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倩怡
摘 要:明朝的王陽明與古羅馬的普羅提諾是不同世紀不同地域的哲學家,他們的學說不謀而合都包含著“心”與“靈魂”的研究,都有一種神秘主義的色彩。陽明心學與西方宗教思想也有接近之處,而普羅提諾作為西方天主教哲學的起源,他們的學說有相似之處,他們學說的對比與研究有其價值與意義,尤其是他們的學說在今天依然能夠指導人們重視內心的力量,不忘初心,戒驕戒躁,給當前充斥著物質與利益的社會帶來一泓清流。
關鍵詞:王陽明;心學;普羅提諾;靈魂學說
中圖分類號:G0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02-0150-04
從古至今,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科學家,都對人類的心理及心靈有著莫大的興趣和研究,現代腦科學更是致力于研究人腦的認知活動,從而進一步了解人類的意識與情感。心理活動與靈魂無外乎都是人腦活動產生的結果。很多人認為,談論心,談論靈魂就是形而上學,就是唯心主義。然而,雖然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人腦消亡后存在意識,但是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人腦在消亡后不存在意識。人的靈魂一說,對現代人類來說是既神秘又好奇。隨著科學與經濟的高度發展,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們正在失掉自己的本心,更多地是追求外在的物質與享樂,信仰物質至上,毫無道德可言。在當今這個浮躁而又物欲橫流的社會,回歸寧靜、回歸本心是難能可貴的,研究心學與靈魂學能幫助我們找回本心,時刻保持心靈的寧靜與和諧,并指引自己的心靈找尋人生正確的方向,喚醒心靈中的善與良知,為我們找到生活真諦,回歸寧靜生活。
一、陽明心學
王陽明是中國儒家心學的集大成者,其對心的推崇和闡釋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王陽明的心學是在對程顥、程頤與朱熹理學批判、繼承、發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最終形成自己的一套學說,即心學。王陽明的心學是一套內容復雜且龐大的學說,不明其理的人認為它只是簡單地教人做人的道理,而透過王陽明精煉的闡述,反映的是其整個世界觀,必須與他的個人經歷結合才能明白其真正含義。王陽明的心學反映了其世界觀、道德哲學、辯證哲學等等思想,不同的人能看到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解釋。鑒于本篇研究的是王陽明心學與普羅提諾靈魂學說的對比研究,因而筆者將選擇二者有契合點的學說進行研究。
(一)心即理
“心即理”命題是陽明心學的誕生與核心內涵,只有闡明了“心即理”,才能明白陽明心學的要旨所在。“心即理”學說首先是由宋代哲學家陸九淵提出的,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這里的“心”,是被歸為超驗的、作為價值根源的本心。王陽明在陸九淵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等理念。那么“心”到底是什么?“所謂汝心,亦不專是那一團血肉”,“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這個便是性,便是天理。有這個性,才能生這性之生理,便謂之仁。”在王陽明看來,這個“心”,不是純粹的血肉之心,是人身上的各種知覺的統一,是身之主宰,是每個人原始的、純潔的本心。而“理”是天理,卻也不單單是天理,是宇宙,是自然規律,是道德之“倫理”。心即是理,指明人的“心”就是天理,是道德主體和道德準則,心中有整個世界,心就是世界,強調人心的重要性與主觀能動性。
(二)心物一體,萬物一體
王陽明認為,天地萬物氣化而生,化生萬物,其精華化育人類,化育至靈至明的心,而天地萬物與人心之間的關系,則“萬象者,吾心之所為也;天地者,萬象者之所為也。天地萬象,吾心之糟粕也。要其極致,乃見天地無心,而人謂之心。心失其正,則吾亦萬象而已;心得其正,乃謂之人。此所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惟在於吾心。此可見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所謂心者,非今一團血肉之具也,乃指其至靈至明能作能知,此所謂良知也。”①天地萬象都是吾心所成就,天地萬象都是心的糟粕,天地萬象雜亂一堆,要靠人心來“正”,可見天地無心,而人有心。人心失掉“正”,不過也是萬象而已,得其“正”,才能謂之人,人心為正可以成己,還能成物。所以為天地立心,為民生立命,全在于我內心,可見心物是一體的。而真正的心,并非一團血肉,是至靈至明,有作為能感知的,正是人的良知。
