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簡述了藥品質量風險管理的概念,藥品生產過程中質量風險的產生原因及其控制措施,從而確保藥品的安全。方法 對近年國內外學者發表的文獻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和歸納。結果 對國內制藥企業生產過程中出現質量風險的原因進行了闡述,并提出了相應的控制措施,并對過程分析技術在藥品生產中的風險性進行了總結。結論 控制藥品生產過程中的風險性是當前制藥企業面臨的一個沉重的課題,國內制藥企業應對其在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保持高度警惕,采取相應的措施,減少藥品質量風險事件的發生。
關鍵詞:藥品生產,質量風險,原因,控制措施
GMP認為,產品質量的優劣不僅依賴于檢測方法,更依賴于設計開發、生產控制和物流管理等產品制造的所有環節,也就是質量來自過程。因此,對藥品生產過程的控制就顯得尤為重要。在介紹藥品質量風險管理基本理論的基礎上,系統地分析了藥品生產過程中引起質量風險的原因,并對如何控制藥品生產中質量風險的產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為控制藥品生產過程中質量風險提供參考。
1 藥品質量風險管理的概念
質量風險管理就是對藥品的全生命周期進行風險管理的過程。質量風險管理就是要通過質量風險評估分析,評估公司現行的質量控制措施是否全面,對中高風險必須確定降低風險的措施,減少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提高可識別性,并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對藥品質量風險的管理,主要是對藥品流通使用過程中的風險管理、藥效管理和藥品安全控制。藥效風險管理要實現藥物療效的作用,是對藥品最基本的要求。對藥品流通使用過程中的風險管理,是對運輸、配送、使用的各個環節進行控制。藥物既有防病治病,也有副作用。對藥品進行安全控制是為了減少副作用,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藥物質量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至少包括了藥品的研發、生產、經營、使用,最終上市后的再評價。這些環節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藥品質量管理鏈。
2 藥品生產過程質量風險產生的原因分析
藥物生產過程中質量風險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內在風險,二是管理風險。內在風險是藥物固有的,在研發開發階段形成。有三個方面的風險,包括硬件、軟件和人員。
2.1 藥品生產管理漏洞
硬件方面:廠房的選址、布局、設計等是否符合GMP的要求;廠區的人流、物流的走向設計是否合理;潔凈區表面是否做到平整光滑、無裂縫,方便清潔劑消毒;儀器設備的選型、安裝是否符合實際用途;各類管道、通風口和一些公用設施設計時是否存在死角等不易清潔的地方。
軟件方面:企業各項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或者是否有不折不扣的執行。
人員方面:員工是否有經過專業的崗前培訓,能否符合崗位要求。
2.2生產過程控制技術水平落后
在藥品制造過程中,機器的可靠性是要高于人的。但有些企業設備落后,生產過程監控能力差,只能依靠操作人員對工藝參數進行監控,容易出現人為差錯。
2.3 藥物自身的特殊性
藥物質量的好壞通常只能由專業人員采用專業儀器和方法鑒別,一般人不具備鑒定能力。檢查的局限性再完善的檢驗方案也僅僅是抽檢,不能完全代表整批藥品的質量。所有藥物的品質形成都是設計和生產的,而非檢驗。藥物專屬性:對癥治療,患什么病用什么藥物,較難相互替代。藥物的復雜性:從各種各樣的藥物中選擇對癥藥物是很復雜的,一不小心就會導致嚴重后果。
3 藥品生產過程質量風險的控制
必須對藥物的生產過程進行全面控制。建立風險控制的目標就是要保證產品質量符合顧客、法律法規以及其他相關規定。
3.1 建立和完善生產過程質量風險管理體系
質量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是解決上述問題所必需的方法和措施。利用風險評估分析,評估公司現行質量控制措施是否全面,確保產品質量,減少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提高可識別性,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將公司經營風險降到最低。進行風險分析,包括組織機構、人員資格、管理制度和職責、藥品貯藏、藥品銷售、藥品采購、藥品檢驗、設備設施、藥品驗收、藥品運輸等過程。中度風險是一種合理的風險,它根據風險的嚴重性來確定,低風險就是可接受的風險,中度風險是合理的風險,它通過實施風險控制措施降低了風險,收益超過了風險,達到了可接受的水平;不可接受的風險是指風險可能造成的嚴重損害,必須采取有效干預措施來規避風險。受控風險應做到對現況能有效防范,已發風險能有效地控制風險降到可接受的程度;不可控風險應做到對即發風險的有效控制、已發風險可以控制到風險最小化。
3.2 切實加強過程分析技術的應用
過程分析技術是一種通過實時測量關鍵質量、性能參數,對生產過程進行設計、分析和控制的系統。國際上用于過程分析的技術工具包括:過程分析儀器,多元分析工具,過程控制工具,持續改進的管理體系統等。從設計的角度出發,結合質量風險管理和質量的概念,針對具體品種,對其生產工藝和質量進行分析,研究生產工藝與產品質量的關系,確定關鍵工序、關鍵部位、關鍵環節,采取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將藥品的質量隱患消除在生產過程中。
3.3 充分發揮藥政管理部門的導向作用
目前,藥品風險管理已逐漸成為世界各國藥品監管的主要工作和發展方向,以美國為首的許多發達國家都已建立了完整的藥品安全監管體系,設立了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和藥物警戒的監管機構,并在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等方面進行了立法,制定了一系列技術指導文件,用于指導性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和藥物警戒的管理機構。但是,我國的藥品監督一直是以行政監督為主,未能有效地為藥品生產企業進行藥品質量風險管理提供指導和技術支持。提出應充分發揮藥政管理部門的導向作用,進一步制定和完善我國藥品生產企業實施藥品風險管理的細則、分析、評價、報告準則,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法律法規體系,創建符合中國國情的藥品風險管理體系。
4 小結
藥物生產過程的特殊性注定了其風險是不可避免且普遍存在的,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控制,可能會發生嚴重的質量安全事故。制藥企業應重視藥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風險控制,采取相應的措施,將潛在的質量風險降到最低。另外,藥品生產企業、衛生和藥政管理部門應加強合作,在做好藥品生產過程中質量風險控制的同時,對藥品供應鏈及使用等環節也應采取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不斷降低藥品的質量風險,確?;颊叩挠盟幇踩?/p>
參考文獻:
[1]唐新萍,宋世丘,魏永紅.制藥生產過程的質量風險管理[J].當代化工研究,2020(15):167-168.
[2]王兆杰. 我國醫藥生產企業質量風險及其傳導管控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5.
作者簡介:張兆鑫(1992/8) 男 遼寧省大連人,本科,研究方向:制劑制造,質量控制,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