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雅茹 田瑞苗
(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西 晉中 030600)
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是在研究人與自然、社會與生態環境問題中形成的,它準確把握時代發展特征,推動社會生態實踐與時俱進,創新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理論,使其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并用它指導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馬克思主義是由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部分構成的理論研究成果,在對自然哲學及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基礎上,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應運而生,作為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智慧的融合,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觀點之一。
18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開始工業革命,隨著西方資產階級工業革命的進行及不斷發展,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改變,提升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豐富了精神世界,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也充分體現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一系列社會問題隨之產生。19世紀中葉,馬克思主義理論順時而生,生態主義理論也在這個時期形成。面對當時全球發展的問題和人類發展困境,馬克思做出了哲學方面的思考,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開始形成。繼馬克思之后,恩格斯對自然科學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矛盾具有特殊性,雖然各個國家的特殊國情,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會隨之產生不同的生態環境問題,但是從整體上分析,“生態問題”不是單個國家的“個別現象”,而是一個全球性問題,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時代之問。
1.人與自然的關系
自然界是一個完整有機的生態系統,人類與自然的地位是平等的,從二者的關系上看,人屬于自然而不是自然屬于人。作為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自然界直接或間接地提供了人類生活所需要的物質資料、生產工具等,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維護生態平衡,是維護社會正常發展的必要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該始終堅持的重要態度。
2.實踐與自然的關系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物質世界劃分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兩個部分,實踐的過程也是維護自然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過程。馬克思認為,社會發展具有歷史性,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就是在協調與自然的關系。只有通過社會生產實踐,才能獲取物質生產資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尊重自然,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二者動態平衡與和諧統一。
3.生態與社會的關系
馬克思認為,社會是“一切關系在其中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會機體”[2]603,“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2]10。這個休戚與共、有機統一的共同體是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由自然、人、社會所構成。
社會是一個有機體,生態環境問題也是社會系統中的一部分,故而分析社會現象時要與生態問題相結合。馬克思關于唯物辯證法理論中提到聯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交互作用之中。違背自然規律進行生產發展的極端做法,在造成自然生態危機的同時,勢必會危及社會穩定和政治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現狀,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政治危機的根源,正是生態危機。
社會經濟發展必然伴隨著生態環境問題。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從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規律出發,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隨著工業革命的爆發,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價值,勞動者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對物質自然資源深度開發,進一步導致了對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的一系列消極影響。正是人類不合理的社會實踐活動,對生態系統產生了不利影響。
21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成為重要的工作任務。在繼承發展生態文明理論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結合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在凝聚集體智慧的前提下,創造性地總結出一系列的經驗理論,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學說,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
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內涵豐富,縱觀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并不存在嚴峻的生態問題,但馬克思從哲學的角度分析自然、社會與人類的關系,提出很多關于應對生態問題的科學方法,構成了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的理論基石。
新時代之初,我國經濟有了較大發展,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的破壞。目前,我國已經充分認識到了環境惡化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并開始加大力度治理生態環境。總體來看,我國的生態環境依然面臨著嚴峻的問題,如何解決生態問題、建設美麗中國依然是時代之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中國生產發展技術落后,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以經濟效益為先,高投入、高能耗、低產出,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取經濟增長。在我國經濟重型化的道路上,在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越走越遠,導致我國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生態環境惡化引發能源短缺問題。從長遠看,我國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日趨嚴重。過去較長時間里,一些地方過度追求GDP增長,不惜犧牲生態環境、人民健康等長遠利益,這種粗放落后的經濟增長方式帶來的問題,就是資源的嚴重浪費和環境的污染。
如今,我們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應從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注重我國生態環境問題;針對經濟發展路上出現的資源浪費和短缺問題,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實現由過去的粗放型到現代集約型的發展,從源頭上解決資源浪費和資源短缺問題。
中國近年來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個別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經濟指標、政績工程,將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等同,由此帶來水源浪費、大氣污染、優質土壤面積減少、能源結構不合理等一系列問題。環境污染在對生態系統造成嚴重沖擊的同時,侵擾人們的正常生活,延緩經濟的發展。人類社會當前面臨的許多疾病,都與環境有關。近年來,一些重大污染事故頻發,嚴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不僅影響了經濟建設,而且帶來生態問題和社會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體,站在黨和國家的全局,針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問題及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要求必須立足時代使命,順應人們期望,從實際出發重新審視馬克思的生態理論,正確把握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在遵循客觀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并舉,推動整個社會和諧發展。
美麗中國這一理念可以追本溯源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經過時代的發展和創新,美麗中國在新時代擁有完整的體系和豐富的內涵,涵蓋生態環境、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之間和諧有序等內涵,對于中國發展具有引領作用。
自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作為引領社會生態發展的精神旗幟,要回歸馬克思主義,結合當今時代發展的具體實際,遵循合理發展的原則,為新時期世界性生態問題提供切實可行的理論指導。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縱觀我國的經濟發展規律,傳統的發展模式以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為代價,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社會與生態環境矛盾突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面臨最嚴峻的挑戰。因此,必須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在此基礎上理解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從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方面進行調整,重新建立符合新時代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3]美麗中國這一命題重點解決的是人類與自然之間的應然關系問題。面對人民利益、發展與生態問題,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利益為首。新時代黨和國家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也應該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落實馬克思主義關于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學說,滿足人民在新時代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美麗中國理念不是片面性發展。“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動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并舉,無論是發展經濟,還是解決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為人民謀幸福。建設生態環境,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前提,協調經濟、人民與生態之間的關系,兼顧人民的利益,這是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維系中華民族良性發展態勢的重要理論。
新時代,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保護經濟因素與生態因素要并舉推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4]105我國過去傳統的生產方式注重經濟效益,忽略了環境因素,不符合新時代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指出,要正確分析經濟與環境的關系。國家、社會、個人都應該盡一己之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樹立生態發展意識,加快清潔環保、低碳節能產品的研發進程,以合理和諧的方式盡量減少對生態的影響,逐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新經濟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4]105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都是新時代建設之重,要一視同仁,推動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
生態和諧意味著政治發展與經濟發展不存在矛盾沖突,意味著人類文明建設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生態保護制度,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做到環境保護有法可依。通過建立健全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資源的節約和利用,促進生態、經濟、社會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制度的權威性與強制力,嚴格貫徹落實生態保護體制機制,貫徹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的思想,在建立和諧的政治關系、生態環境的同時,保證人類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環境問題、生態問題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并亟須擺脫的發展困境。大多數國家都進入了經濟發展的增長期,以何種方式實現經濟持續增長,是共同關心的問題。生態社會主義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點,主張生態原則與社會主義相結合,建立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型社會主義。[5]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關于自然、社會與人的關系的論述中,“人”是作為主體而存在的。美麗中國建設的新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新時代背景下的豐富和拓展。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恪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對人類和社會發展的價值與意義,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也是美麗中國建設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是在研究人與自然、社會與生態環境問題中形成的。當今資本主義生態危機可以以此為依據,探討資本主義發展的弊端,使人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推動生態發展與社會進步的良性循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