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佩京
(河北京津冀再制造產業技術研究有限公司,河北 滄州 062450)
再制造作為循環經濟再利用的高級形式和裝備制造業升級轉型的新模式,符合“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等新型工業化特點,被列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黨的十九大以來,在政策支持、技術創新與市場發展的多重推動下,再制造產業發展迅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先后分兩批開展再制造產業試點工作,涉及汽車、工程機械、鉆采機械、礦山設備、鐵路裝備、機床、船舶、工業裝備和辦公設備等多行業。通過試點工作,探索形成了“以尺寸恢復和提升性能”為特征的中國特色再制造產業和技術模式,積極推動國內再制造舊件回收、生產制造、流通體系建設及監督管理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再制造產業獲得快速發展。截止至2020年底,我國的再制造企業已達1000余家,再制造產值達2000億人民幣。
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大會的鄭重承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擘畫了宏偉藍圖。再制造打通了“資源-產品-報廢-再制造產品”的循環型產業鏈條,構筑了節能、環保、可持續的工業綠色發展模式,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最有力、最直接的技術手段之一。
2021年10月,國務院發布《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要“促進再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資源再生產品和再制造產品推廣應用。”
2018年聯合國環境署發布了《重新定義價值—制造業革命:循環經濟中的再制造、翻新、維修和直接再利用》報告,重點介紹了再制造的特點、模式,并指出再制造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技術途徑,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數據統計表明,采用這些“價值保留流程”有助于將某些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79%-99%,這對我們來說有很好的借鑒價值。
再制造可充分利用報廢產品的剩余附加值、節省生產原料、節約能源、減少工業排放、延長產品生命周期,已成為現代服務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再制造節能減排效益突出,不僅是發達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普遍共識和行動,國內實踐表明,再制造產品在功能、技術性能、綠色性、經濟性等質量特性方面不低于原型新品,而成本僅是新品的50%左右,可實現節能60%、節材70%、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顯著,更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最有利、最直接的措施之一。
進入“十四五”,國家先后頒布6項有關再制造產業的產業政策,為推動我國再制造產業健康有序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我國再制造產業面臨最佳機遇期。
2021年2月,國務院《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指出,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加強再制造產品認證與推廣應用。
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加強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規范發展再制造產業。
2021年4月,國家發改委等8部委聯合出臺《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規范管理暫行辦法》,有效的規范了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行為和市場秩序,保障了再制造產品質量,推動了再制造產業規范化發展。
2021年6月,工信部等4部委出臺《汽車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實施方案》,引導汽車生產企業建設報廢汽車逆向回收利用體系,擴大再制造產品使用,提高汽車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探索建立汽車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管理制度。
2021年7月,國家發改委印發《“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指出,提升再制造水平、拓寬再制造領域、推廣再制造共性關鍵技術、培育專業化再制造舊件回收企業、推動再制造技術與裝備數字化轉型結合、支持建設再制造產品交易平臺、鼓勵企業在售后服務體系中應用再制造產品、在自貿試驗區探索開展再制造業務,引導形成10個左右再制造產業集聚區,培育一批再制造領軍企業。
2021年10月,國務院發布《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指出,促進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文辦設備等再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資源再生產品和再制造產品推廣應用。
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是國內外企業數量最多、技術成熟度最高和產業規模最大的領域。以歐美等國的奔馳、寶馬、大眾、康明斯、沃爾沃、法雷奧、博世、雷諾等世界汽車制造領軍企業為代表的再制造實踐表明,對報廢汽車零部件進行再制造可充分利用廢舊產品剩余附加值、節省生產原料、節約能源、減少工業排放、延長產品生命周期,已成為汽車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從國際發展規律看,再制造零部件在售后維修市場占據重要地位,歐洲、美國等國再制造產品在汽車售后市場占比均超過70%,我國也將迎來再制造產品爆發高峰期。

