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 高立碩
(天津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天津300070)
世界衛生組織將災難定義為任何能夠導致設施破壞、使經濟遭受嚴重損失、出現人員傷亡、致使人類健康狀況及其衛生服務條件出現惡化的事件,如果其發生的規模已超出事件當地居民的承受能力而必須向外部尋求支援時,即可稱為災難。根據災難發生的原因可分為自然災難(地震、暴風雨、水災、火災、雪災、泥石流等)與人為災難(交通事故、食物中毒、傳染病、CO中毒、踩踏事件、溺水、大爆炸、輻射或化學氣體泄漏等)[1]。大學生作為社會的后備力量,掌握災難相關知識十分必要,且實踐證明在高等院校開設災難醫學相關課程具有可行性[2],有利于大學生的災難應對能力的提高。本研究對天津市11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進行災難應對能力調查,并分析影響因素。現報告如下。
1.1 樣本量 本問卷共48個條目,根據Kendall粗糙工作準則,樣本量需為問卷條目數的5~10倍,同時考慮到會出現無效問卷的情況,將樣本量增加10%,計算得出樣本量為264~528例。
1.2 研究對象2019年7月至10月,選取天津市11所高校,其中一類本科院校7所(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天津醫科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財經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天津外國語大學),二類本科院校4所(天津理工大學、天津工業大學、天津商業大學、天津城建大學),在每所院校中便利抽取約30名學生,最終選取在校本科生共334名作為調查對象。調查對象均自愿參加。
1.3 調查方法 采用程穎2015年編制的大學生災難知識問卷[3]進行調查。問卷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95,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為0.768,問卷測量的結果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問卷包括4個部分。第1部分為一般資料調查表,包括性別、年級、專業、本科批次、興趣、是否獨生子女、生源地、家庭月收入、父親文化程度、母親文化程度、學校災難教育經歷、家庭災難教育經歷、災難經歷13個條目。第2部分為家庭災難應對準備問卷,主要包括家庭災難應對中水、食物、急救箱、收音機、蠟燭及火柴、打火機、滅火筒等的準備情況及災難來臨時的聯絡方式、逃生路徑等內容,被調查者回答有準備或沒有準備,共16個條目。第3部分為災難應對能力測試問卷,共27個條目,其中自然災難應對測試8個條目,人為災難應對測試8個條目,現場救護能力測試11個條目。該部分計分方式是問題回答正確得“1”分,回答錯誤得“0”分,測試滿分為27分,其中自然災難維度滿分為8分,人為災難維度滿分為8分,現場救護維度滿分為11分。當被試者回答問題的正確率等于或大于測試條目的60%時為及格,換算為成績即測試總分≥17分、自然災難測試分數≥5分、人為災難測試分數≥5分、現場救護測試分數≥7分為及格。最后一部分為態度意愿及災難知識獲取途徑調查問卷,主要調查大學生對災難能力的自我評價、學習災難知識的必要性、是否愿意學校開展災難應對知識教育、目前獲取災難應對知識的途徑及希望通過什么途徑獲取災難應對知識等內容,共5個條目。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 20.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來表示,計數資料用百分比進行統計描述,單因素分析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 本研究共回收有效問卷334份。調查顯示,有災難經歷316名,占94.6%,其經歷最多的災難事件為地震、暴風雨、水災、交通事故等;無災難經歷者18名,占5.4%。
2.2 大學生家庭災難應對準備情況 結果顯示,大學生家庭災難應對準備普遍不足。準備較好的條目包括家庭成員(14歲以上)都懂得如何關上煤氣、水或電總閘(73.1%)等,準備較差的條目包括家庭成員在非居住地發生災難時約定會合地點(29.9%),已準備了逃難時需攜帶的衣物(30.2%)、用干電池的收音機(32.0%)等。見表1。

表1 大學生家庭災難準備情況(n=334)
2.3 災難應對能力測試結果
2.3.1 災難應對能力測試得分及及格率情況 結果顯示,自然災難測試得分的及格率最高為52.7%,現場救護測試得分的及格率最低為28.4%。見表2。

表2 災難應對能力測試得分正確率情況(n=334)
2.3.2 災難應對能力測試各維度正確率情況 本次調查的27個條目中,測試正確率最高的是地震發生時的避難所79.3%,測試及格率最低的是對受災傷員進行救援的黃金時間18.6%。各維度中及格率最高、最低的條目見表3。
2.3.3 不同特征的天津市大學生災難應對測試及格情況比較 結果顯示不同興趣、家庭月收入、學校災難教育和是否經歷過災難的大學生災難測試及格率有差異(P<0.05)。見表4。以單因素分析有意義的影響因素作為自變量,以是否及格作為因變量,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賦值情況見表5。結果發現家庭月收入和學校災難教育影響大學生災難測試得分及格率(P<0.01)。見表6。