正因為心物一體,心即是物,因而心與萬物一體,心是至靈至明之物,遂能通感天下,人心就是整個宇宙之心。王陽明在《大學問》中以萬物一體定義“大人”,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大人”是懷有仁者之心的大人,如若有形骸你我之分則是小人,人不應分形骸、有內外。仁心本是通感無隔,不應以軀殼而起之私欲,而應以天地萬物為內容。王陽明認為,人的一切罪惡都源于人不能萬物一體,由于人的功利霸術和記誦訓詁之學阻礙人恢復本心,就心的本來面目來說,每個人都與圣人一樣,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主要表現為“視天人猶一家,視人猶己”,人人之間誠愛無私。
既然心物為一體,萬物為一體,心是相通的,仁心是相通的,那么百姓遭受的困苦與我也是相通的,為何會有這樣的疾痛,乃是由于人心本來就具有的良知。至此,心學的境界登上了新的臺階,指向了社會責任和現實憂患,實現了天地境界和道德境界統一,充分體現了王陽明既重視個體精神自由、人的主觀能動性,又關心經世濟民的社會問題。
(三)人人皆能成圣
在得出心的具體內容為“良知”后,王陽明進一步闡述良知與是非之心一樣,人皆有之,不用考慮,不用學習,天生就會,而且不僅圣賢有良知之心,常人亦具有。看來王陽明是人性本善論者,并且認為人的良知是一種天賦,人人都有,不分圣賢。
“圣人之所以為圣,只是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雜……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圣人……故曰‘人皆可以為堯、舜者以此。學者學圣人,不過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王陽明認為,只要人肯學習,使心純乎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可以成圣,因而人人都能成圣。良知說體現了一種人人平等觀,認為圣賢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存在,普通人只要通過個人的努力都可以達到圣賢的境界。這可以說是明朝時期朦朧的自由民主思潮,它的出現激勵了人的自尊心、自信心,是對人的價值的充分肯定。
王陽明心學無疑是開辟了新的思潮,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在王陽明創造心學的同一時期,歐洲爆發了文藝復興運動。無獨有偶,歐洲文藝復興前的最后一個偉大的哲學家就是普羅提諾。普羅提諾繼承了柏拉圖的學說,創建了新柏拉圖主義,是中世紀宗教神秘主義的開創者,其思想前承柏拉圖,后啟奧古斯丁等基督教神學哲學家,為古希臘哲學與歐洲文藝復興架起了溝通的橋梁。
二、普羅提諾靈魂學說
(一)靈魂的產生
在普羅提諾的學說里,世界的本源是太一,太一是一切的開端,是鴻蒙之初。普羅提諾認為,太一有時被稱之為“神”,有時被稱之為“善”。“太一”超越于“有”,“有”是繼“太一”之后而產生的。“太一是一切事物,而不是萬物中的一物。”然而“神”又不是“太一”,因為神是通過萬物出現的,而太一可以不假事物而出現,太一是永恒不變的,超越一切又無所不在的,是萬物之源。
普羅提諾認為,太一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是人類的認知達不到的程度,因而沒有語言可以描述,它沒有理智的性質,也沒有抽象思想的性質,而是高于理智的性質。太一自身是完滿充溢的,它通過流溢創造萬物。太一首先流溢出第二層本體即心智,然后從心智流溢出第三層本體即靈魂。靈魂作為心智的溢出者,是心智與物質世界的媒介。世間萬事萬物都有靈魂,每個靈魂都會通過特定的時機下降到世界的深處,下降到它所命中注定的軀體中去。
(二)天人感通
太一流溢而出的第一個產物是心智,又稱理智、心靈。心智是高于世界上其他萬物的,是太一的影子。如同陽光來源于太陽,它之所以產生,卻是因為太一在自我追求中必須有所見,心智就有可能是太一看見其自身時所依持的光明。太一流溢出心智,而心智則流溢出靈魂。
普羅提諾認為,人不能忘記自己“神圣的心靈”,要想達到神圣的心靈,就要趁著自己的靈魂與神最相似的時候,撇開軀體來研究自己的靈魂,和塑造軀體的那部分靈魂。當人們的靈魂被照亮時,就是人們的靈魂與神明接觸的時候;當人們的靈魂被神明所充滿的時候,人們也就見到了心智和太一。根據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所描述,普羅提諾曾屢次有過“天人感通”的經驗,說普羅提諾擺脫了自己的身體,升入自我之中,于是他便窺見了神奇之美,感覺與神明合而為一,達到了崇高的境界,凌越于萬物之上,遨游于神明之中,隨后靈魂下降,重新回到軀體之中,從而體會到了靈魂的高尚。
