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兮
章鎮(zhèn)的牌樓、戲臺、祠堂、大隊部、榨油坊、磚瓦廠、水泥廠、煤礦、石灰窯,到后來的電子廠、制藥公司、包裝廠和板材公司,還有穿梭在這里南來北往的人,他們被井字形的道路分割,被平行的鐵路隔開,被自然的山川阻斷,他們成為我虛構在小說的人物:劉醫(yī)生、六尺叔、李木、劉偉不、曹菊花、小西、苞苞、阿強、魚姐、裘細花、小美、阿童、毛細等。更多的是沒有名字的車夫、服務員、警察、司機、路人甲以及某男或某女,他們和那些消失的或新生的事物,一起構成了我對章鎮(zhèn)的原初而復雜的了解。這種了解可能是一種暴力的冒犯、平靜的傾訴、喧囂的抵達,也可能是無聲的控訴、失落的希望、殘存的記憶、猥瑣的蕩漾……
然后,作為這些人物和敘事的虛構者,我坦然地接受它可能到來的一切,并周而復始。因為我何嘗不是小說中的他們?他們和我一起構建了我們與現實世界不斷糾纏的結果。這種無力感和挫敗感籠罩著我的寫作。寫作時,我真的無法左右這些小說人物的命運,他們的善良、無奈、忍受、猥瑣、狡詐、尊嚴等,使得他們坦然地承受未知的到來,甚至麻木地對待逆來的遭遇,令我悲傷又同憐。
具體到每一個個體,不得不與時代的虎口共舞。作為表達者,我是戴罪之身,此刻,我已放棄使命和立場、甄別和判斷。而只有我在寫作時,我的傾向才進入向內的片段和瑣碎的日常,如此寫作則不再依靠變形和想象,日常已經大于作家的表達。
所以,我越來越傾向于節(jié)制而精確的表達。
小說對我來說既是微言,又是聳聽。小說是小聲敘事,如同靜水深流,將所有的大驚和小怪置于泥石俱下的河床。小說的敘事如同大海的浪花,當敘事退潮而去,裸露的沙灘、矗立的礁石如同小說的結構和語言。天才的小說家一定是結構和語言藝術的大師。我向往他們的表達,我著迷于他們營造迷宮一樣的敘事表達——出口明明擺在那里,但他們卻不愿抵達——路徑幽深,唯有光斑像禿頭一樣幽暗地照亮斑斕的生活。我深愛這般小聲于外、大驚于內的小說藝術。
具體到《無碑》來說,因為黃村拆遷而帶來了人性的種種經歷和變化。他們活著時,靈魂同樣需要安妥,那些消失的靜物,同樣也需要安妥,否則,小說人物王猛、曹艾、老黃(黃德滿)、黎先生、毛蓋及毛細他們將成為章鎮(zhèn)的游魂野鬼,我心中的“鄉(xiāng)”可能不復存在。當故鄉(xiāng)消失為異鄉(xiāng),野史、志怪、傳說、演義、記錄甚至小說,此時成為為鄉(xiāng)“立言”“立碑”的一部分,那么,對于我,等來的卻是心中已經無碑。碑,只是一個隱喻,一段荒誕又悲情交加的現實幻象。具體到小說中的每個人,他們都被裹挾進去,無力自拔,直至最后被懲罰或拯救,但其實也已經無法挽回章鎮(zhèn)的人心。所有被小說事件卷入的個體,他們都被模糊了具象,成了“我”的一部分。是,或者不是,“我”(毛細)和老黃(黃德滿)們又被重新演繹、虛構,像塵埃一樣落入民間,然后,“鄉(xiāng)”——等待復活。
責任編輯林東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