表4 不同特征大學生災難測試得分及格率情況的比較

表5 變量賦值情況

表6 大學生災難測試得分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2.4 大學生態度意愿及災難知識來源途徑 被調查大學生中147名學生(44.0%)認為自己應對突發災難事件的能力一般,83名(24.9%)認為自己不太有能力,66名(19.8%)認為有能力,27名(8.1%)認為自己完全有能力,11名(3.2%)認為完全沒能力;273名學生(81.7%)認為學習災難知識非常必要或有必要;309名學生(92.5%)愿意接受學校開展的災難應對知識的教育,而25名(7.5%)不愿意,不愿意的原因主要為沒有時間,其次是認為沒有必要和不感興趣。被調查大學生的災難知識主要來源于電視、網絡、學校教育等,喜歡的災難知識學習途徑主要是模擬演練、網課和講座等。
3.1 大學生家庭災難應對準備情況 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家庭災難準備情況并不充分。有研究也顯示[4],我國大學生災難應對能力弱,我國迫切需要開展災難教育。與日本、美國等國家的災難教育相比,盡管我國目前正逐步提高對災難醫學的重視,但仍需不斷加強。目前水電和煤氣在家中較常使用,所以知曉度較高,城市化的加速,火災的發生,讓民眾對于建筑內火災較為重視,家中一般都有一定火災預防措施。而很少有家庭成員在非居住地發生災難時約定會合地點,可能與現在互聯網發達,相互聯系較為方便有關。在災難發生時,大家更注重的是生命和財產,所以逃難時較少關注衣物,且目前大家較常使用的通訊工具是手機,收音機等也逐漸被取代。
3.2 大學生災難應對能力測試成績 從災難應對測試得分的及格率來看,自然災難及格率為52.7%,人為災難的及格率為41.9%,測試總分的及格率為33.8%,現場救護的及格率為28.4%。
在自然災難測試部分,關于地震發生后的應急避難場所正確率最高。近年來,我國地震頻發,民眾對于地震的重視程度得到提升,學校也更加重視地震發生時的應急措施,定期舉辦地震演練等,這些舉措都提高了大學生地震應對的能力,同時也與2008年汶川地震后將防震減災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并設立“5·12”為全國防災減災日有關[5]。正確率最低的是洪水發生時的逃生做法,這可能與天津處于北方地區,洪水少發,對于洪水的認識不足有關。高校可以增加對自然災難相關知識的普及,可以通過書面學習和現場模擬演習兩種方式開展[6],例如地震后個人應對方式及學校的疏散管理。
人為災難測試部分正確率最高的是火災逃生方法和踩踏事件發生時的做法。近年來,我國發生過多起重大火災,對民眾的生命財產造成很大的威脅,相關部門逐步重視防控火災,大學生入校安全教育和火災模擬演練都提升了火災應對能力。且天津港8·12爆炸事故給天津造成了重大的損失,自此事件發生后,天津地區加大對此類事件的管理,天津高校也愈加重視火災爆炸等事故宣傳教育力度。而近年來我國踩踏事件給民眾帶來了重大傷亡,據不完全統計2002至2017年我國至少發生了17起擁擠踩踏事故,造成至少140人遇難,338人受傷[7]。踩踏事件的發生也是引起公眾關注踩踏事件的重要原因。正確率最低的則為有毒氣體泄漏時的做法,這可能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有毒氣體接觸較少有關。
現場救護部分正確率最高的是呼吸心臟驟停者的即刻救護措施,這可能與我國普及心肺復蘇做法及宣傳力度加大有關。得分最低的為受災傷員救援的黃金時間,這可能與大學生經歷的現場救護事件較少有關。
3.3 大學生災難應對的影響因素 家庭月收入和是否接受過學校災難教育影響大學生災難測試得分及格率(P<0.05)。月收入高的家庭在教育投入上更大,所涉獵的教育方面也更廣,更加注重素質教育,所以這樣的家庭可能對孩子災難知識的教育更為重視。此外,學校災難教育影響大學生災難應對能力,受過學校災難教育的大學生更有能力應對災難事件,部分學校會開設災難應對相關課程或講座,這種集體學習可能會讓大學生更好掌握災難知識,學校對災難事件高度重視,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會讓學生對災難知識有所了解。但學校往往更重視學生的專業課程的教育及工作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大學生的災難教育[8],且學校沒有建立較為完整的災難應對體系。災難知識涉及地理、醫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這就需要相關教師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建立高素質的師資隊伍[9]。
3.4 大學生學習災難應對知識的態度意愿 在調查的334名學生中,273名(81.7%)認為學習災難知識非常必要或必要,309名(92.5%)愿意接受學校開展的災難應對知識的教育。這說明被調查的大學生對救護知識學習的需求和意愿很高,這與盧慧芳等[10]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可以通過相關課程或其他方式普及災難救護知識,提高大學生災難應對能力。
綜上,大學生災難應對能力仍不樂觀,但值得欣慰的是絕大部分大學生能夠意識到學習災難知識的必要性并愿意參與其中。應急準備是應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11],而大學生災難應對能力的提升又依賴于家庭、學校、社會的多方合作。因此,學校可以通過開設相關課程、定期模擬演練、加大網絡宣傳等方式,提高大學生災難應對能力,最終達到提高國民災難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