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區域認知、人地協調、地理實踐和綜合思維是高中地理課程的核心素養。地理微課題教學模式,通過學生自主探究與科學實踐,突出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作用,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意見,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地理問題,生成有用的地理知識,實現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思維,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地理微課題;高中;地理教學
部編版高中地理教材在教材內容設置時,安排了思考探究、活動探究、自學窗、案例研究、問題研究等欄目,這就為教師在課程備寫時,挖掘教材內容,整合地理知識,創設學生感興趣、利于自主探究完成的、師生互動的地理情景和微課題創造了前提。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實踐,在激發學生學習地理興趣的同時,原本生硬的知識,經過學生的合作探究加工歸納,變得水到渠成。
文章主要圍繞部編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四章《交通運輸布局與區域發展》,第二節《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發展的影響》設置地理探究微課題,談教學過程及教學感受。
一、 微課題在高中地理課程中的意義
微課題教學模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教材思考探究、活動探究、自學窗、案例研究、問題研究等欄目,自主選題,通過查閱互聯網、地理書籍、地圖、地理微信公眾號平臺等資料,開展社會實踐調查、野外考察、實驗模擬等多種途徑,主動獲取地理知識,探究解決地理問題,尋找問題的答案。
地理微課題教學模式,以微課題研究為切入點,創設小組合作探究情境,采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收集資料,分析資料,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知識、提升技能,滿足學生終身學習的需求,學習有用的地理知識。
二、 微課題教學模式的應用實踐
微課題地理教學主要包括研究微課題的選取、設置微課題研究的目標、分組協作探究、課題的質疑和解惑、研究成果展評、課題評價總結六個環節。
(一)研究課題的選取
研究課題的選取是微課題學習模式的切入點。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教材思考探究、活動探究、自學窗、案例研究、問題研究等欄目,提出問題,形成課題。選題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地理教材中規定的探究課題,如《京杭運河與揚州》《邊境貿易口岸憑祥》《陜西省武功縣發展交通脫貧致富》《“一帶一路”建設對于加強區域間聯系的作用》;第二類是自主選題,如《揚州興衰變遷原因探究》《敦煌國際航空崗建設對敦煌經濟發展意義研究》《敦格鐵路建設對敦煌發展的現實意義研究》《敦格鐵路建設對西北地區發展的實踐研究》等,但大多教學實踐都選擇第一類。
《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一節,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由于教材結構設置分明、圖文并茂、內容淺顯易懂,往往使得學生喜歡讀教材,不注重課堂知識的生成過程,或對課堂呈現的內容缺乏深入體驗,無法在此基礎上積極歸納并思考“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等問題。
因此筆者挖掘身邊地理資源,整合教材,通過創設情境——敦煌機場更名為敦煌莫高國際機場視頻新聞、敦格鐵路建設及開通試運行視頻新聞,把學生的視線轉移到自己熟悉的地理事物,使學生能身臨其境、主動參與,使學生在知識生成的過程中有話說,激發探究學習的興趣。
課堂上,同學們暢所欲言,談敦煌機場建設的區位、機場航站樓建筑的宏偉,敦煌莫高國際機場在促進敦煌旅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敦煌莫高國際機場為縣域時鮮水果發展的積極影響;談敦格鐵路建設、選址區位條件,甚至有些民族縣學生談到敦格鐵路在自己家鄉設置站點對家鄉發展的影響等。通過老師的引導,學生質疑、爭論、展示、評價;在相對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中基本上能夠完成《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教學,同時還促進了學生德育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
從身邊的地理出發,創設教學和探究情境,發揮鄉土資源優勢,把課本知識與鄉土地理情境有機結合是選題的前提條件。教師在學生選題時的科學指導、建設性意見等,可有效避免超越學生能力范圍的課題、假大空課題出現,使學生課題具有創新性、可研性、科學性,是選題的保障條件。
(二)設置課題研究的目標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以及區域認知、人地協調、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四大核心素養是設置課題研究的目標的根本遵循。筆者在進行第二節《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教學時,選擇微課題《敦煌國際航空港建設對敦煌經濟發展意義研究》,以期達到以下探究目標:(1)搜集、整理敦煌國際航空港建設的相關資料,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和地理實踐能力,鍛煉了學生有效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2)通過社會調查研究,撰寫調查報告,培養學生地理實踐能力和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3)分析敦煌國際航空港建設的區位條件,敦煌國際航空港建設對敦煌經濟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鍛煉了學生的綜合思維;(4)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小組合作精神,滲透學科德育目標。
