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辛未
摘要:進入自媒體時代,受眾信息獲取渠道的拓寬和意見表達的便捷,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社會輿論的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往往很容易達到頂峰。而此時,作為具有引領導向職責的央媒,如何在突發公共事件中以新媒體為載體進行整體規劃與報道,值得深入分析與探究。本文以央視新聞客戶端為例,通過分析其在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報道的特點,力求總結出央媒新媒體在公共突發事件中的報道策略與內在邏輯。
關鍵詞:央媒新媒體平臺 突發公共事件 報道策略 央視新聞客戶端
在如今的社會輿論場域中,新媒體特別是自媒體應用的涌現在豐富受眾信息獲得方式的同時,也令場域中的信息更加模糊不清。民眾在獲得發聲渠道的同時,距離事件真相似乎越來越遠,這種現象在一些突發公共事件中十分常見。由于事件起點往往偏向某一領域或話題,這使得多數不具備某些特定知識儲備的普通受眾難以分辨信息真假,甚至無意間成為不實信息的生產者與傳播者。又由于此類事件往往具有突發性、危險性、緊迫性、擴散性與不確定性等特點,與民眾利益切身相關,不實信息極易在網絡空間上進行傳播并滋生不良網絡情緒。于是,對突發公共事件進行準確及時的報道,從而厘清事實、消除恐慌便成為新聞媒體尤其是央媒責無旁貸的任務。
我國2006年公布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將突發公共事件劃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與社會安全事件四類。而發生在2020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則是一起典型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作為國內三大央媒之一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旗下的新媒體平臺——央視新聞客戶端,其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全過程進行了跟蹤式、全景式、多維度、多樣態的報道。筆者對央視新聞客戶端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進行梳理與解析,意在探究央媒新媒體平臺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的報道特點、報道策略與內在邏輯。
一、央視新聞客戶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報道特點
通過對央視新聞客戶端的疫情報道進行梳理不難發現,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刪繁就簡,硬核新聞的強勢回歸。在本次疫情的整體報道中,央視新聞客戶端呈現出一種顯而易見的硬核新聞的強勢回歸。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自2020年年初暴發,隨時間逐步升級。筆者以兩周為一間隔,選取1月1日、1月15日、1月30日與2月15日四個日期央視新聞客戶端發布的信息進行對比。可以看到,無論是發稿數還是與疫情相關信息所占的比例,都呈現出與疫情烈度正相關的變化關系(見表1)。
與之相對,另一種更為強勢的信息傳遞手段——推送,也被應用在本次疫情整體報道中,相關分析(見表2)。
傳統的圖文稿件發表情況也可用來比較(見表3)。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央視新聞客戶端的發稿量、推送量,以及與疫情相關的圖文稿件在疫情相關的總稿件中都占據著絕對優勢。
由此可知,隨著疫情進入全面暴發期,央視新聞客戶端的報道進行了“一邊倒”式的傾斜,而其中,以傳統的“圖片+文字”所形成的圖文稿為最主要形式。數量的全面傾斜以及平實而富有時效性的稿件形式,雖有悖于新媒體時代吸引受眾“多元有趣”的一般規律,卻能表現出發布者在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道中“以最可靠的信源、最直接的方式、最迅捷的傳達、傳遞最權威的聲音”的刪繁就簡原則。
2.由點及面,各類疫情相關信息的分類補全。針對網絡信息多而分散可能增加民眾的恐慌心理這一情況,央視新聞客戶端對每日疫情相關信息進行分類梳理,將其大致分為“疫情速報”“防疫舉措”與“緊急尋人”三類,并將每日收到的疫情信息根據內容劃歸到以上三類中。其中,“疫情速報”對接國家及各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每日公布的相關數據,并及時更新;“防疫舉措”主要針對中央各部委及地方各行政機關為應對疫情所采取的各種措施;“緊急尋人”則主要關注由各地上報的確診新冠肺炎患者的出行記錄及日常活動軌跡,對與確診患者有時空重合的密切接觸者發出提醒與健康建議。
