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然
摘要: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不斷涌現,人類就業環境受到嚴重影響,但是應變能力和協商能力強的人類,永遠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財務會計人員未來的主流發展方向應該是精細管理型、數據分析型、信息對稱、政策導向型。這就要求新型財務人需要開拓創新,運用現代化的財務工具,才能在人工智能、大數據時代占有一席之地。
關鍵詞:智能化;思考策略
隨著“互聯網+”的深度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興技術不斷涌現,人類就業環境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目前人工智能已經廣泛應用于社會各個行業,醫療機構、商業網點、物流網、家庭智能助理、外手術機器人等等。收銀、客服、前臺服務等大量重復性工作內容首列其中,計算性的財務會計行業更是首當其沖。關于會計智能逐步會取代會計人工的話題也不斷升溫,會計人將面臨失業危機等消息層出不窮,財務會計行業如何突出重圍也就成了點擊量高的話題。
一、智能化的優勢
人工智能是指可模仿人類智能來執行任務,并基于收集的信息對自身進行迭代式改進的系統和機器。曾經標志性的給司乘人員消除疲勞帶來溫暖的“高速微笑”,已經悄然退出舞臺,讓路自動繳費ETC車道,從而緩解交通擁堵狀況。零售行業開設自助收銀機,通過微信、支付寶、商場APP等自助掃碼付款。醫院實行智能病歷查詢、移動查房設備對健康風險進行預測分析。人工智能已經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實現人工不能實現的工作,不僅保質保量、高效便捷,將人類從重復機械繁雜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同時也大大減少成本費用。
二、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威脅有局限性
人工智能作為技術與行業的進步,必然會代替會計行業的一部分機械工作,但它是無法取代全部會計工作的。就像電算化代替手工核算簡化了會計人的工作,成為了會計行業提升效率的必備工具。很多專家稱智能只是代表一種工具,是會計信息系統的構建和流程的設計,例如重復性、不需要思考的工作,會計核算匯總、制表數據統計、只要有固定的對話框就可以勝任工作等。醫療機構就要求設立老年人優先就醫窗口,為老年人保留人工服務窗口、配有導醫、志愿者,進行現場掛號、繳費、打印檢驗檢查結果等便民服務措施。所以人類的情感、能力、創造等特質是人工智能所無法企及的,應變能力強、協商能力強的人類,永遠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人類與機器將是合作而非競爭關系。我們需要足夠的勇氣和心態來迎接一個更加智能“人工通道”。
三、財務會計行業面臨的威脅以及突出重圍的思考策略。
隨著現代信息科學的興起,電子技術的廣泛運用、新興產業不斷涌出,資本市場的高速發展及世界經濟朝一體化方向邁進等,為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和條件的需要,我國會計也必將逐步拓寬新的領域,更好地適應時代變革的需要。隨著人工智能逐漸滲透進會計領域,1900萬會計人員該何去何從?有資料顯示企業集團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后,可裁剪至少70%的財務人員。我們該如何探索財務會計行業的不安與突破?
1、我在實踐過程中獲得如下感悟與思索。極其不平凡的2020年寒假,我踴躍加入了一大型省級三甲醫院的志愿者服務行列,主要任務導醫導診、門診指引、維護秩序以及自助機器使用、設備操作維護辦法等志愿服務工作,要求熟知自助設備銀醫機導醫操作及支付寶、微信、互聯網醫院、醫院APP線上支付業務辦理。在志愿者服務期間,發現醫院自助機器使用率高效便捷。院區為緩解患者看病難問題,在各樓層增加部署多功能銀醫自助機,大力開展自助掛號、門診住院多方式充值繳費、費用查詢、線上自助清單、發票和病歷打印等,為防控疫情傳播風險,我協助張貼微信支付寶門診繳費聚合二維碼,引導患者使用線上繳費,避免人員接觸和機器接觸。期間也進行了相關細致的財務數據調查研究,院區某年上半年總收款額19.37億,全院支付寶微信為14.67億元,占總收款76%,其中線上支付寶微信占比28%,全院銀醫機完成收費5.04億元占總收款26%。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提升。院區收費結算窗口自2019年實施23個窗口托管工作,實行窗口一站式模式,縮減人工窗口6個,分流收費人員20余人,每年為醫院節約人力資源成本約520萬元,窗口高效優質的服務提高了患者滿意度,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分流的資深財務人員全部開始轉型,從單一、機械、重復的收費工作,轉向后臺管理工作。如提升患者就診體驗、梳理病區欠費、為臨床提供財務服務、宣傳醫保政策等科室精細化運營等方面提供財務專業化服務。
2、改變學校教育重要培養方式。當今社會高等教育的會計培養體系應該是培養多元化管理型會計人才。作為管理學院財會專業學生,在校學習主要專業課程有會計、宏微觀經濟學、財務分析與預算、稅務籌劃、財務決策、審計、籌資、投資等基本理論與專業知識。學生掌握財務會計專業基礎理論是必須要求,同時要求具備必要的理論分析與業務創新能力,熟練掌握外語、計算機應用技術,獲得與專業內容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等。大一學期學校就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專業老師就職業興趣、能力、價值觀結合個人特質興趣等細致講解、傳道解惑。基本要求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熟悉國家法律經濟法規,系統掌握會計理論,有責任感、事業心、講誠信、團隊協作精神。我們大多數同學規劃首先選擇考證,考資格證、注會證、計算機等級證,手握證書心坦蕩,然后選擇大型國企、私企、專業教師、會計師事務所、國家公務員等相關職業。其實考過證之后從事做賬、核算的“賬房先生”傳統工作,在業財融合時代下,依然會“貶值”和加速“被替代”,只有跳出傳統思維,快速提升管理會計能力,深入分析財會業務,發現財務數據背后的風險和問題,持續創新、改善經營決策、降本增效、創造企業價值。
3、如何快速提高自己的職場競爭力。隨著國家職稱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具備初、中、高級資格會計人員分別達到670.20萬人、242.02萬人和20.57萬人,重點人才培養工程陸續推出,高端人才培養力度持續加大,為行業改革與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因為會計準則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只有適應時代發展,提升自身價值,成為綜合型高端會計人才,才能不被取而代之。會計專業的畢業生不僅可以從事財務工作,還可以從事證券、投行、基金、資產管理、風險控制等工作。可以結合就業去向,升級轉型為企業研究控制風險、提升效益的管理會計人才,提高自己的就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