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秀松
作為湖北的媒體,新冠疫情給我們帶來了重大的考驗,也成為促進媒體改革,突破自身局限的契機。沒有英雄的全國人民,就沒有武漢這座城市的英雄底氣。同樣,沒有全國媒體的幫助,也就沒有湖北媒體的作為。
長江云遭遇的一場大考
面對百年難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建設四年的長江云平臺迎來一場突出其來的大考。在整個武漢保衛戰和湖北保衛戰期間,長江云做了很多工作,但其中最具標志性的是四件工作。這四件工作起初并不在計劃之列,但是,它促使我們到今天仍在不斷反思:長江云作為區域性媒體融合平臺,究竟應該走什么樣的平臺化傳播之路?應該體現出哪些主流媒體應有的責任與擔當?這四件工作影響了我們對媒體融合的深層思考,也影響了我們對平臺化建設的重新定位。
組建“戰疫”集結號。抗疫期間,我們在第一時間依托長江云平臺建立起全國性、戰略性的聯動平臺——“戰疫”集結號,全國30個省市區、67家媒體、254個端口迅速響應,首創性地完成了抗疫媒體矩陣的集結。通過這個平臺,我們與湖北對口支援省市開展對接,以一省對一市的做法組建14對戰疫CP,以協同互助形式精準保障疫情馳援工作的開展。通過這個平臺,我們為全國各省市區媒體在湖北、在武漢落地提供幫助,幫助他們找到他們的醫療隊,幫助他們提供他們需要的各種現場素材。2020年9月8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我們仍在為部分省市媒體提供當天的武漢航拍畫面和街頭視頻。通過這個平臺,全國媒體集體策劃、聯動推出大量平臺化報道,據平臺統計,共有重大策劃15個,重大主題報道22個,僅長江云平臺就發布戰疫報道265739條,其中被央媒采用4930條,被商業平臺轉載3萬余條。
一對一模式匯聚的是雙倍力量,而“戰疫”集結號匯聚了全國力量,發揮了強有力的平臺傳播作用。“戰疫”集結號平臺至今仍在運轉,比如,在前不久的抗洪防汛期間,我們集結長江沿線主流新媒體組織了全流域防汛直播、各地水位觀測點聯動720度慢直播,創新推出數字化“防汛地圖”“長江戰洪圖”等產品。我們決心保留這個集結平臺,希望在中國記協新媒體專業委員會的指導下,以中國新媒體直播聯盟的形式延續下去,將其打造成一個融合性的示范平臺,為更多媒體提供借鑒參考價值。
開創廣電5G無接觸式新聞發布會。疫情期間,本土和外界對疫情權威信息的需求量暴增,長江云平臺擔負起搭建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揮部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湖北新聞發布會平臺,為全球提供直播流的重任,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湖北省委宣傳部的指導下,長江云平臺順應當前移動傳播規律,大膽創新,實現了全球新聞發布史上三個前所未有的創新突破。
一是首次將廣電5G運用到實戰中。疫情環境下,網絡成為群眾接收資訊的主要渠道。新聞發布會成為權威信息發布的關鍵點、主窗口。在疫區封鎖、人員調度難、4G傳輸速度慢等困境下,長江云緊急聯動國家通管局、國家廣電總局、中國廣電網絡、湖北廣電網絡、華為等單位,用72小時“戰疫速度”完成設備從北京啟運到發布會現場基站安裝評估的所有環節,用5G急速傳輸的方式第一時間滿足了全球范圍內對新聞現場的流量需求。
二是首創發布會線上無接觸采訪。出席新聞發布會的嘉賓大多來自抗疫一線的“紅區”,這給現場采訪帶來了一定風險和隱患。為此,我們緊急搭建遠程視頻互動平臺,實現記者線上報名、遠程提問的場景,世界各地的媒體記者只需要一部手機就可以直通現場。整個“戰疫”期間,我們累計完成湖北省防控指揮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100場,國新辦在湖北的新聞發布會10場,為全球媒體準時提供現場直播,形成了湖北戰疫報道最強音。
三是創新新聞發布“直播+”形態。隔離期間,群眾對疫情新聞的需求呈現量大、真實、多元形態等特征。為適應移動傳播特點,長江云緊急組建編輯小組進駐發布會現場,對疫情關鍵信息(確診、辟謠等)現場碎片化拆條制作,以“直播+抖音”“直播+海報”“直播+短視頻”“直播+彈窗”等形態,及時報道有價值的、有社會敏感度的疫情新聞。“直播+”模式依附在移動式終端上,利用數字化、移動化、交互化傳播體驗加速傳播速度、擴大傳播效果。