為使讀者能夠盡快判斷出某條新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央視新聞客戶端為以上三類信息制作了格式相同但文字標識不同的新聞縮略圖。由此,讀者能夠在不點開新聞詳情的前提下便基本判斷該新聞是否契合自己的信息訴求。不僅如此,央視新聞客戶端還在后續的報道中增加了“各省市醫療支援隊馳援武漢”“各部委新聞發布會重點解讀”及“疫情24小時”等定期或不定期更新的板塊,關注疫情中的典型人物、感人事件,回應各種社會關切并對每日重點信息做詳盡梳理,使針對疫情的相關報道向深度發展。同時,央視新聞不間斷直播特別節目《共同戰“疫”》也在央視新聞客戶端同步直播,為觀眾提供了一個全天候不間斷了解疫情狀況的通路。通過24小時不間斷直播,疫區工作如何開展、醫務工作者工作細節以及疫區普通民眾生活如何繼續都真實地展現在觀眾面前。這種真實和直觀的展示,為消除謠言、拉近不同地區民眾內心共鳴起到了良好作用。央視新聞客戶端在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整體報道中,不僅將零散的單條新聞“點”以分類的方式加以串聯成為“線”,又將不同的“線”匯聚成疫情報道的不同側面,并對事件中的人物與事例進行深入挖掘,將不同側面加以銜接,增加了報道的縱深感與立體感。
3.融而有新,優質信息的重組與再傳播。除了自產新聞與信息,對傳統媒體播發資源的重組與再傳播是央視新聞客戶端在本次疫情報道中的另一突出特點。通過多元的資源渠道,央視新聞客戶端在豐富產品類型的同時,真正做到了大小屏融合聯動,實現了轉發而有推進,融合而有新意。
通過梳理發布在央視新聞客戶端上的內容與信息來源可知,其報道內容的選擇并不局限在以記者供稿為第一信源的自產部分,而是總臺央視各頻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CGTN等整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媒體矩陣上的優質內容,甚至部分內容拓展至線上其他平臺。例如,自2020年1月20日起持續關注疫情發展的央視《新聞1+1》欄目、自1月26日起每日更新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以及自1月29日開始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發布的《天使日記》。這些首發在傳統媒體端的優質資源被央視新聞客戶端進行二次傳播。傳播前,客戶端對之前作品的內容進行了提拎與合并,刪除冗長枯燥的內容,對不易理解的信息進行分析解讀,對有價值的信息深度挖掘并放大報道,使之成為匯集視頻、音頻、圖片與文字于一體的特稿形式與讀者見面,更符合新媒體的傳播特性。
二、央視新聞客戶端在疫情報道中的策略與內在邏輯
經過對央視新聞客戶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報道特點進行梳理,筆者嘗試總結其在疫情報道中的策略與內在邏輯。
1.央視新聞客戶端針對疫情的報道策略。在內容層面,央視新聞客戶端的報道行為基本可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報道呈現出“以疫情核心信息為首要,以時效性為優先,以疫情周邊信息為補充”的邏輯;在第二階段,其報道邏輯明顯轉變為“以疫情中的人物與集體為核心,以防疫行為信息為重點,以可讀性為標準”。在第一階段中,疫情核心信息主要以各省市最新疫情數據為主,而周邊信息則主要為與疫情相關的知識或背景資料。到第二階段,防疫行為信息主要包括各級政府及衛生部門出臺并實施的各種防控、治療、支持手段,而疫情中的人物與集體則主要聚焦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及提供各類后勤保障的其他群體。而從產品類型來看,央視新聞客戶端也呈現出一個由第一階段“圖文稿件為主+其他形式”向第二階段“音視頻配合使用的深度特稿+直播+其他形式”的明顯轉變。
2.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策略的內在邏輯。前文提及的這種從內容到形式的策略性轉變,其內在邏輯一方面是順應受眾在不同階段對信息及心理需求的轉變,另一方面是基于央媒的本質定位。
從受眾的信息與心理需求層面分析,面對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由于絕大多數普通民眾缺乏相關背景知識的了解,故其對信息的需求呈現出一個從總體性數據到個體性病例、從疫情中的政府行為到疫情中的杰出個體、從疫情信息科普到疫情原理解讀的變化規律。其基本遵循“了解事件狀態與特征—了解自身在事件中所處的環境—了解事件中的其他個體—了解事件原貌與本質—了解自身”的演進規律,這基本應和了馬斯洛的五重需求理論,即先獲取相關信息確保自身在事件中的安全,再獲取事件中其他個體的信息與事例,在了解事件的同時對事件中的其他個體產生共鳴,通過群體身份識別最終完成自我身份認同。因此,基于對受眾信息與心理需求的把握,央視新聞客戶端不同階段的新聞產品呈現出內容與形式上的不同。
