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月連
摘要:“雙減”政策對作業的設計與優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學科教師既要重視作業量的設置,同時又要提高作業設計質量、豐富作業形式、改善作業內容。教師不僅減輕學生們的生理負擔,同時也讓學生們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產生學習樂趣,鞏固所學內容,獲得學習進步。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當結合“雙減”政策要求以及學科特點,合理設置作業內容與形式。本文探究“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教師可采用的作業優化與設計策略,以實現高效教學。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數學作業;優化;設計
前言:
在以往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通過布置作業來檢驗學生學習成果、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雙減”政策下,教師要適當減少作業量的設計,同時更要提高作業設計質量,讓學生們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得到更加豐富的收獲。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就應當結合政策要求,不斷優化作業設計內容。在開展實際教學活動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結合以下三大策略,設計并優化家庭作業,讓作業助力學生學習進步。
一、設置趣味作業,激發學生興趣
在以往,小學數學教師常常會為學生們布置書面性作業,讓學生們通過題目練習來鞏固所學知識,獲得學習進步。這種作業形式雖然能夠檢驗學生的學習狀況,促進學生們對于知識的把握與理解,卻難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容易激起學生們的倦怠心理。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家庭作業時,可以適當增強作業的趣味性,豐富作業內容與形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作業完成之中。
例如,在帶領學生們學習《可能性》這一單元的數學知識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們布置趣味作業,讓學生們不再認為作業是一種“負擔”,而將作業轉化為一種“樂趣”,消除對于作業的恐懼,樂于完成家庭作業。在開展實際教學活動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這樣對學生們進行引導:“同學們,大家有沒有玩過‘骰子’呢?你知道‘骰子’有什么特點呢?它是什么形狀的、有幾個面、每個面分別有什么呢?”經過提問,學生們將會產生學習興趣,并積極回答教師的問題,為設計豐富的作業內容奠定基礎。緊接著,教師可以繼續對學生們進行引導:“我們今天的家庭作業就與‘骰子’有關,大家每人準備一個‘骰子’,或者用橡皮等工具制作一個特殊的‘骰子’。回到家,每位同學都連續拋出六十次‘骰子’,并記錄下每一次拋出的結果,并根據游戲的結果,結合本單元的教材內容找一找規律。”通過設置趣味性十足的作業,學生們將會熱情高漲地投入到作業完成之中,主動探究數學知識,獲得全面提升與發展。與此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得以激發,對數學學科學習產生熱情,有助于實現高效學習。
二、現實生活取材,幫助學生理解
數學知識往往就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們需要付出較大努力才能實現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并將其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在以往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通過“應用題”的設置,來建立起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但所取得的教學成果并不顯著。在設計作業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直接從現實生活之中進行取材,引導學生們在現實情境中感悟數學知識,從而實現對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例如,在帶領學生們學習《位置》這一單元的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從現實生活中進行取材,優化作業內容與形式,實現高效教學。在以往,教師會讓學生們結合教材之中設置的情景,來開展知識學習、完成家庭作業。事實上,小學數學教師可以直接利用現實生活,從現實生活之中進行導入,實現更加靈活、有效的知識教學。比如,教師可以這樣對學生們布置作業:“你如何準確找到自己在班級中的座位呢?”這個時候,學生們往往會回答“我和XXX同學做同桌,我的左邊同學為XXX,右邊同學為XXX”。而教師則要結合學生的這一答案,引導學生與現實生活相關聯,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之中。比如,教師可以這樣來引導學生:“原來大家都這樣來確定自己的位置。如果你去了一個陌生的環境,這種方法是不是就行不通了呢?這個時候我們又應該怎樣確定自己的位置?大家利用課下時間,預習一下《位置》這一單元的知識,看看你還能不能利用其他方法,表示出自己在班級中的位置。”從生活中進行選材進行作業設計將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把握數學知識,學生們也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具體的生活現實,對其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不僅學會了知識,更掌握了數學知識的遷移與應用。
三、設計延伸作業,引導自主思考
“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教師應當轉變以往的“填鴨式”方式,減少“講授法”授課方法的應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們通過自主思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設計家庭作業時,小學數學教師也應當考慮到這一要求,為學生們設置延伸性作業,提高學生們的數學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們進行自主思考,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從而實現家庭作業設計優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進步。
例如,在帶領學生們學習《數學廣角——植樹問題》這一單元的數學知識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們設置延伸性家庭作業,讓學生們通過主動思考來解決問題,不斷提高數學能力。比如,教師可以這樣來為學生們安排作業:“同學們,在解決‘種樹’問題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要考慮‘兩端都種’、‘兩端都不種’以及‘只種一端’這三種情況呢?大家思考一下,有沒有另外一種情況,既‘兩段都種’,同時又不用在計算結果的基礎上‘加一’呢?”經過設置延伸性作業,學生們不僅要回顧課上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上課內容,同時還要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度思考與自主探究,從而培養綜合能力。通過解決以上作業,學生們會發現“種樹問題”并不拘泥于“直線道路”,同時還存在“圓形道路”,從而有效預防學生思維僵化,啟發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總結
“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教師不但要優化作業內容,同時也要豐富作業完成形式。小學數學教師在利用家庭作業,鞏固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將數學知識進行實踐與應用,幫助學生消化吸收所學知識,實現對于知識的整體把握,并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為開展高效授課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莊穎潔.小學數學作業優化設計策略[J].新校園,2021(06):61-62.
[2]朱燕芳.優化設計小學數學作業例談[J].教育,2020(13):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