頭。還有一個船心子,心子就是船體腔。
英譯:But what did the bottoms look like?What did the prows look like?The bottoms looked like swallow bellies,And the prows looked like grasshopper heads.There were also the hulls,They were the bodies of the boats.
這是一段描寫船的詩歌。這里面有一個明顯的概念隱喻,即“OBJECTS ARE HUMANS”。將船與人建立映射,把船的各部分與人的各部分對應起來,于是有了“船頭”“船心”等語言隱喻。在翻譯這個隱喻的時候,由于英語里面沒有對等的概念隱喻,因此譯者舍棄了原語的隱喻,直接直譯成了“ prow”與“hull”。
與此相似的情況還出現在“Yis vangt jit hmid dangd(養兒要上大刀口),Lif diot mais Bangx hxid(揮舞大刀蝶母瞧)”這句的翻譯上。句中,苗語“hmid”原義為“牙齒”,與專指用于宰殺祭牛的大刀“dangd”結合一起,實際可以理解為將刀的刀刃與人的牙齒建立起映射關系,構成隱喻。可是在目的語英語里面這兩種物體卻不存在這樣的映射關系,因此翻譯成英語的時候舍棄了“牙齒”這個隱喻,而直接譯成;“The child wanted to go the big knife`s sharp edge”。
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發現,《苗族史詩》存在著大量的隱喻,在英譯過程中,譯者Mark Bender根據具體情況的不同,大部分情況下選擇保留了原語的概念隱喻,并采用直譯策略將這些隱喻譯為英文,最大限度地保留苗語的文化意境,讓目的語讀者感受到苗語和苗族文化的特殊魅力。同時,在面對苗語中存在的一些特殊的隱喻現象時候,譯者也會采取替代或者直接放棄這些隱喻的措施,讓譯文更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