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是一門以藝術和設計為主的課程,因此在小學階段開展美術構圖審美教學,能夠培養學生欣賞設計的美感。為有效激發學生在美術課堂中參與和設計創造的積極性,教師應綜合利用多媒體等教學工具,以開放、自由的教學態度,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幾何是繪畫構圖的基礎元素,也是開發學生創造力的良好素材,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圖畫中的幾何圖形排列,引導學生把握簡單幾何圖形中的多彩世界。在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師還可以以作品欣賞、圖像創作等多種方式,滿足學生對美術課程參與互動的興趣,并結合多種互動游戲,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關鍵詞:圖形教學;小學美術;審美教學
小學美術教學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意識。鑒于小學生繪畫技巧和構圖思維發展得不完善,教師需要借助多種教學素材,滿足學生興趣發展,并從簡單的幾何圖形出發,引導學生創造出無限的空間。教師在課程安排上應著重突出對學生個性發展、主動創造和實踐探索能力的深度挖掘。此外,教師應以課本為提綱,借助生活化的元素,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身邊事物,結合對教學案例素材的欣賞,提高學生多角度看待幾何空間構圖的能力,并使學生最終在師生互評中提高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和設計能力。
一、 以幾何為切入點開展審美設計教學的必要性
(一)提高學生空間想象和創新能力
藝術欣賞與創造是小學美術培養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生后續幾何數學效率和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有力途徑。小學生正處于空間想象力開發的黃金時期,現階段他們所擁有的活潑好動和高度好奇心正是發展學生設計思維的關鍵性要素。根據新編人美版小學教材可以得出,圖形設計貫穿教學始終,同時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課程在編排中也凸顯了對學生能力階梯化的要求。運用簡單的幾何圖形,通過移動、拼接、旋轉和對稱等不同的變化方式,能夠實現視覺上對稱或是立體的效果,讓學生仿佛進入藝術的萬花筒一般,更直觀地感受到美術的奇妙。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結合課本中提供的欣賞素材,引領學生感受生活中由簡單幾何圖形構建的宏偉建筑,提高學生對設計的興趣。此外,教師可以以視頻剪輯的方式,帶領學生進行空間穿越,讓學生欣賞不同文化對幾何圖形的創新設計,進一步提高學生由平面幾何圖形延伸到空間立體圖形的空間想象力。
(二)推進由簡入繁的視覺變化教學
針對小學生不成熟的接受能力和動手操作技巧,教師在課程選擇中更需要由簡入繁,逐步引導學生從簡單的圖形中發展組合的魅力。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其發現生活中由幾何圖形形成的圖案,推動學生認識簡單的圖形變換方式,并讓學生在討論中明確美術中的幾何圖形與生活之間的緊密關聯。至于中高年級的學生,由于他們有一定的數學幾何知識基礎,在空間想象能力上有較為扎實的基礎,因而教師可以逐步提高圖形設計的復雜程度,讓學生在欣賞萬花筒的過程中感受到圖形變換引起的視覺體驗差別。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欣賞案例,詳細講解課堂上幾何圖形繪畫大師在圖形設計中的創新性思維,逐步引導學生從隨機作畫的設計風格,轉變為有意識的美感設計。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幾何圖形,設計窗戶貼紙、壁紙等具有審美裝飾的物品,提高課程內容分生活化,讓學生保持對美術的設計興趣。
二、 開發學生幾何構圖審美教學策略
(一)培養動手能力,引領實踐教學新思路
藝術是具有個性化特征的實踐活動,小學美術更主張為小學生成長創造良好動手操作和個性化發展的環境。傳統美術課程主要以教師講解和案例示范為主,學生在參與作圖的過程中,并不能與教師基礎課程充分融合。針對這一情形,教師應該將講授和學生動手操作有機結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為了更好地開展新理念下的個性化教學,教師需要保證學生在創作設計中有足夠開放的空間。比如,教師在開展《我是汽車設計師》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聯想2100年的汽車,開發學生對汽車外形設計的想象,以此調動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此外,教師可以在學生思考琢磨過程中引入幾何構圖,提醒學生關注生活中構成汽車的幾何圖形,使學生可以順利地以幾何圖形為依托,充分開發想象力。有學生表示,圓形的車輪只能適合在陸地上跑,因此可以設計充氣車輪,遇到水后變成充氣墊,遇到沙地時可以變成三角形履帶,成為水陸兩用車。另一名學生表示,可以借助海豚流線型的結構,代替傳統車馬鞍性結構,設計時速更快的汽車。基于這樣的討論,教師可以逐步讓學生發現汽車外形中包括的幾何圖形。之后教師便可以通過簡單的長方形、梯形和圓形,為學生示范汽車圖形的設計,讓學生開發個人想象力,利用圖形的堆疊和拼接。制作成自己心目中的汽車。如此一來,學生在線條勾勒中,便能夠發現不同線段和圖形組合對外形美觀上的影響效果,從而達到引導學生利用簡單的圖形繪制簡筆畫的課程教學目標。
教師在課程設計時,需要減少理論知識講授的所占時長,給學生的學習創造足夠開放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思考設計的參與主動性,為其提供循序漸進的思考與創作空間,讓學生感知基礎幾何圖形構建實物的課程目標。
(二)提高多媒體教學,擴展學生創新設計思維