而從央媒的本質定位層面分析,盡管在事件不同階段,客戶端的報道側重有所不同,但本質上,其都忠實地履行了自己的核心職責與社會責任。
首先是通消息。面對重大公共突發事件,能否做到消息暢通,能否保證真實權威的聲音以一種公開透明的形式第一時間傳遞至民眾,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事態是否向積極的方向發展。于是,這決定了央視新聞客戶端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行為(尤其是在前期階段)必然集中在以最具時效性的圖文稿件為載體、以各地疫情速報為主要內容等方面的報道策略。
其次是引輿論。輿論場是一個復雜的場域,任何微小的聲音都有可能在不經意間發酵,當這種場域來到線上,情況則更加極端,各種未經證實的信息與部分惡意的謠言以幾何倍速擴散。在此背景下,關注輿情走向與變化、對可能產生惡劣影響的輿論傾向及時辨別并做出回應,就成了央媒尤其是新媒體端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經過最初階段的茫然無措后,意識到危機但信息不足的人們所產生的恐懼與懷疑心理,使此階段各種不實信息與謠言大行其道。鑒于此,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策略的第二步可理解為針對輿情“精準施策”。
在此階段,整體的報道開始傾向于對某一(或某類)事件的針對性澄清與剖析,如本次疫情中出現的“封城輿情”“氣溶膠輿情”與“雙黃連輿情”等。面對不實信息或謠言造成的負面輿情,在把握時效性與節奏性的基礎上,央視新聞客戶端有的放矢地以各級政府或專家的權威回應為主要內容,做到“高頻度、高強度、高品質”的信息更新,用事實引導與價值觀引導作為對抗虛假信息與負面輿情的武器,從而第一時間撲滅不良輿情蔓延勢頭,引導社會輿論回到正常良性的軌道。
最后是定民心。安定民心是所有央媒都肩負著的最重大的責任與使命,它的實現基于通消息與引輿論兩者的達成,同時,也可說是這二者的目的。與前兩個階段性責任不同,要達成定民心的目標,媒體要做的并非針對某一人一事例或某一側面進行報道,而是從各個角度與層面,了解民眾關切、回應社會熱點、引導輿論并最終推動整體事件向良性發展。基于此,能觀察到的是,從疫情暴發期開始,央視新聞客戶端的報道重點,從以時效性第一的信息類報道向以可讀性為第一的深度報道轉移,而形式也愈發多樣。各類行政機關的應對舉措、救死扶傷的一線醫護人員,以及疫情之下的每個普通人成為此階段報道的主體。講出鮮活感人的故事成為這一階段的主線任務。于是,如《“我的遺體捐國家” 他把遺書留給“浙”些賢友》《“你不在我終成一家之主”……這些“疫”線家書哪一句戳中你的淚點?》等一大批具備可讀性與深度的原創報道應運而生。不同類型人物與事件的報道形成疫情中的人物群相,成體系的報道使受眾都可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對應身份。如此,一方面讀者的共鳴感提高,有助于他們理解報道中的人和事,有利于報道的效果與再傳播;另一方面,參與感的提升,使共同戰“疫”方可取勝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受眾了解整個社會在對抗疫情中的運作機制,更使他們清楚,面對疫情自己應向誰求助,這便從根本上起到了定民心的作用。
三、結語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中,央視新聞客戶端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新媒體平臺,在不同階段呈現出明顯的報道差異,這種從內容到形式側重點的變化體現了央視新聞客戶端在疫情不同階段所采取的報道策略的調整,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指導整體報道策略的內在邏輯,也為未來央媒的新媒體平臺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報道策略提供了參考。
作者單位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新媒體中心
參考文獻
[1]宋雁超,古勇.從受眾需求談媒體傳播內容的變化——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分析[J].新聞戰線,2016(22).
[2]馬燕.新媒體社交語境下的民意聚合及其引導[J].傳媒,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