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俊
摘要:心理護理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方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患者術后進行心理護理理論上可以穩定患者情緒,減緩患者心理壓力,為患者的健康恢復創造有力的條件。但是這僅僅限于人們初步的猜測。本研究就此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在實驗過程中設立了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的病人,我們進行了全面的心理護理,對照組按照醫院的常規護理辦法進行護理,并使用焦慮抑郁自我量化評價表讓病人進行自我評價。實驗結果還比較了相似健康水平病人的康復效果和康復速度。實驗結果表明,實驗組的病人由于受到了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其健康狀況由于對照組。在最后的焦慮抑郁自我量化評價表中,實驗組的病人出現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或活動的現象明顯低于對照組。結論:對普通手術后的病人進行有針對性的,有計劃的心理護理,能夠幫助病人穩定情緒,減少甚至打消不良心理活動的影響,為病人健康恢復打下良好基礎。
1 方法
1.1實驗對象及分組
實驗開始時得到了本市醫院的大力支持,病從本市第一醫院的病人中,選擇了98例普通外科手術后的患者作為實驗對象。其中男患者56例,女患者42例,年齡在26到4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2歲。文化程度分布以高中及以上為主,其中高中文化及以上有52例,初中文化為26例,小學及以下為20例。所有患者病情均非嚴重癥狀,患者意識清晰,有獨立的行為能力。具體病情為膽囊炎手術38例,胃癌手術30例,結腸類手術30例。隨機將這98例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在分組時,兼顧患者所患病的種類,性別,年齡及受教育程度。
1.2護理措施
對病人的護理滿足對照實驗的基本要求,即對照組患者按照醫院正常流程經行護理,并接受接受必要的心理指導;針對實驗組的患者,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心理狀態,年齡等因素經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具體操作如下。
1.2.1術后回房
在患者手術結束后,醫護人員必須陪同實驗組病人回到病房,并且在病房里等待病人蘇醒,意識清楚后,經行交談。談話內容不僅要以合適的方式進行,還要客觀地描述病人病情,做到既不夸大,也不能淡化。談話要鼓勵病人積極應對術后的過程。同時,在病人恢復期間,護理人員應保持病房衛生清潔,環境安靜,空氣清新。在醫師走后,責任護士應及時的接待患者,與其交談時,語氣語調要溫和而鎮定,盡量使用平和的的語言以起到安慰的作用。當患者詢問病情,如創傷程度,恢復時間,注意事項等患者關注的問題時,應實事求是告訴患者實際情況。同時,還應把患者應注意的問題諸如合理的休息體位、飲食禁忌事項及術后進行必要的活動等。
1.2.2巡視工作
巡視工作是心理護理的最容易忽略但卻是最重要的一環。因為,想要達到理想的護理效果,一次或者幾次的問候是遠遠不能達到安慰患者的目的的。護理人員必須經常到病房中,巡視患者,每次巡視還應主動與患者交流。交流過程中要注意患者所反映的病情,詢問患者恢復過程中的不適癥狀。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檢查看患者的傷口是否出現一些常見的并發癥。如果患者描述的是恢復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則應明確告知患者,并進行簡短安慰。如果患者確實存在疼痛、恢復不順等情況,則應及時處理,并上報醫師。總之,巡視的目的并非在于監察病人病情,而在于及時發現心情不穩定的患者,及時進行溝通安慰,使其保持樂觀的心理狀態。我們所要求的事項如認真聆聽患者傾訴,耐心的回答患者的問題,指導患者正確的翻身動作等只是為了讓患者感受到關懷,使其積極配合醫院的治療與護理工作。
1.2.3疼痛護理
術后疼痛是切口造成的,屬于正常的術后癥狀。但是疼痛的發作往往會給患者帶來心理負擔。由于患者上樓劇烈疼痛,常常致使患者坐臥難安,心神不寧,嚴重影響了患者的休息,阻礙了傷口的愈合。所以必須對病人進行必要的疼痛護理。
疼痛護理是心理護理的重點也是難題。護理人員應當首先向患者講解疼痛的原因,并及時進行安慰,對疼痛的持續時間,疼痛癥狀經行經驗性的描述。為患者建立戰勝疼痛的信心。但是由于每個患者的疼痛閾值,耐受能力不同。護理人員只能根據幫助患者的特點進行安慰護理。同時,疼痛的根源不同,也會影響患者的疼痛發作時間,頻率,程度等。為了幫助患者解除疼痛,護理人員可以指導患者進行有效地自我放松,利用患者的興趣分散其注意力,逐漸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疼痛的信心。情況嚴重時,也可遵醫囑使用適當劑量的鎮靜劑或止痛劑。
1.2.4克服焦慮、抑郁等癥狀
術后大部分患者會出現焦慮、抑郁等不穩定情緒,具體表現為說話少、活動減少,飲食下降并且睡眠質量差,表現最突出的是經常沖撞護理人員,甚至出現不文明行為。此時護理人員應有強烈的責任心與高度的同情心,理解患者,爭取與患者建立良好的交流平臺,態度盡量和藹,給予患者必要的安慰,贏得患者信任,及時幫助患者排除不良情緒。
1.2.5采集療效診斷指標
在患者出院時,患者填寫焦慮抑郁自我量化評價表,對自己恢復期間的心理做簡要的總結。研究人員對兩組的量化自我評價進行分析匯總。
2 結果
根據患者所填的量化評價表,實驗組病人的焦慮或抑郁情緒的發生頻率,持續時間都要顯著低于對照組病人。并且在病情的恢復上,實驗組病人的恢復期與同健康狀態、同文化水平、同年齡的對照組病人短,且術后的飲食活動量均大于對照組病人。由此結果可得出結論:在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的幫助下,病人能夠在普通外科手術后,較為顯著的幫助。
3討論
普通外科手術后,病人由于受到手術切口和病處疼痛的折磨,往往會出現負面情緒,出現悲觀,沮喪等心理活動。這些心理活動破壞了患者對自我的認知,還給自身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多數患者在此巨大壓力下,會出現不當的行為,如食欲下降,不配合治療等。這些負面心理影響著病人疾病的好轉。因此,掌握患者的心理波動和心理變化,并有目的性的進行心理護理,幫助患者調整的情緒及行為習慣,使患者的積極配合治療,樹立病人戰勝疾魔的信心,使其身心狀態達到最佳水平,對于促進病人的術后康復,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緒都有著深刻的意義,在臨床上有著實際的應用意義。另外,在本研究結束時,不少實驗組的病人紛紛對護理自己的工作人員道謝,從某種意義上講,實行心理護理,也為改善當前緊張的醫患關系開辟了一條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