平臺大數據介入公共危機處理。長江云自主構建的大數據中心通過科學的、規范化的信息調取,不僅為群眾提供求助服務,同時,重點為省委領導提供疫情、輿情專報。疫情期間,我們在更大范圍緊急開通了求助平臺,更加及時地采集數據,為疫情防控指揮部提供決策參考,為中央指導組和省委省政府研判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據統計,“戰疫”期間,長江云大數據中心提供《長江云輿情》271期,《疫情專報》208期,成為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揮部每天不可缺少的數據。在此基礎上,為省委領導提供內參68件,省委主要領導批轉30多件,處理重點輿情35起。湖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黃楚平同志批示說:“長江云發揮大數據技術優勢,精準有效開展信息服務和宣傳引導,為抗擊疫情貢獻了‘硬核力量!”
在疫情襲來的緊急狀態之下,當我們的數據運用成為群眾和領導急需之時,我們才真正意識到所肩負的沉重的責任,因此,組建一個安全可控、科學規范、集成融合的大數據平臺,在領導與群眾之間建立起有效連接,是平臺化傳播的基礎。
建立在線義診平臺。疫情期間,病床難求,全國尤其是武漢地區醫療資源緊張。我們心急如焚,千方百計為群眾解難、為醫院減負、為省委分憂。我們緊急與騰訊高層溝通,微醫及時響應,騰訊緊急召回在家過年的技術人員,迅速幫助我們搭建起抗疫義診平臺,向全國提供醫療線上服務。來自全國的55000余名專業醫師24小時在線接診,累計為170萬用戶提供在線咨詢和心理疏導,訪問量達1.3億次。同時,在疫情期間,長江云TV精選優質教育內容免費上線,建立覆蓋中小學全齡段、全科目的湖北中小學教育平臺,日均訪問量超過百萬。
平臺化建設需要突破局限超越自我
長江云是一個區域性移動傳播的融媒體平臺,它的建設過程是一個自我革命、不斷突破傳統思維模式的過程。2014年,在習近平總書記“2·19講話”的第十天,湖北廣電迅速地組建了長江云新媒體集團。2016年2月29日,湖北省委作出決定,在長江云新媒體云平臺的基礎上,建設覆蓋全省、功能完備、互聯互通、運行通暢的長江移動政務云平臺。為此,省委先后下發了11份與長江云平臺建設相關的政策文件。長江云平臺建設過程中,中宣部高度重視,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同志親臨現場指導,中宣部副部長徐麟同志兩次到長江云調研指導。中國記協、中國傳媒大學、湖北省委宣傳部召開長江云研討會。人民日報兩次在頭版頭條肯定長江云的媒體融合“湖北模式”,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國之聲對長江云也進行了集中報道。
長江云新媒體云平臺之所以能夠引起重視,并被上升為省委戰略,是因為長江云平臺化部署回應了當下意識形態領域急需解決的兩個難點:一是快速占領新媒體陣地;二是有效提升管控能力。而更為重要的是它體現出來的媒體融合機制具有先天的開放性,并作出了三個突破:一是它突破了單個媒體的局限,它不只是湖北廣電自身的媒體融合,而是湖北省區域的媒體融合;二是它突破了單一媒體的局限,它不只是廣播或電視媒體融合,而是廣播、電視、平面媒體、政府網站等所有媒體的整體性融合;三是它突破了單純媒體的局限,它是媒體與政務、社會資源的融合。這種開放性,決定了它在建設過程中的包容性。長江云新媒體云平臺還做出了以下三大創新。
定位創新。湖北省委對長江云平臺的融合定位是“新聞+政務+服務”。這個定位使長江云突破了單純的新聞宣傳,具備多媒介資源、全生產要素有效整合的綜合平臺功能。
技術創新。一般情況下,每一個客戶端都要開發一套獨立的后臺,后臺的打通使多個產品能夠共享一個后臺,實現客戶端快速復制,做到一鍵推送和刪稿。來自各級媒體、黨政部門、用戶的信源在融媒體生產平臺生產后進入云稿庫,通過共融互通的長江云生產平臺,實現一次采集、多樣編輯、多種產品、多端分發。長江云平臺的整體設計方案有271頁,對每一個功能模塊,制定了非常精確的標準,它保證了平臺建設的規范、有序、可互聯和可持續。這一設計也成為《全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規范》的設計藍本。