(三)靈魂回歸
每個人的靈魂本身都是神圣的、高尚的、處于神圣上界的。靈魂下降到物質世界中,并不是靈魂的最終結局,因為靈魂不能毀滅的神圣性,而注定了靈魂最終會從物質世界中逃離,沿著下降之路重新回歸太一之中。正如普羅提諾所認為的,回歸太一才是我們每個人真正的幸福。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回歸太一,一些誤入歧途的人,他們的靈魂便由此墮落了。然而靈魂墮落的人仍然有機會獲得幸福。
靈魂如何才能回歸太一,普羅提諾指出,要像神一樣逃離形體世界。這里的逃離不是指逃離軀體,而是指靈魂擺脫對欲望的渴求,不受物欲的影響而活著。人并不能依靠任何一種激烈的方式逃離形體世界,如自殺一類,只能等待自然死亡使靈魂與軀體分離。而德性則是最好的辦法,正義而圣潔地活著能幫助人逃離惡,逃離形體,回歸太一,得到幸福。
普羅提諾定義德性是一個靈魂通過凈化最終回歸至善的過程。所謂凈化,就是清除一切惡的東西,禁絕一切物質欲望,讓靈魂不受外界干擾,使靈魂擺脫低級本性,對上界進行凝思,苦思冥想,忘形出神,進而回到心智中,與太一融合為一。
在普羅提諾看來,靈魂還有一種創造愿望和沖動,但是只要靈魂還生活在純粹的本質世界中,它就不曾與世界中的其他靈魂分離開來,一旦它與一個身體結合在一起,它就有了管理自己身體事務的任務,它便與其他靈魂分離開來,它便失去了通靈,一個人的靈魂總是束縛于身體中的。看來靈魂上升還有助于藝術創作,有時靈感的迸發確實需要靈魂的凈化與通靈,達到天人合一,感受萬物的瞬息,才能發現美的真諦。
三、對比分析
通過對王陽明的心學與普羅提諾靈魂學說的梳理,不難看出,他們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雖然時間相隔一千多年,一個在東方,一個在西方,他們的邏輯與思維方式不同、語言不同,但是他們想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這種相似性的出現絕非偶然,它正反映了人類思維的一致性,這種一致反映了他們思想的真理性也未可知。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其有思考的能力和其共同之處,他們都試圖以一己之力去解讀世界,去探索宇宙的無限性,為人類的生存構建意義體系與終極依托。
(一)重視人的主體作用
在古代社會,人們依賴自然而生活,人們崇拜比自己的體力強大的自然力量,又崇拜比自己的精神力量神奇的神靈力量。因而,自然與神靈是無比神圣而不能褻瀆的,是不可超越的,在古人的觀念里人是無比渺小而沒有自主性的。
而不管是王陽明的心學,還是普羅提諾的靈魂學說,其出發點都是肯定人心的主導作用,重視人的主體作用,是一種人的主體地位的覺醒。無論是普羅提諾生活的奴隸社會,還是王陽明所生活的封建社會,他們都不約而同經歷著社會的變遷、外部環境的動蕩不安,與個人的苦難。但他們沒有尋求宗教的庇護,逃避現實,而是超越了個人,超越了小我,完成蛻變,追求更高的境界與精神的高度融合。人一旦有了更加廣闊的格局,那么當前面對的困境就顯得那么微不足道,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當代經濟發展迅速,物質極大充盈,但是自殺率卻不斷攀升,更有甚者只因父母批評教育就不堪忍受而自殺。由此可見,隨著物質的增長而人的心變弱了,變得脆弱無比、不堪一擊。而這些優秀的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身體力行地告訴現代人,拓展心靈的韌度與高度便能拉長自身生命的長度,因而他們的生命在今天還依然鮮活有價值。
(二)用道德凈化內心
王陽明認為,心即理,心即是良知,認為“心之本體”即“良知本體”,良知是人人都有的東西,而“致良知”就是用格物致知的手段達到誠意正心的目的,進而成圣成賢。普羅提諾也認為,只有用道德凈化心靈,人才能達到至善,得到幸福。他們無疑都重視道德的力量,相信人性本善,認為道德是至高的品德,一個有道德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這是古人最原始單純的追求。
反觀現代社會的一些人,內心毫無敬畏,毫無道德之心,失“心”之人無處不在,極端追求物質與欲望,甚至自甘墮落,人的普遍德育水平與財富占有不成正比。這與我國現階段的教育方式有關,要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學校應開展道德教育相關課程,國家與社會也應大力宣傳優秀傳統文化,使得道德教育滲透入人們的社會生活和血液中,使得德性成為國民的內在性格與品質。
