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烈初
《表面工程與再制造》(其前身為《表面工程資訊》)創刊于互聯網第一次爆發的背景下。當時傳統紙媒已經感受到寒冬即將來臨,但《表面工程資訊》編輯團隊在總編柳斌研究員的帶領下卻逆勢而行,開啟了打造表面處理行業獨具特色的精品期刊的漫漫征程。
20年來,刊物密切關注國家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推動業界產學研用融合發展。并不斷創新服務手段,為行業提供優質服務,助力行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創刊以來,我與該刊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既是刊物忠實的讀者,也是熱心的作者,更是其“砥礪前行,與時俱進”的見證者。
值此刊物創刊20周年之際,特向編輯團隊取得的成績表示由衷的祝賀!并為柳斌總編不忘初心,勇于創新的精神點贊。在多年的辦刊實踐中,他面對重重困難不妥協,面對種種質疑和嘲諷的聲音,頂著巨大壓力,堅持社會效益第一不動搖,期期策劃出精彩內容奉獻給行業讀者。這些優秀的品格著實令人欽佩。

作者與柳斌總編
表面工程行業是一個古老的行業,又是一個現代高新技術滲入的行業,它以裝飾性、功能性及防腐蝕性等特點而在制造業中體現出其不可或缺性。隨著科學技術進一步發展,表面工程技術迅速成為一門極具研究和應用價值的學科,許多新的表面技術不斷涌現,傳統的表面技術不斷得到改進、完善、交叉和復合,從而大大豐富和發展了原有的表面科學與表面工程學。《表面工程與再制造》雜志在此過程中便成為行業發展的忠實見證者、跟蹤者、記錄者、傳播者和推廣者。
特別是在多媒體競爭的今天,紙質媒體能夠生存下來就不是很簡單的事情。而《表面工程與再制造》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創新。雜志從表面工程領域向再制造方面的延伸,無疑為促進制造業的發展開拓了另一個路子,同時也成就了刊物自己的特色。再制造,其本身在國外就是一個很重要的部門,并不僅僅是綠色制造或者節能、節材,更重要的是,從用戶的實踐中間,即在使用我們的機械產品的實踐中間發現問題,進而通過再制造,去改進和解決問題。
目前,《表面工程與再制造》作為機械行業的優秀期刊,在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方面都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成績。為助力業內這唯一一本行業指導類雜志打造成精品期刊,特建議如下:一是繼續圍繞國家重大事件和難點、熱點問題等,密切聯系行業實際,挖掘、整理、加工和發表更多有益于行業發展的原創性內容。二是要與時俱進,進一步創新服務手段和服務內容。再就是要加強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持續提升自身的造血功能和服務能力。
同時,作為行業指導類期刊,還要發掘更多富有創新精神并具有執著理想的優秀企業,推介其成功的模式來促進行業的進步,引領行業的發展。比如,黨建引領非公企業創新發展的“瑞兆模式”(河北瑞兆激光再制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深耕表面處理裝備行業、助力提升中國制造業產業鏈競爭力的“東威科技”(昆山東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做業界最具價值的綠色衛士和環保先鋒的“迪賽公司”(武漢迪賽環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等,這些都是行業中已經上市的高新技術企業的典型代表。其他還有,像在鋼鐵強酸性直接鍍銅工藝上實現歷史性超越、取得突破性成功的淄博安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成長性創新企業。他們在黨建引領、循環經濟、綠色環保、科技創新等方面已成為行業的佼佼者,要更多地宣傳他們的成功經驗和創新精神,進而在表面工程與再制造領域內倡導并掀起一個從跟蹤模仿式創新再到原創性創新和顛覆性創新的熱潮。
最后,祝愿《表面工程與再制造》雜志在新的時代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