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

摘要:目的:考察飲食干預護理對嬰幼兒缺鐵性貧血效果的影響。方法將100例缺鐵性貧血患兒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患兒實施常規治療,觀察組患兒則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飲食千預護理并對兩組患兒的血常規情況和治療總有效率進行考察分析。結果:兩組患兒血常規的各項指標更接近正常范圍,且治療總有效率也顯著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飲食干預護理對嬰幼兒缺鐵性貧血的療效可觀,應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廣借鑒。
缺鐵性貧血的發病率很高,在6月至3歲的兒童中多發。因該種疾病的發病過程臨床癥狀不明顯,所以得不到家長重視。發病時間較長時,會影響患兒運動功能以及免疫功能。所以,需對缺鐵性貧血患兒進行早期干預。為了探討和分析飲食干預護理嬰幼兒缺鐵性貧血的效果,缺鐵性貧血的癥狀通常不是很明顯,易被大家所忽視,長時間發病將嚴重影響患兒的身體健康,因此尋求一種適宜的治療方法以提高藥物的療效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旨在考察飲食干預護理干預對嬰幼兒缺鐵性貧血效果的影響。
我國學者王彩花(2017)在文中探討和分析飲食干預護理嬰幼兒缺鐵性貧血的效果研究選擇我院在2014年11月至2016年8月期間收治的88例缺鐵性貧血患兒作為研究主體,依據患兒入院順序均分為甲組和乙組,每組各44例患兒.甲乙兩組患兒均進行常規治療,而甲組患兒加用飲食干預護理.對比甲乙兩組患兒的干預效果,血常規指標情況以及血清鐵含量情況.結果:甲組患兒血紅蛋白水平,紅細胞壓積水平,紅細胞體積水平,紅細胞計數水平以及血紅蛋白平均含量水平均優于乙組患兒,差異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甲組患兒血清鐵含量高于乙組患兒,差異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飲食干預護理嬰幼兒缺鐵性貧血的應用效果很好,飲食干預有效率高,明顯改善了患兒血常規指標水平,且提高了患兒血清鐵含量,值得推廣.
孫坤(2020)在文中探討缺鐵性貧血兒童應用延續性護理保健的效果研究分析.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我院及協作門診確診的82例缺鐵性貧血患兒.將其隨機分為常規組及研究組.每組患兒各41例.常規組給予常規護理保健方法.研究組在常規組的基礎上給予延續護理保健方法.干預后,評估兩組的血貧改善效果,飲食及營養健康行為依從性,健康知識知曉率.與常規組比較研究組干預后的治療效果顯著提高,差距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組飲食及營養健康行為依從性,健康知識知曉率得分均顯著低于研究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采取延續性護理保健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缺鐵性貧血兒童的臨床療效,改善兒童營養狀況,提高飲食營養健康行為依從性及健康知識知曉度從而改善兒童的發育情況.
劉敏(2010)在文中探討飲食干預對治療兒童缺詼性貧血的臨床效果.方法 對150例缺鐵性貧血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75例,對照組采用藥物單一治療,治療組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取飲食干預.比較2組治療后血常規,血清鐵及總鐵結合力.結果 治療組臨床療效及RBC、HGB、MCV、MCH、ST、TiBC均優于對照組,且P均<0.01,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通過藥物治療的同時進行飲食干預,臨床療效較好,值得推廣.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我中心及下屬的鄉鎮場兒科缺鐵性貧血患兒100例,將收治的100例缺鐵性貧血患兒隨機均分為兩組。其中50例作為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另外50例作為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實施飲食干預護理。
1.2 統計學方法
對兩組缺鐵性貧血患兒的血常規情況和治療總有效率進行統計學測算。核算軟件的版本為:SPSS22.0。
2結果
2.1觀察指標
如表1所示,觀察組實施飲食干預護理后,患兒的血常規情況更加趨于正常水平,各項指標組間對比均存在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治療效果
如表2所示,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2.00%)比對照組(68.00%)高,數據組間對比存在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鐵元素是人體內不能缺少的一種微量元素,是血紅蛋白合成不可或缺的一種原料,血紅蛋白能把氧氣送到機體全部地方,并且鐵對免疫系統也能產生一定的影響,機體缺鐵后,白細胞殺菌能力就隨之降低,使淋巴細胞的功能受損,若及時補鐵,上述現象均會得到明顯的改善。此外,缺鐵會導致機體生理和生化代謝出現紊亂,影響肝臟等器官功能,所以,鐵是人體必備的一種元素。對于鐵的需求量來說,嬰幼兒要比成年人高很多,所以,對嬰幼兒進行補鐵就顯得特別重要。嬰幼兒缺鐵性貧血的發病率較高,在缺鐵性貧血后,患兒的免疫細胞功能存在缺陷,其抵抗力下降,患兒經常性生病,于此同時缺鐵性貧血還能導致患兒胃酸分泌減少,影響脂肪吸收,其消化功能變差,進而影響患兒吸收食物中的營養,引發多種疾病。為了探討和分析飲食干預護理嬰幼兒缺鐵性貧血的效果,此次硏究選擇我院收治的88例缺鐵性貧血患兒作為研究主體,結果為甲組患兒血紅蛋白水平、紅細胞壓積水平、紅細胞體積水平、紅細胞計數水平以及血紅蛋白平均含量水平均優于對照組患兒,觀察組患兒血清鐵含量高于對照組患兒,差異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缺鐵性貧血主要是由于機體對鐵的供需失衡而產生的種疾病,由于嬰幼兒生長發育迅速,對鐵的需求量較高,胃腸發育薄弱,腸胃吸收不良,一旦鐵攝入不足,就會引發缺鐵性貧血,其患病率一般比成年人更高。缺鐵性貧血在臨床上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國。研究表明,藥物治療聯合食療是治療缺鐵性貧血癥較為理想的一種策略。
參考文獻:
[1] 王彩花. 飲食干預護理嬰幼兒缺鐵性貧血的效果[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2):2.
[2] 孫坤. 缺鐵性貧血兒童應用延續性護理保健的效果研究[J]. 2020.
[3] 劉敏. 飲食干預治療兒童缺鐵性貧血的臨床效果分析[J]. 中外醫療, 2010.
[4] 許朝茂, 徐霞飛, 呂玉珍. 嬰幼兒輕度缺鐵性貧血的飲食干預[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