(三)講求人人平等
王陽明與普羅提諾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人的“心靈”是一樣的,不分貴賤。王陽明用良知指代人心,既然良知人皆有之,那么人心人皆有之,人心也人人相同,不分貴賤。王陽明的“心”其實也包含有靈魂的意思,古人以心來代指思維、情感、意識的器官;而普羅提諾的“靈魂”也是用來指代思維、情感、良知,因而“心”在某種程度上等同于“靈魂”。王陽明與普羅提諾都認為,那些王侯將相并非天生貴族,也并非是神明的代言人,而是與普通民眾一樣。圣人之所以為圣人,也只不過是占據了優勢條件,比普通人悟性更高,而普通人只要通過自己的歷練與修心,一樣可以達到圣人的水平,此所謂人人皆能成圣。
王陽明與普羅提諾的平等思想給當時黑暗的社會帶來一束光明,是人的價值、人的地位的新體現,包含著人文主義的精神,激勵著人們沖破傳統思想的束縛,促進了思想的解放,使新思想的出現成為可能,是民主自由思想的覺醒。
(四)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王陽明與普羅提諾都認為,人的心靈是與物一體的、與宇宙一體的,最終都是要回歸宇宙與太一。既然心靈與萬物一體,那么人與代表宇宙、世界的自然也是一體的;人既與自然一體,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們并沒有宣揚心靈大于一切、可以主宰一切,也沒有否認客觀存在與物質,相反,他們相信人是要順應自然與宇宙,或者說太一的,他們只是認為人心中可以有宇宙,可以有世界。
這充分體現了古代哲學家們的宏大世界觀,與他們謙虛治學的態度。而現代社會的一些人卻仍然在竭澤而漁、焚林而獵,現代科學的發展反而加速了環境的破壞,今天生態環境的不斷退化正在告誡人們違反自然規律的后果。正如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提出的“萬物和諧”理念、倡導的“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世界”。“萬物和諧”理念倡導的就是人與自然和諧、人與萬物和諧的思想,講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說明人只有順應自然,和諧共生,才能真正達到“萬物一體”的境界。
(五)否定全盤接收
盡管王陽明與普羅提諾都是優秀的古代哲學家,他們的思想與學說既對當時時代具有思想解放的先進性,又能指導現代人找尋初心、追求幸福,是優秀的古代文化,但是以今天的價值標準來看,他們的學說不僅有優秀的部分,值得人們學習,也有其時代局限性。
例如,王陽明的心學講求“致良知”,用來“正心”,而其良知的核心內容還是封建的“三綱五常”,目的也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而普羅提諾的靈魂學說也充斥著他本人對世事的消極態度。普羅提諾極度厭惡可感世界,厭惡自己的軀體,但他又不主張以激烈方式脫離軀體,表明他對可感世界的極度失望,但是卻沒有完全放棄可感世界。普羅提諾過度重視人的內心世界,卻忽略可感世界。一個獨立自由人格健全的人必然是要擁有一顆強大健全的心靈,并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指導人進行實踐與創造,建設客觀世界,推動社會發展。
誠然,我們不能以現代人的眼光苛求古人思想的不完善,這是他們生活的時代所局限的,他們思想中的光芒足以掩蓋這些缺陷。今天的人們要用懷疑批判的眼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承其優秀思想,用古代優秀思想結合當代優秀思想,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替封建的價值觀,發展當代道德觀,建設當代社會。
參考文獻:
[1]? 秦家懿.王陽明[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
[2]? 羅素.西方哲學史[M].何兆武,李約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3]? 姜琳琳.普羅提諾的靈魂觀探析[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4.
[4]? 歐陽輝純.論王陽明心學之“心”的倫理內蘊及其現代價值[J].寧夏社會科學,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