在多媒體教學成為主要教學手段的今天,如何高效利用多媒體技術,完善小學美術課堂繪聲繪色課程設計成了教師課程設計首要考慮的目標。針對幾何圖形為切入點的美學課程,教師應該利用多媒體動圖,讓學生在動畫中感受到圖形變換的過程,并推動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簡單圖形如何逐步變成復雜且具有美學特點的組合圖。
比如,教師在開展《看誰涂得更好看》這一課的教學過程時,可以利用課前準備好的幾何圖形素材,讓學生選擇不同顏色進行填充。學生在不同顏色的組合和調色過程中發現,基礎的幾何圖形經過隨機的排列和上色后,能為觀賞者提供規整的視覺體驗。之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補充擴展幾何圖形繪畫大師蒙德里安的作品,讓學生在線段割裂的長方形和正方形中欣賞幾何圖形畫家在設計過程中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從而進一步豐富學生開展藝術創作的素材基礎。
教師還可以結合《形的魅力》這一單元課程教學,引導學生利用簡單的線段,組成不同的幾何圖形,模仿蒙德里安的作品風格,設計自己喜歡的圖形,之后再進行配色,并在圖案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的創作靈感以及設計緣由,指出在該圖形中幾何圖形類型和顏色搭配的選擇原因。其中一名學生利用線段,進行了簡單的圖形勾勒,以破碎的窗戶為創作靈感,在空間幾何圖形的透視畫法中呈現出立體效果,同時在配色過程中使用了漸變色,這一方法在視覺傳達上更具有真實效果。另一位學生用簡單的線條,畫出扭曲時空下褶皺的棋盤,線段的扭曲仿佛將二維平面圖形轉換為了三維甚至更高維度的空間,讓欣賞者在虛幻與現實中形成了沉浸式體驗。在學生發表完自己的意見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圖形中所體現出的創新性思維,對學生畫作進行簡短的評價。之后再利用多媒體視頻,為學生擴展延伸一段幾何作圖的動畫演示過程。當學生在經歷基礎知識學習和實踐動手環節之后,教師便可以以視頻的方式總結整個課程,實現知識點的深化與創新。
通過多媒體教學對課堂內容進行延伸,有助于培養學生在繪圖過程中的創新能力,也能改變傳統教學過程中以語言和板書為主體的枯燥教學,讓學生在動畫與視頻觀賞中體驗沉浸式課堂,更好地在新課改下對學生綜合能力和知識廣度進行全面培養。
(三)巧借小組合作,豐富師生互評環節
開展小組合作能提高不同成員之間溝通交流的有效性,同時也可以借助學生的共同思維,通過復雜的變換,將簡單的幾何圖形構建成具有獨特設計理念的物品。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作品特點,增設師生互評環節,以鼓勵為主,提升學生設計的自信心。
比如教師開展《剪剪撕撕畫畫貼貼》的教學時,可以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選擇小組合作模式,首先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預先讓學生用紙裁剪出不同的幾何圖形形狀,并用彩筆繪制不同的顏色,之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如何利用手中的幾何圖片,以排列組合的方式設計出剪切畫。在本課程中教師不能限制學生的設計主題,只需要作為引導者的身份,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提出建設性的建議,比如一小組希望利用線條圓形等基礎元素,設計清晨有裊裊炊煙的農家院子,教師根據學生的設計,指出可以利用波浪紋繪制屋頂的瓦片,還可以利用一些幾何圖形進行旋轉得到窗戶雕花,以此豐富主題圖形的內容,使細節之處的設計更能夠凸顯溫馨的色調,與題目相得益彰。學生接受教師的建議后,又在圖案上增加了田地和幾何動物,體現出師生融洽的交流成果。在課程設計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各小組上臺展示并介紹各自圖案是由哪些基本幾何圖形組建的,著重介紹圖形中的創意設計,比如有些組利用三角形和正方形設計了小路,有的小組設計了幾何小魚。這些具有想象力的構圖創造不僅體現出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用心,也有助于教師判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情況以及對幾何圖形構建掌握能力。
在學生設計結束后,教師可以以激勵為原則,肯定學生每一次的設計,使學生在作品展示中提升鑒賞能力,并讓課堂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師生交流具有平等性,最終實現課程的個性化教學。
三、 結語
利用有限的幾何圖形,通過多樣化的轉變和配色,能夠實現圖形在空間上的無限延伸。而小學美術課程的教學思路與此相似,其是利用有限的繪畫技巧培養學生的審美及創新能力。在以學生綜合素質作為教學成果評判標準的課改潮流下,小學美術教師應該改變傳統教學對學生想象力和創造意識開發不足的弊端,綜合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和豐富的課程環節,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此外,在實際課程中,教師應通過多種教學手段,促進師生有效交流,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興趣,進而實現對學生美學欣賞的正確引導,提高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林莉莉,唐本良.小學美術核心素養研學課程的開發與應用——以校本課程讀城記的實施研究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5):168-169.
[2]朱成吉.創新教法,增添趣味——小學美術網絡教學質量提升策略[J].新課程,2020(35):128-129.
作者簡介:
黃芳蓮,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