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賽媛
摘要:在一次戶外活動中,小朋友們發現有一只從樹上掉落下來的小鳥,小鳥的生命體征已經很弱了,小朋友們就把它帶回教室喂養,家長們也很極力的配合,還找來了養鳥的大籠子,很可惜下午放學離園的時候,小鳥已經奄奄一息了。后來跟孩子們就此討論,由此對生命產生了敬畏。在大家的共同協商中,我們就討論出養小雞,讓孩子們在親自喂養與觀察小雞的生長過程實踐中,培養孩子們熱愛小動物及理解生命的含義。
關鍵詞:”生命教育”;幼兒教育
在跟家長們商量過后,家長們也一致認同我們的這一種教育教學方式,最后協商用班級費用支出,為了迎接雞寶寶的到來,孩子們在葡萄架下面根據自己的想法給小雞搭建了房子,經過再三的改造,終于盼來了小雞寶寶。購買了六只小雞進行喂養。最開始小雞還小的時候,由家長們輪流跟孩子一起去市場買雞飼料來喂雞寶寶,每逢周末的時候,家長們也爭先恐后的要把小雞帶回家照顧兩天。把小雞領回家的家長們都拍了很多照顧小雞的視頻及相片。
對于給小雞取名字家長和孩子們熱情高漲,給小雞起的名字也是五花八門,最終在孩子們的投票下,六只小雞的名字確定為:小花、愛莎、小可愛、葉羅麗他、小愛心、毛茸茸,
小雞買來的時候是在冷天,孩子們生怕小雞凍壞了,在戶外活動的時候會一起把小雞扛出來,放在操場上給小雞曬太陽,晚上放學的時候一起把小雞搬去門衛室,給門衛叔叔幫忙照顧。早上來園的時候又一起去把小雞搬到葡萄架下。在孩子們的精心照料下,小雞寶寶們逐漸的長大了,孩子們用自己的畫筆把小雞的樣子給畫了下來,并跟同伴一起討論雞寶寶的變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寒假到了,雞寶寶已經長到了兩斤多的體重,又面臨著寒假誰來照顧的難題。我們的家長朋友也非常的給力,白依諾媽媽承擔了這一次重任。把六只小雞帶回老家養,因為小雞已經長得很大了,所以在運輸的過程中需要把它們的腳綁起來,回到老家就發現。毛茸茸已經出現了病態反應,站不起來,而且出現了不進食的情況,不到一天就死掉了。這個消息一出家長們在班群里炸開了鍋,誰都不知道該跟孩子如何解釋,不知道怎么給孩子上這一節生命的教育課。
寒假結束后,孩子們都迫不及待的迎接他們的小雞歸隊,來注冊的時候都會牽著爸爸媽媽的手去雞窩看一看他們的“雞寶寶送回來”了嗎?
我們在班上針對毛茸茸死掉的這一個話題,專門上了一節生命的教育課,家長們說毛茸茸一開始就體質孱弱,它肚子上的肉都是紅紅的,我們和孩子們一起從照片里觀察并發現了這個問題,大家回家后再跟家長一起查閱資料,一起跟孩子們解釋,毛茸茸為何會死掉的原因。讓孩子們了解,生病是一個不能阻擋的過程,我們要在以后的日子里,把剩下的5只小雞盡量照顧得更好,讓他們避免生病,能夠健健康康。
小雞逐漸長成了大雞已經不再需要吃雞飼料了,孩子們就。每天收集學校里的剩飯菜來喂它們,家長們又一起出資給大雞買了米糠作為輔料。在小雞長大的過程中,孩子們觀察到了雞的變化,體重變了,羽毛變了,雞冠也有變化了,在一天清晨入園的時候,孩子們聽到了大可愛喔喔喔的打鳴聲,孩子們可興奮了。小可愛長成了大可愛,開始可以為人們為小朋友們打鳴,叫小朋友們起床了。再過了一陣子,孩子們再去雞窩看雞的時候,竟然發現雞窩里有一枚雞蛋,全校里的老師和孩子們都為我們感到高興,竟然看到母雞下蛋了。于是班里面又生成了一系列的生成活動(雞蛋長什么樣?這個雞蛋是哪只母雞下的蛋?誰來保護蛋寶寶?蛋寶寶可以孵出小雞寶寶嗎?等等)
因為大家對母雞孵蛋寶寶都沒有經驗,于是我們在家長群里進行詢問,家長們給出的建議先把母雞下的蛋收集起來,等到存夠一定數量的時候再放進雞窩里給母雞孵蛋。這個時候夏天來了,由于溫度太高的原因,我們存放的雞蛋壞了,而且也沒有看到家長們所說的雞打窩的狀況。
教師嘗試著去追隨幼兒,從他們發展需求中選擇教學內容。在學前年齡段,教師要激發幼兒在生活課程中的熱情,并在熱情的驅使下進行探與究。生命教育課程"小雞”,嘗試運用陶行知先生的理念于實踐,探究將課程主動性回歸到幼兒身上。
參考文獻:
[1]周若冰.家園合作共育新模式的探索[J].學前教育研究,2020,32(10):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