我國已進入汽車消費時代,汽車年生產銷售量連續居全球首位,汽車保有量增加迅速,2020年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72億輛,其中汽車2.81億輛汽車售后市場規模達到1.6萬億,維修市場規模為6770億元。大量報廢汽車帶來日趨加重的環境負荷;與此同時,汽車行業面臨電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發展以及相應的消費升級,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將會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的再制造產業發展是從汽車零部件再制造開始的,上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汽車制造業開始發展,合資合作成為汽車產業的主要模式,國內汽車保有量逐漸增加,汽車開始進入家庭,進口汽車開始大量進入中國國內,汽車制造技術和進口合資車型的數量的增長,汽車維護保養的需求越來越大,由于國內汽車技術落后,汽車維修服務水平遠遠跟不上市場需求,造成對維修技術和配件需求的更多依靠國外維修技術和進口配件,不但價格高需要進口,到貨周期很長。這一現狀推動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地和山東濟南出現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行業的萌芽。
2005年11月,國家發改委等6部委聯合頒布了“關于組織開展循環經濟試點(第一批)工作的通知”,其中再制造被列為四個重點領域之一,我國汽車發動機再制造企業“濟南復強動力有限公司”被列為再制造重點領域中的試點單位。
2006年4月,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在《關于汽車零件再制造產業發展及有關對策措施建議的報告》上批示:“同意以汽車零部件為再制造產業試點,探索經驗,研發技術。同時要考慮定時修訂有關法律法規”。
2008年3月,國家發改委啟動了由14家企業組成的全國第一批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試點工作,探索推進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政策、管理制度和監管體系等。
2013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聯合頒發《再制造產品“以舊換再”試點實施方案》文件,提出要發展資源循環利用技術裝備,提升再制造技術裝備水平,開展再制造“以舊換再”工作,對交回舊件并購買“以舊換再”產品的消費者,給予一定比例補貼,這為國內企業開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營造了良好的發展氛圍,有力地推動了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的發展。
2019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辦法》,從法律層面解決了再制造舊件回收合規性問題,有助于拓展再制造企業的舊件來源渠道,促進再制造產業較快增長。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發展可以提高汽車回收拆解企業盈利能力,吸引資本進入,形成汽車產業的循環發展。

回顧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歷程,自2008年3月國家發改委啟動首批14家汽車零部件再制造企業試點工作以來,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規模在不斷探索中穩步發展,以無損檢測技術和表面損傷修復等工藝技術為代表的再制造關鍵技術取得重要突破,形成了“以尺寸恢復和提升性能”為特征的中國特色再制造技術模式,推動再制造企業數量和產業規模日益增長,再制造產品范圍涵蓋了發動機、變速箱、轉向器、起動機、發電機等高附加值零核心部件,再制造產業鏈條不斷壯大、產業體系逐漸形成,現已成為我國再制造產業的主力軍。2020年,中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值近1000億元,占全國再制造行業產值的45%-50%;企業數量近1000家,占全國再制造企業數量的40%。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發展面臨最佳發展機遇,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以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為指導,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要建立健全以汽車全產業鏈建設為核心探索建立上下游鏈條相協調、逆向物流順暢的再制造生態圈;以信息化、互聯網技術應用為突破,構建新型再制造技術、管理與服務體系;以產業創新為內涵,開拓再制造新領域,推進智能再制造,創新再制造產品生產、使用、回收、經營的商業模式;以政策引導為手段,加大市場準入、進出口、財稅、金融、知識產權等方面支持力度。重點發展的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技術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構建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性評估、設計、檢測與評價等創新基礎理論體系,這也是“十四五”及未來以及后期都要繼續研究;
第二,圍繞再制造的工藝技術設備、工藝技術以及專業裝備,比如損傷檢測、綠色清洗、損傷修復、柔性加工等先進基礎工藝裝備;
第三,圍繞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開展狀態監測與信息追溯、數據解析重構等再制造服務裝備,推動再制造向數字化、信息化、產業化的發展趨勢;
第四,開展材料選擇、開發、循環利用、材料認證等基于再制造的材料庫建設;
第五,開展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高附加值再制造技術攻關,如汽車電控單元、發動機ECU、變速箱TCU、動力電池等復雜電子核心零部件再制造技術研究;
第六,開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供應鏈、價值鏈、數據庫、標準、商業模式、策略等創新模式研究。
隨著我國再制造政策法規的逐步完善和再制造技術的創新發展,中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將會蓬勃發展并引領全球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