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嫦
【摘要】民間童謠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憑借篇幅短小、充滿童趣、極富音律美等特點,能較好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不僅有利于拓展幼兒的視野,增長幼兒的生活體驗,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利于傳承優秀的民間文化藝術。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民間童謠逐漸被邊緣化,很多幼兒園并沒有真正重視民間童謠的開發,導致很多幼兒不會唱民間童謠,民間童謠面臨失傳的可能。幼兒階段作為幼兒吟唱童謠的最佳年齡階段,應該如何開發好民間童謠,傳承好民間童謠呢?本文結合相關研究,就這一議題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民間童謠;幼兒園;開發與應用
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已成為當前幼兒教育的一大趨勢。當前我國已經有不少的地區把民間童謠作為幼兒園的語言教育課程,有些地區甚至還編纂有關童謠的地方課程,但從整體來看,民間童謠的開發與應用還沒有被完全重視,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民間童謠題材廣泛,講究音律美,有地方韻味,曾在民間廣為流傳,是優秀民間文化的沉淀,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因此,在幼兒園進行民間童謠的開發與應用可以有效地引領幼兒從小就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洗禮,在幼兒吟唱童謠的過程中充分感悟我國民間文化的魅力,為進一步繼承和發展我國優秀的民間文化奠定基礎。
一、巧用民間童謠培養幼兒的美好品德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教育的內容是全面的、是啟蒙性的,要特別注重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培養幼兒的良好品德。”這就非常明確地指出了在幼兒教育教學過程中,幼兒教師可以利用一切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資源來培養幼兒的良好品德。培養幼兒美好的品德是幼兒教育的第一要務,但幼兒由于還沒有什么生活閱歷,對于比較抽象的說理和空洞的教育他們都不容易接受,民間童謠生動有趣且很多具有育人功能,因此結合教學實際采取童謠吟唱的方式來培養幼兒的良好品德,往往比教師單純的說教更有效果。
例如,小班幼兒剛入園的時候,第一次過集體生活。在家里,他們可能都是過著“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他們潛意識里還沒有分享的概念,因此入園第一課首先要培養他們學會分享的良好品德,這個時候可以教他們吟唱童謠《戒好吃》“三六九,趕場走,打平秋(AA制),食燒酒。你敬我,我敬你,錢多錢少不稀奇。食一臺,又一臺,今場食了二場來。大食當小賭,屋頭沒米煮”,這首民間童謠語言通俗易懂,把客家元素融合其中,幼兒唱起來饒有趣味,不僅可以引導幼兒在平時的學習生活過程懂得把好的東西分享,同時也進一步引導幼兒要明白在分享好的東西的同時還要懂得勤儉節約。雖然只是簡單的一首童謠,但是卻把幼兒帶進一個新的境界,不僅有效地調動幼兒的參與興趣,更重要的是在吟唱的過程中給幼兒滲透了要學會分享和勤儉節約的美好品德。
二、通過民間童謠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有關語言培養方面明確指出:“要特別注重培養幼兒善于傾聽的習慣來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边@明確地指出“聽”在幼兒語言表達能力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幼兒階段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在這關鍵時期通過有效的手段來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童謠最大的特點是其語言很多是以本地方言為基礎,具有濃濃的地方特色,對于生活閱歷還比較淺的幼兒來說,能夠為幼兒提供更為親切的語言環境,讓幼兒樂于傾聽,善于理解,樂于表達,從而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實踐證明,很多民間童謠本身就是一種非常不錯的語言教育素材。首先,教師可以借助民間童謠音律美的特點引導幼兒進行發音練習。例如,通過“繞口令”民間童謠來進行語言的發音練習,幼兒在反復的練習中,有助于矯正發音,區分諧音字詞。在幼兒園階段,幼兒的語言表達還不夠清晰明了,很多民間童謠將以名詞或形容詞疊呼的形式出現,這種形式的民間童謠童趣十足,能夠較好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加深幼兒的對語言的印象。例如,客家童謠中的“洗白白”“食飯飯”“月光光”“阿公公”等這些疊音詞,不僅朗朗上口便于幼兒記憶,而且能夠借助這些疊音詞慢慢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其次,民間童謠中的方言特色和獨特的詞匯表達,不僅可以幫助幼兒積累更多的詞匯,而且可以幫助幼兒感悟民間童謠的音律美和意蘊美。
三、通過開發民間童謠豐富教學內容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在幼兒園的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各方資源,做到相互滲透,注重趣味性、活動性,要寓教于學。”這里就非常明確地指出幼兒園的教學不能局限在固定的教材和上課模式,而應該結合本區域的實際和本班幼兒的實際,合理利用教學資源,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民間童謠具有非常濃厚的鄉土氣息,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融合了許多民間優秀的元素。因此,可以通過開發民間童謠來豐富幼兒園教學的內容,增強幼兒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
例如,剛上幼兒園的幼兒對數字的認識是比較朦朧的,從認識數字到形成一個概念需要經過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而有不少民間童謠都是與數字相關的。因此,教師可以把民間童謠融入到日常教學中去,從而達到幫助幼兒加深對數字概念認識的目的。比如,客家童謠中的《打十歌》:“一打一,羊毛拿來好做筆,兩打兩,兩個妹子賽巴掌,三打三,你著羅裙厓著衫……”這里把一至十的數字都涵蓋起來,而且寓意豐富,通過教幼兒吟唱這首童謠,可以給幼兒構建一個清晰的數字場景,促使幼兒對數字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加深對數字的理解。
再如,童謠《大蕃薯》“大蕃薯,真胡涂,好食懶做唔讀書,唔會算,唔會除,冇頭冇腦冇目珠,搗(找)米搞(交)蕃薯。”通過吟唱可以讓幼兒明白讀書的重要性。總之,民間童謠取材廣泛,涉及到民間的民俗、節氣、生活等,通過把民間童謠與幼兒教學相結合的形式,可以讓幼兒獲得許多自然知識和生活知識。
綜上所述,民間童謠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與應用民間童謠有助于培養幼兒的良好品德,有助于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助于豐富幼兒教學的內容。當然,民間童謠在幼兒園的開發與應用,其價值遠不止這些,因此,幼兒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民間童謠在幼兒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借助幼兒園作為童謠吟唱的最重要場所,把開發與應用民間童謠當作一項重要課題來抓,切實提升民間童謠在幼兒園教學中的地位。
參考文獻:
[1]劉迎杰,張小將.兒童藝術活動中的生成性資源價值探析[J].學前教育研究,2006(4).
[2]嚴奇巖.論鄉土童謠在啟蒙教育中的作用——讀四川客家《廣東小兒歌》有感[J].教育史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