機制創新。長江云的建設機制可以被概括為三個詞:統一建設、分級運營、利益共融。我們以“一級一地一端”模式,云上客戶端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命名,但品牌歸當地所有。云上客戶端實行屬地管理,運營主體由當地黨委政府選擇決定。內容版面編排、發布運營、三級審核由各運營主體獨立負責,32個功能模塊由各地自主選擇配置,各地可以自建特色頻道。比如,根據潛江定制小龍蝦頻道,打造特色產業,各單位在云平臺上可獨立經營,收入歸己;也可以合作運營,利益共享。
冷思考,再出發:長江云平臺化傳播的可期未來
長江云平臺建設至今,已累計完成9次階段性產品版本升級,完成了318項功能需求和客戶端86項功能優化。其著眼點在平臺自身的發展與狀大和媒體融合的深層次挖掘。中央第十四次深改會議召開,賦予媒體融合深度發展以新的內涵,平臺化建設必須全力融入國家和社會治理體系之中,經歷了“戰疫”大考的長江云平臺需要冷思考,再出發。
目前,我們正在努力推進長江云平臺二次升級,把縣級融媒體中心生產系統、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管理系統、大數據輿情監測系統進行迭代,有效整合三大技術支撐系統,把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融合到區域管理、運營和發展中,加強區域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
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湖北省委將長江云平臺確定為湖北省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唯一支撐平臺。在全國縣級融媒體標準的基礎上,我們出臺了《湖北縣融建設指引手冊》,自我加壓,對國家標準再升級。疫情期間,我們的部分內容和應用打通了長江云、湖北廣電網絡、IPTV三大平臺,實現大小屏聯動。我們正在積極推進云上高校、云上國企建設,云上東風客戶端即將上線。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在長江云平臺建立4年以來,集全國各大優秀技術的基礎上,在不斷的迭代升級中,鳳凰涅槃、浴火重生,逐步擁有了一支敢于創新的自有技術團隊,組建起了自己的產品研發中心,自主研發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平臺被廣泛應用。我們努力將平臺發展成為全省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志愿服務的支撐平臺,助推“兩個中心”建設深度融合。
大數據平臺建設。湖北省網信辦將應急共享平臺建設的任務交給我們,省委黨校在長江云設立了問政體驗課堂,所有的學員都要在這里學習。由我們發布的湖北省縣域和省級傳播指數榜單已經發布了兩年,正在逐漸形成影響,我們會繼續做好傳播指數榜單的審核發布工作,助推省域現代文明治理“湖北模式”的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媒體融合發展不僅僅是新聞單位的事,要把我們掌握的社會思想文化公共資源、社會治理大數據、政策制定權的制度優勢轉化為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綜合優勢。”媒體融合不僅僅是新聞單位的事情,甚至也不僅僅是各地黨委政府的事情,它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參與的系統工程。未來,長江云將進一步發揮平臺優勢,推動省內媒體融合工作向縱深發展,為提升全域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提供助力。
作者系湖北長江云新媒體集團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