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言
課堂巡視貫穿于整個課堂,有效的課堂巡視不僅能很好地溝通師生感情,指導學生學習,督促學生端正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還是教師獲得信息反饋的一條重要途徑,利用這些信息,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因此,重視課堂巡視,有針對性的搞好課堂教學,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二、問題與方法
(一)課堂巡視四步法教學實驗研究的內容:第一步,創設和諧的課堂氣氛;第二步,幫助預設生成課程資源;第三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第四步,信息反饋。
(二)技術路線
(三)課堂巡視行為表現:
1.課堂巡視行為之一:“巡而不視”,教師穿梭于學生之間,只關注課堂紀律,對于學生的學習狀態不聞不問;行為之二:“視而不巡”,教師自始至終立于講臺,只用眼睛掃視;行為之三:“強巡暴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停地在教室里走來走去……
2.課堂巡視四步法
(四)課堂巡視四步法的組成要素
課堂巡視四步法一般包括以下要素:理論依據,課程內容(教學目標)決策,操作程序,反思性探究,教學策略和評價。
三、案例敘述
課堂巡視四步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研究
(一)實驗設計
1.實驗對象
被試:云南省鎮康縣第一中學的兩個文科班:高二116班和119班,116班為實驗班,119班為對照班。
2.實驗目的
教學的最佳模式,是一個教師對一個學生的個別教學。課堂巡視能及時彌補班級整體授課的不足,幫助學困生排除學習上的障礙,解決優生“吃不飽”的問題。同時,還能準確地獲得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靈活地調整教學,高效地實施教學計劃。
3.實驗變量
(1)自變量:教師素質(數學教學觀、專業水平、教學能力、教學態度);教學方法;
(2)因變量:數學思維能力、學業成績;學習方法、自主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合作精神、創新能力等。
(3)無關變量:經過高一期末考試成績平均分配所形成的班級,班級的平均成績、自學能力、學習熱情等方面可以看作是基本相同的;實驗班由李中甸老師任教,對照班由字老師任教(字老師教學水平、教學能力、教學效果在歷次測評中和李中甸老師基本相同);實驗班與對照班授課時數相同;實驗班與對照班采用相同的測試方式,同時進行前測、后測。
(4)變量控制
實驗將在自然狀態下開展,對干擾因素進行嚴格控制。實驗對象(被試)的數學學習時間和數學解題的量不隨便增加;實驗組和控制組采用相同教材、教學內容進度統一;測試統一試卷、統一時間、流水式閱卷。
實驗班實施“課堂巡視四步法”教學實驗,對照班實行“傳統教學模式”。
(二)實驗實施
1.實施方法
每節課根據上面的表格做好記錄。一星期一小結,一個月一總結,一學期大總結。
2.實驗階段
從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進行第一輪實驗,2010年3月至2010年7月進行第二輪實驗。考慮到實驗效果顯現的時間大概要一年,因此只進行第一輪的前測和第二輪的后測。
(三) 實驗結果與分析
1.智力方面
采用學業成績進行考察。以高二第一學期期末成績為前測、高二第二學期期末成績為后測。運用Excel分析工具將學業成績進行分析,實驗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的平均分基本一致,|T|<1.93,|Z|<1.92,無顯著性差異(P>0.05)。經過實驗,實驗班的平均分高于對照班,|T|>1.93,|Z|>1.92,有顯著性差異(P<0.05)。這說明課堂巡視對提高教學效果超過傳統的教學效果。
2.非智力方面
在非智力方面,課堂巡視的有些成果不好量化。例如:當筆者走下那象征著師道尊嚴的講臺,自己的形象馬上就親切起來:伸手撫摸他們的腦袋,給予他們勝過千言萬語的“撫觸鼓勵”;細心聆聽他們的發言,讓他們感受到你微笑中飽含的贊賞;彎腰拾起他們遺落在地上的文具,在細節中傳遞著愛的信息;如果他們正凝視窗外,我會來到其身邊,便能夠看到其臉上的羞愧;如果他們正交頭接耳,我會輕輕叩桌面,他們便會專注于課堂。鑒于此在后測后搞了一次調查問卷,對學生在實施課堂巡視模式教學實驗后的狀況做一個了解。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有91%的學生學習興趣有所增強,64%的學生對學好數學的信心有所增強,90%同學認為數學課堂氣氛比較寬松, 91%的同學對這種模式比較滿意,希望今后仍采用這種模式。
四、結束語
通過對課堂巡視教學模式的理論探討,結合教學實際,構建了數學課堂巡視教學模式,并通過課堂教學進行實驗研究,得出以下三點結論:
1.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
2.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3.促進了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與專業素質的提高。
五、評論
開展課堂巡視的幾點思考:
1.實施課堂巡視,教師在思想認識上和具體操作上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2.在課堂巡視的實施過程中,如何落實好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要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給學生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
3.課題巡視比較適合集體實施。由于對課堂巡視研究時間不長,很難找到統一的模式;
4.課堂巡視的主體是教師,在巡視中,教師要滿腔熱情地關愛學生,對學生要一視同仁,與學生交朋友,經常鼓勵引導他們,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懷,集體的溫暖,使其對今后的學習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