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宇


2020年,對于中國民航運輸業來說是一個極不平凡的年份。這一年,由于疫情的沖擊,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一年,民航業頂住壓力,再次刷新航空安全紀錄;這一年,民航業積極服務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建設全面展開。
2021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對于中國民航運輸業來說,未來5年,行業將進入發展階段轉換期。如何從單一的航空運輸強國跨入多領域民航強國建設新階段,對于全行業來說都是一道歷史性考題。面對這一考題,2021年1月12~13日召開的2021年全國民航工作會上,中國民航局給出了實現這一目標的發展路徑。
安全是基礎、保障和底氣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因此,總結回顧民航業“十三五”的發展成績是本次民航工作會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談及行業“十三五”期間取得的成績時,中國民航局局長馮正霖首先談到的是民航運輸安全。他指出,中國民航高度重視安全工作,將民航安全作為頭等大事來抓、作為生命線來守護。“十三五”時期,中國民航不斷深化對航空安全規律的認識,不斷改進安全管理方式方法,民航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斷向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方向邁進。在行業資源保障能力沒有根本改變、運行環境日趨復雜、運行壓力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全行業一個航班一個航班地盯,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抓,保持了民航安全態勢總體穩定、安全紀錄不斷刷新,這是中國民航“十三五”時期所有成績的基礎,所有成績的保障、也是所有成績的底氣。
“十三五”期間,我國民航運輸航空百萬小時重大事故率和億客公里死亡人數均為0,并連續18年確保了空防安全。截至2020年8月25日,全行業實現運輸航空安全飛行10周年,在此基礎上開始創造新的安全紀錄。截至2020年12月,我國民航持續安全飛行“120+4”個月、8943萬小時,行業安全運營水平穩居世界前列。
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績。這份成績的取得,與中國民航局多年來堅持“科技支撐民航安全”的發展理念是分不開的。“十三五”期間,中國民航先后召開全國民航科教創新大會、民航科教創新成果展暨高端對話會,組建民航科教創新攻關聯盟,形成了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多領域開放發展的民航科教創新工作格局。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如今ADS-B空管運行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民航客機全球追蹤監控系統已全面覆蓋國際和地區航班。
“十三五”期間,在空域資源緊張、運行環境復雜、極端天氣頻發的情況下,中國民航系統采取嚴格把控運行總量、科學把握運行標準、持續改進保障能力、強化技術手段支撐等措施,科學編制航季航班計劃,規范空中流量管理,縮小管制間隔,在千萬級以上機場普及運管委機制,完成機坪管制移交,推進“四強”空管建設,激發空管系統改革活力,航班正常率連續三年超過80%,2020年達到88.52%,比“十二五”末提升20個百分點。
“十三五”成績多、亮點多
2020年初,一場突發的疫情讓中國民航運輸業不得不面對“開門黑”,但由于我國疫情防控措施得力有效,中國民航在全球率先觸底反彈,成為全球恢復最快、運行最好的航空市場。
2020年第四季度,我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旅客運輸量、貨郵運輸量分別恢復至上年同期的76.3%、84.2%、95.8%。其中,國內航線運輸恢復至94.5%。2020年,全行業完成運輸總周轉量、旅客運輸量、貨郵運輸量798.5億噸公里、4.2億人次、676.6萬噸,相當于2019年的61.7%、63.3%、89.8%。2020年,民航旅客運輸量達4.2億人次,連續15年居世界第二。
回顧“十三五”,中國民航的發展可謂成績多、亮點多。
從運輸總量來看,2019年,中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旅客運輸量、貨郵運輸量分別比“十二五”末增加441.6億噸公里、2.2億人次、123.8萬噸,年均增速分別達11.0%、10.7%和4.6%,2019年運輸總周轉量一年的增量相當于2009年全年的運量。民航旅客周轉量在國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占比達33.1%,提高8.9個百分點。
從機隊規模來看,過去5年,全民航新增運輸飛機1253架、通用航空器940架,民航機隊規模達6747架。
在航線開拓方面,“十三五”期間,我國新增航路航線263條,全國航路航線總里程達到23.7萬公里,比“十二五”增加3.8萬公里。截至2020年末,全行業注冊無人機52.36萬架,2020年無人機經營性飛行活動159.4萬飛行小時,同比增長36.4%。
從機場建設來看,過去五年,新建、遷建運輸機場43個,全國頒證運輸機場數量增加到241個,新增跑道41條、航站樓588萬平方米、機位2300個,新增航油儲備能力5.3萬立方米,機場新增設計容量約4億人次,總容量達14億人次。
其中,區域樞紐機場發展更為迅猛,全國千萬級機場達到39個。值得一提的是,“十三五”期間民航業積極服務國家戰略實施,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深入推進與世界級城市群發展相適應的世界級機場群協同發展。北京首都、上海浦東、廣州白云等國際機場樞紐功能不斷增強。2019年年末,這三個機場國際航線旅客量比“十二五”末分別增長28.5%、37.6%和69.7%。
