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長云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金牛湖初級中學,江蘇 南京 211521)
“光的直線傳播”是蘇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的重點內容是光的直線傳播及其應用。光的直線傳播既是幾何光學的基礎,又是學習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規律的必備知識。本節內容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小學科學課中已經知道光沿直線傳播的結論,但認識較為淺顯。初中生思維活躍,對自然界中的很多現象充滿好奇,然而動手能力、邏輯抽象思維能力較弱,但他們對色彩、動畫、游戲等比較感興趣。教師需設計系列活動,引導學生探究,歸納得出光沿直線傳播的規律。
(1) 通過探究,知道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會用光沿直線傳播來解釋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現象。
(2) 學習物理模型建構的方法,用一根帶有箭頭的直線表示光的傳播路線,會畫簡單的光路圖。
(3) 知道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了解光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一般不同。
(4) 通過小組合作實驗,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
重點: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解釋簡單的現象。
難點:設計實驗,顯示光的傳播路線,建構光線模型。
酒精燈、強光手電筒、激光筆、橙汁、水、鐵架臺、細棉線、果凍、噴霧器、白布、L形光源、用紙杯制作的針孔照相機、硬紙板等。
情境引入:播放春晚視頻《逗趣》,學生玩手影游戲。
教師提問:影子的形成說明了什么?
(1) 光的直線傳播
問題1:激光筆射出光束,光是沿什么路徑從光源處傳播到墻上的?我們有什么辦法將光的傳播路徑顯示出來?
探究活動1:顯示光的傳播路徑
教師手拿一支激光筆將光射向白布,提問:光從激光筆發出來之后是如何傳到白布上去的?它的路徑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根據生活經驗提出自己的猜想。
生: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師:同學們猜想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那么怎樣檢驗猜想的正確性呢?因為空氣太稀薄,如果把光直接射向空氣,看不到光的徑跡。
師:請同學們利用講臺上的器材(激光筆、噴霧器等),設計實驗,驗證光在空氣中是不是沿直線傳播,請大家邊討論,邊設計實驗,比比看,哪個小組想出的辦法好。
師:現在請一個小組的同學把你們設計的實驗操作給大家看看?
學生上臺演示,用噴霧器順著光的方向噴水霧,看到一條發光線。
師:大家看到了什么現象?
生:光在空氣中的徑跡是一條直線。
師:這組同學的實驗演示非常好,我們在空氣中看到了一條很明顯的直線,驗證了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的猜想。
設計意圖:在光的直線傳播探究活動中,顯示光在空氣、水中的傳播路徑是一個難點,可以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陽光射進灰塵飛舞的教室)或觀察圖片(林中的光柱),想出在空氣中噴煙霧、在水中加橙汁的方法,利用光的漫反射呈現光的傳播路徑。所以要讓學生經歷光在透明的水中、玻璃中看不清傳播路徑的過程,從而想辦法改進實驗,使現象明顯。
問題2:光沿直線傳播應滿足什么條件?
探究活動2:探究光沿直線傳播的條件
師:僅憑剛才的光在空氣中傳播的實驗,我們能夠得出光沿直線傳播的結論嗎?要使結論更加可信,還需要補充哪些實驗?
我又給大家準備了一些實驗器材(激光筆、裝水的燒杯、少許橙汁、玻璃棒、玻璃磚、果凍等),請大家思考:怎樣驗證光在水中和玻璃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在水中先不倒入橙汁,發現光的徑跡不明顯后,學生想到加入橙汁(或牛奶)再觀察。玻璃磚先不墊在黑紙上,發現光的徑跡不明顯后,再讓學生把玻璃磚墊在黑紙上觀察。
師:如果光從一種介質射到另一種介質,或者在同種不均勻的介質中又會怎樣傳播呢?還是直線傳播么?請大家先猜想,再用實驗驗證。
實驗:光從空氣中射入水中
現象:光線發生偏折。
教師固定激光筆,使它發出一束激光射向遠處墻壁,在光線經過的路徑上點燃兩盞酒精燈,墻上的光斑有何變化?
