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明鏡》周刊2月18日文章,原題:西方有兩種中國戰略,都是錯誤的歐洲和美國正在爭論如何與中國打交道:脫鉤還是掛鉤?其實還有第三種更好的方法。
如今,當西方(或者說歐洲的)主要政府首腦就中國發表言論時,聽起來幾乎沒什么不同。默克爾就歐洲與北京完成新投資協定談判時,贊揚是“政治的協調”。而美國新任總統拜登最近對中國事務則表達了“根本性擔憂”。自拜登上任以來,一直有西方聯盟重啟的傳言。但在與遠東崛起的超級大國打交道時,西方的分歧與以往一樣巨大。柏林和華盛頓就像在兩個世界,原因是中國崛起在西方引發截然不同的歷史對比。
有人認為中西方之間面臨新冷戰。很多美國人認為,為了不讓北京制定國際游戲規則,須發出明確信號,也就是實行2.0版杜魯門主義。唯一不同在于,關鍵詞不再是“遏制”,而是“脫鉤”。歐洲主流看法則認為,中國對世界大國的訴求并非無理的假設,而是歷史常態的回歸。無論是巴黎、柏林還是布魯塞爾都認為,任何人都無法阻擋中國經濟發展步伐,畢竟中國在幾千年中曾一直是頭號技術強國。中國是無法被西方馴服的,充其量只能讓中國同國際秩序掛鉤,只有這樣才能讓各方都受益。
目前西方的對華戰略有兩種:脫鉤和掛鉤。問題是,這兩種戰略都收效甚微。特朗普以經濟施壓手段阻止中國崛起的嘗試,必須被歸為“徒勞之舉”,甚至“適得其反”。例如,特朗普加征關稅對美國消費者造成的損害可能要大于對中國出口商。2020年疫情期間,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份額又創新紀錄。調查還顯示,許多美國公司希望擴大對華貿易。華盛頓的“脫鉤”行動,還促進了中國的技術自主。
因此,歐美現在不僅要加大研發力度,還須嘗試重振跨大西洋自由貿易區的概念。即將來臨的中國世紀的正確流行語,不是脫鉤或掛鉤。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應重提一個已不受歡迎的名詞:團結。無論如何,西方無法阻止中國崛起,但可以嘗試以更快速度取得發展。▲
(作者米謝艾爾·紹加,青木譯)
環球時報202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