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梅
【摘要】美育,即美感教育,在我國各階段教學過程中具有不可撼動的地位。小學生正處在思維和個性的成長時期,更加需要通過美育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美的情操和品格。所以本文中我將主要針對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做好美育工作展開相應的探究。
【關鍵詞】小學美術 美育教學 探究
經過一系列的教學改革,當下更加注重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的發(fā)展,尤其是小學階段,學生不論是在思維、個性還是知識學習方面都處于入門階段。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國在課程制定過程中,不僅對于語文、數(shù)學等知識性學科進行更為科學的教學目標調整,并且在美術、音樂等藝術性學科的教學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便于充分發(fā)揮藝術性學科的陶冶和教化作用,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思維上的豐富和情操上的陶冶,培養(yǎng)出一批批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fā)展人才,為后期初高中甚至是大學時期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從人類本身的屬性來看,眼睛是人類觀察外物最基本的工具和媒介,在藝術欣賞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根據(jù)自身的特點對于特定的美術作品呈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偏愛,這可以定義為個人的原始審美范圍。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審美經驗方面的缺乏,在藝術欣賞過程中正處于一種直覺性感受美的階段。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最首要的任務就是打開學生的審美視野,讓學生可以在欣賞作品時發(fā)現(xiàn)美的存在。
首先,教師要有目的性的鍛煉學生的色彩觀察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一般在接觸一幅畫時最先注意到的就是色彩而非內容,更不可能從中看出一幅畫內在的含義。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顏色入手,讓學生多接觸不同的顏色,并且給學生講解每一種顏色所隱藏的情感,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一幅美術作品的色彩直觀性的感受到作品表面的情感所在。
其次,在認識顏色的基礎上,教師要盡量選擇一些具象的畫作來給學生欣賞,因為具有固定形象的作品要比抽象性美術作品的欣賞難度要小得多。對于小學生來說,從具象美術入手,可以讓學生直觀性的觀察出作品出現(xiàn)的人與物,然后在色彩的配合下,能夠逐漸深入性的了解這幅美術作品的內在含義,然后再配合教師的講解,學生才能夠逐漸適應并且逐漸建立起相應的審美思維。
二、培養(yǎng)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感知色彩和表象的內容只是審美能力建立的初步環(huán)節(jié),而在美育教學過程中更深入也是決定著學生能否進行自主欣賞美術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讓學生能夠將表象的美感轉化為情感上的共鳴。從發(fā)現(xiàn)美到體會美的轉變。
首先,在美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聯(lián)想能力。因為藝術來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任何美術作品的靈感都是來與日常生活,而藝術家通過自己的想象和聯(lián)想賦予作品情感和思想。所以學生在欣賞過程中需要具備一定的想象力和聯(lián)想能力才能體會作品的美感所在。小學生正處在想象力與聯(lián)想能力最充沛的階段,所以總體來說基礎是好的,這就需要教師進行適當?shù)囊龑В寣W生的想象力著力點正確,并且具有方向性即可。
其次,在美術作品鑒賞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以作品為媒介,以想象力為引線,實現(xiàn)情感方面的共鳴。每一幅美術作品都有其內在的靈魂,其中都蘊含著藝術家想要表達的情感,或悲傷,或瘋狂、或激昂,或低落……這些都隱藏在內容和色彩中。在作品欣賞過程中教師也可以講述一下作品人物相關的故事、創(chuàng)作背景等,讓學生將創(chuàng)作者的個人經歷、時代背景和作品色彩、內容有機的融合在一起,身臨其境的去體會作品中的情感所在,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的體會一幅美術作品所隱藏的深層含義。
三、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不論是感受美還是鑒賞美都是美育教學中理論性的環(huán)節(jié),而創(chuàng)造美則是美育教學的檢驗環(huán)節(jié)。通過創(chuàng)造美的活動,教師不僅可以幫學生發(fā)現(xiàn)其在美術學習方面的天賦,更可以通過美的創(chuàng)造來鍛煉學生的身體和思維協(xié)調能力。
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美術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僅僅是一門陶冶情操的調劑性科目,無關考試,無關成績,所以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拿考試型科目的計劃和要求來要求學生。尤其是在繪畫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首先選擇一些簡單的人物或者是動物的圖案讓學生進行描摹,教師可以適當?shù)慕探o學生一定的畫畫技巧,逐步讓學生具備一定的繪畫能力。
其次,教師在美育教學過程中要給予學生絕對的自由。藝術是一種主觀性、情感性非常強的學科,對于小學生來說,本身沒有經過社會的打磨,性格中是非曲直的判斷非常鮮明而直接,所以體現(xiàn)在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就是一切遵從本心,不論是在表現(xiàn)形式還是色彩選擇方面都是信馬由韁。作為教師的我們在學生創(chuàng)作過程中盡可能的不要給予任何干涉,讓學生畫自己想畫,哪怕是通篇的涂抹也可,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動手積極性。
四、發(fā)揮藝術的感染力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個性和人格
小學生正處在身心成長時期,個性和人格還處于建立時期。在此過程中教師的美育任務尤其重要,因為單純的知識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有可能非常抗拒理論性較強的語文數(shù)學等學科教學,但對于以圖畫為主的美術,大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普遍較高,所以作為美術教師可以借此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美術這門學科的藝術感染力,幫助學生塑造健康的個性和人格。
首先,教師在選擇美術作品過程中要有目的性,盡量選擇一些思想健康向上的作品,或者是一些趣味性較強但具有一定教育意義的作品。這樣課堂教學過程中結合著作品進行講解時,學生不僅能夠通過欣賞作品獲得美的享受,還能通過教師的講解獲得一定的理論知識。從而促進學生健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一舉兩得。
其次,教學過程中美術可以和其他學科進行有機的結合。教學研究發(fā)現(xiàn),很多小學生在語文數(shù)學等理論性學科學習過程中會產生排斥心理。所以,我們可以采用圖畫加文字的形式表現(xiàn)學科內容,一般來說美術教師都具備一定的繪畫技能,教師可以將美術與其他學科進行結合,通過圖畫的方式表現(xiàn)道德知識、數(shù)字運算、愛國精神等等,通過圖畫引起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興趣,充分發(fā)揮美術課程的引線作用。
總之,對于小學美術教學來說,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基礎,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是關鍵,而塑造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是重點。希望每一位小學美術教師在美育教學過程中都能夠結合教學實際找到相對應的教學方法,切實發(fā)揮美術這門學科的審美教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