生:墻上光斑發生晃動。
師:“光沿直線傳播”是有條件的,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才會沿直線傳播。
設計意圖:得出“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這一結論,需要大量證據,運用歸納法得出結論。但是大量證據不是現象的簡單堆砌,不是簡單枚舉,而是需要科學歸納。所以實驗所選物質要涵蓋不同狀態的物質(如固態、液態、氣態等)。教師提出問題:要想得出的結論更可信,你認為還需要補充哪些實驗?激發學生思考,在討論交流中選擇合適的介質。這時學生會認為光在所有物質中都沿直線傳播,教師提出問題:光是不是總是沿直線傳播?有沒有條件?啟發學生思考反例,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通過觀察兩個反例,正反對比得出完備的結論。
問題3:你能畫出圖1中物體在墻上的影子范圍嗎?
圖1
建立光線模型時,采用任務驅動,讓學生畫出物體在墻上的影子范圍。學生最初不能確定影子范圍,教師用電筒光照物體顯示出影子,用拉直的棉線從光源經過障礙物邊緣到達影子邊緣,發現對應點在一條直線上。換個位置,對應點依然在一條直線上(圖2)。再給細線加上箭頭,就可以地表示光的傳播路徑和方向,這就是光線。
圖2
設計意圖:光的傳播路徑怎樣表示?帶著疑問,教師通過演示實驗(拉棉線)使學生仿佛看見一條條光線在傳播,再加上箭頭更能形象地表示光的傳播路徑。這時水到渠成,再講“光線”概念,利用光線完成墻上影子的范圍就容易得多了。模型法在后面力的示意圖、杠桿、磁感線等的教學中會多次用到,但不能生搬硬套,還是要循序漸進,凸顯學生的思維生長過程。
(2) 光的直線傳播的應用
問題4:光的直線傳播在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和應用?
生:影子和日晷計時、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射擊瞄準等。
探究活動3:小孔成像探究
教師先出示圖片介紹《墨經》中關于小孔成像的記載,然后讓學生取出用紙杯制作的針孔照相機,小孔的形狀有三角形、長方形、圓形等,介紹各部件的作用。
點亮黑板一角的L形光源,學生分組進行探究:①觀察小孔成像,重點觀察像的倒正和虛實(圖3);②思考小孔成倒立像的原因,畫出光路圖;③設計實驗驗證像的形狀與小孔形狀是否有關;④設計實驗驗證像的大小與距離是否有關。最后教師用帶孔的硬紙板模擬小孔,用兩根貼上箭頭的不同顏色電線代表兩條光線,從光源出發,穿過硬紙板到達光屏(圖4)。呈現出光線交叉行進的場景,加深小孔成像成倒立、實像的印象。
圖3
圖4
設計意圖:小孔成像的特點是“倒立的實像”,怎么去證明?通過讓學生觀察光源的形狀L和半透明光屏上像的形狀,在黑板上畫出物、像形狀,通過對比分析,得出成倒立實像的結論,為后面學習平面鏡成像、凸透鏡成像打下基礎。小孔成像的形狀是否與孔的形狀有關?需要通過實驗來驗證,采用控制變量法,改變孔的形狀,保持其他條件不變,觀察現象,得出結論。
(1) 教學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邏輯和學科邏輯,做到低起點、緩坡度、勤反饋。初中生關于光的直線傳播擁有一定的前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許多經驗,如晚上手電筒的光束、雨霧天汽車車燈的光柱等。教師提出問題后,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歸納出光的直線傳播規律,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通過師生演示,引導學生明白“光的直線傳播”是有條件的,思維逐步深入,知識的建構也水到渠成。
(2) 教師要善于運用生活素材創設情境,從情境中提煉問題,讓學生通過探究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習得方法。問題要有針對性、啟發性、層次性,本節課設計了4個主問題,涵蓋了本節最重要的知識點,每個主問題又設計了相關的子問題,環環相扣,逐步深入。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學生都能去想、去做、去表達、去感悟。師生通過問題解決,自然得出正確的結論。“問題·探究”思維生長課堂還能使學生從中掌握探索物理現象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教學充分體現了在做中學、在學中悟的理念。
(3) 要關注教與學的多元評價。本節課通過課前預習評價、課中活動評價、當堂反饋評價,評價形式多樣,評價主體多元化,注重學法指導。在三個探究活動中,以問題引領思維,以探究發展思維。通過本節課,學生體會了歸納法的運用、求異思維對得出實驗結論的作用、模型法和控制變量法的運用等。物理教育的目的不應只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多滲透科學方法教育,真正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讓學生成為會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