(三)分組協作探究
微課題學習模式主要采用分組協作探究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分組類型:
小組合作探究型、個人獨立探究型、個人探究與集體討論相結合型。筆者認為小組合作式探究是三種類型中效果最好的。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借助質疑、爭論、展示、評價等方式把思維方法教給學生,把課堂時間留給學生,用來進行質疑和爭論,把展示點評的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中提高自學能力,增強合作意識,培養探究精神,真正將新課程理念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以優質高效統領課堂教學。這也與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自我實現的需要相吻合,也是學習接受效果最好的方式。
在選取研究課題,明確課題研究目標后,就是分組實施探究階段。這時,教師可以根據本班學生的情況進行分組,也可以在均衡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分組,也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小組。筆者還是建議采用教師分組,這樣可以兼顧學生實際,促進相互學習。分好探究小組時,為保證課題研究的有效性,還要進一步明確各小組成員的分工,明確責任,如搜集網絡資料、搜集書籍資料、分析資料、探究第一目標問題、探究第二目標問題、結論展示、點評、后勤保障等。確保人人有事干、人人有義務、人人有責任,這樣才能使學生成為課題研究的主人,成為學習的主體,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
(四)課題的質疑和解惑
課題的質疑和解惑是開展微課題學習模式最重要的階段,直接影響著課題研究的成敗。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本階段尤為重要。讓學生成為獲取資料、查閱資料、社會調查研究、問題分析的主體,真正去實踐、去探索,達到最終解決問題的目的。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如何獲得所需要的資料,要充分調動學生,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敦煌國際航空港建設對敦煌經濟發展意義研究》這個課題組為例,教師可以在如何制定問卷調查表、收集什么樣的資料等方面給予學生指導,如設計合理的提綱,確定好調查對象和考察地點;做好考察記錄,甚至有特長的同學可以繪制地理示意圖、景觀圖等;實地考察結束后要對獲取的資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等。
(五)研究成果展評
研究成果展評是課題研究成果的展示環節,也是學習結論展示過程。筆者在進行成果展示時,主要采用以下方式。一是形成調研報告,如撰寫社會調查報告或撰寫小論文。二是交流展示,采用研討會、展板展評等多種形式。教師可以根據課題的需要,做到能展盡展,為以后課題研究激發興趣。在《敦煌國際航空港建設對敦煌經濟發展意義研究》為課題展示環節,筆者主要要求同學們制作展板、PPT、小論文等形式,把自己的觀點用簡明的話語表達出來,參觀展覽的同學有問題可以及時進行提問,布展的同學進行講解,以達到百家爭鳴的效果。
(六)課題評價總結
課題評價總結貫穿整個微課題學習模式的始終。評價包括學生的自評、小組的互評、教師點評以及過程性評價。學生對自己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優點進行總結,對缺點進行反思;小組經過交流學習后,對學習小組的優點進行借鑒,汲取他人之長;教師對整個課題研究階段學生的跟蹤評價、點評。
評價總結重在過程性評價,這就要求老師參與學生課題的全過程,用心去觀察、去總結,結合學生實踐,評價課題本身、獲取資料過程、解決問題過程、結論展示過程、甚至后勤保障工作等都可以成為教師評價的主體。
三、 結語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將地理課程內容與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成為廣大地理教師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通過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從身邊的地理資源出發,創設教學和探究情境,發揮鄉土資源優勢,把課本知識與鄉土地理情境有機結合是微課題教學的前提條件。
通過地理微課題探究,有利于區域認知、人地協調、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等地理核心素養的實現。
小組合作式探究是分組協作探究的最有效方式。小組合作式探究把思維方法教給學生,把課堂時間留給學生,把展示點評的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中提高自學能力,增強合作意識,培養探究精神,真正將新課程理念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以優質高效統領課堂教學。
地理教材與鄉土地理資源相結合,用微課題學習模式,能促進師生對話,共同體驗社會發展、生命成長,共同進步。地理教學需要改革,更需要創新,老師邁出的一小步,也許是高中地理教學前進的一大步。
參考文獻:
[1]韋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
馬中華,甘肅省敦煌市,甘肅省敦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