同時,由于民航局加強了對中西部地區機場建設的支持力度,“十三五”期間,我國中西部機場旅客吞吐量增長55.7%,快于全國增速7.9個百分點,支線機場旅客吞吐量增長123.7%,快于全國增速76.9個百分點。
在提高旅客出行滿意度方面,“十三五”期間,中國民航局硬件、軟件“兩手抓”,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目前,我國233個機場實現了國內航班無紙化便捷出行,千萬級機場國內旅客自助值機占比超過7成,旅客排隊時間大大減少。行李運輸質量明顯改善,RFID行李跟蹤系統建設進入“串線成網”階段。
此外,民航購票環境持續優化,41家國內航空公司實施客票退改簽“階梯費率”。機上WIFI建設加快推進,19家航空公司的653架飛機為近1000萬人次旅客提供客艙無線網絡服務。開通12326民航服務質量監督電話,國內航空公司投訴響應率達到100%。
面對綠色、環保的要求,“十三五”期間,中國民航大力實施“藍天保衛戰”,全行業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強度穩步下降。
2019年,我國機場平均每客能耗0.898千克標煤,每客二氧化碳排放0.553千克,分別較基線下降15.8%和28.81%。運輸航空每噸公里油耗和碳排放分別為0.285千克和0.898千克,較基線下降16.2%,在全球主要航空大國中處于領先位置。
2021年,開啟發展新篇章
2021年,對于中國民航來說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份。這一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將是一個全新的歷史坐標,關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亦關乎民航強國建設戰略全局。
在此次民航工作會上,馮正霖表示,盡管2021年對于行業來說依然是充滿挑戰的一年,但努力實現航空企業減虧增盈是行業力爭實現的目標。
從數量上來看,2021年民航業的目標是,運輸總周轉量1062億噸公里,恢復至疫情前80%以上;旅客運輸量5.9億人次,恢復至疫情前90%左右水平;貨郵運輸量753萬噸,與疫情前基本持平。在國際航線方面,由于情況復雜多變,民航局將動態調整國際客運航班政策,促進國際客運航班有序恢復。在航班正常率方面,2021年國內客運航空公司航班正常率將穩定在80%以上,全國千萬級以上機場平均放行正常率和始發航班正常率力爭達到85%。
馮正霖表示,為了實現目標,2021年中國民航局將從不斷完善政策、提升基礎能力和不斷深化改革三方面著手,進一步夯實中國民航健康發展的基礎。
在政策層面上,2021年中國民航局將靈活把握貨運航權開放政策,促進國際航空貨運能力有效提升;推動海南開放第七航權試點落地;完善中外航空公司航班時刻分配體系和制度;推動中美、中歐民航合作平臺轉型升級;逐步放開港澳地區航線航班政策。
在基礎能力提升方面,2021年中國民航將繼續加大基礎設施補短板力度,深入推進北京“雙樞紐”建設,著力打造大興國際機場“新國門”,推動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再造國門”。大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力爭2021年末頒證運輸機場達到247個。
進一步加快推進“10+3”空中大通道建設,推動京廣大通道全線貫通,進一步優化華北地區臨時航線。加快新技術的應用,深入開展點融合系統(PMS)、RNPAR獨立平行進近等新技術應用,組織開展四維航跡(TBO)雙機飛行驗證,推廣航空器尾流重新分類試驗運行;積極推廣低空協同管理“四川模式”、全域低空開放“湖南模式”,推進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三級聯網運行。
在困擾行業多年的信息數據共享方面,民航局將積極推進時刻、航權和預先飛行計劃數據“三網融合”建設,實現融合平臺與有關單位業務系統直接進行數據交互,具備“一網通辦”保障能力。加快推進全民航行李RFID全流程跟蹤系統建設,進一步拓展全流程跟蹤覆蓋范圍。
在數字技術應用方面,2021年民航局將在運輸機隊中加大北斗追蹤定位系統的應用,完善北斗通用航空飛行動態信息服務平臺;探索遠程維修等數字化維修管理,深化智慧空管關鍵技術研究。
支線航空助推構建新格局
在2021年民航工作會上,支線航空被多次提及。尤其在談到“十四五”發展規劃時,支線航空的發展被視為中國民航進入發展格局拓展期的關鍵因素。
為了助推支線航空的發展,民航局的規劃越來越細致。從政策層面來看,2021年民航局將繼續加大力度構建與通程航班、短途運輸相適應的支持性配套政策,支持拓展航空運輸差異化服務。推進中轉便利化,提升行李直掛、通程航班業務普及率,而這些恰恰都是目前困擾通程航班發展的關鍵因素。這些政策的落地無疑將有力推動我國支線航空的發展。
“十四五”期間,民航局還將圍繞“雙循環”發展戰略,進一步立足國內市場這一戰略基點,著力發展支線航空,激活二三線城市航空出行潛在需求,擴大國內循環規模。隨著我國人均GDP的增長,國內二三線城市具有巨大的潛力,支線航空作為民航運輸的“毛細血管”,不僅在推動地方空中交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打造“干支通”三網結合的全國性航空網絡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綜觀全球,飛機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民航的支持,無論是A300還是707,如果沒有國內運輸企業的支持,也不會成就今天的空客和波音。如今,我國自主研制的ARJ21新支線飛機已投入市場運營近5年,飛機的安全性已經得到了市場的驗證。
2020年,ARJ21飛機正式加入三大航,國內最大的支線飛機運營商華夏航空也引入了該機型。未來,隨著E190和CRJ系列飛機逐步退役,ARJ21或將成為我國支線機隊中的主流機型。這不僅對于我國航空制造業具有里程碑意義,同時也有望撬開中國支線航空市場新的增長點。也正因為如此,民航局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將加大民航運輸與航空制造的融合,在制造、維修等領域發力,打造我國完整的航空產業鏈。在適航審定方面,民航局將不斷完善ARJ21運行支持政策。從長遠來說,這不僅有利于我國支線航空的發展,也為未來C919飛機加入中國民航機隊打下了基礎,更為我國民航運輸業實現質的飛越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