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粱,李鴻玉,張婭媗,賈紫薇,溫 靜
(河北農業大學,河北 秦皇島 0710000)
保定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淀了深厚的文化。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文化大市的目標,加大了城市文化的建設力度,并實施了西大街、裕華路等街道的保護與整治,并對淮軍公所、古蓮花池等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修繕和恢復,極大地豐富了城市歷史文化內涵,為市民提供了更多休閑游憩的活動空間,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淮軍公所、清河道署兩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作為保定市歷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近幾年在微更新方面有一定的改善,但由于歷史年代較長,周圍環境缺少現代人們生活需求的休閑娛樂和休憩玩耍的場地,即“活力點”。介于此,筆者重點開展淮軍公所—清河道署歷史街區的活力點建設研究。
該項目的研究范圍為淮軍公所——清河道署位片區:東至河北保定師范附屬小學,南至興華路,北至裕華路,西至恒祥南大街,面積為6.38 hm2。街區歷史悠久,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但由于時代的發展刺激著城市更新與擴張,街道公共空間逐漸被私有化,有限的空間資源承載著密集的商業功能,街區人車系統較為混亂,文化娛樂場所被肆意擠占而變得死氣沉沉,整個街區的歷史人文記憶面臨著被取代的危險。
良好的社區街道可以培養人們一種歸屬感,差的社區街道則會使人們有一種逃離感[1]。共享街道的核心理念在于通過采用一些措施消除街道使用者之間的隔離,賦予使用者更多的主導權,在釋放街道活力、改變城市的景觀風貌的基礎上,使人們從真實的生活中出發,從需求中得到愿景,從參與中得到答案,從而創造出讓人停留、引發話題和活動的場所,營造能夠持續激活社區生活的公共空間,創造真正的“城市風景”[2]。因此,本設計致力于對街區歷史文化進行梳理和強化,在街區內適當引入部分與街區文化相關的公共功能,實現歷史文化街區的公共參與和開放性,同時對地方民俗、地方文化等地方特色內容進行展示,強調街區歷史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樣化。重點發展特色商業,增加民俗文化展示,融入民俗體驗內容,實現歷史文化街區存量空間的織補與優化[3]。
A段活力點毗鄰淮軍公所,以通行為主,街道一代保留大面積古式建筑體,墻體分隔街道與淮軍公所,但墻體年久失修,影響街區風貌的同時也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此段設計將保持其獨特的文化屬性,并將其延續和發展(圖1)。

圖1 淮軍公所——清河道署片區活力點位置
4.1.1 墻繪歷史演變圖
淮軍公所一帶建筑氣魄壯觀,雖歷經百年滄桑及人文破壞,已顯得破舊不堪,但仔細觀之,仍能看出其當年的風采[4]。作為保定古城區重要文物建筑,它所承載的是保定人的記憶,是一座城的象征符號,但隨著街道的不斷翻新與修葺,淮軍公所的歷史記憶逐漸在被淡化,本研究致力于這段歷史記憶傳承和發展,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將歷史濃縮在“墻繪”之中。
建筑是文化和藝術的載體,方案首先對淮軍公所一帶圍墻進行修葺與更新,加固破損墻體,再結合古建彩繪,采用圖文相結合的方式,在平面上展現淮軍公所的歷史演變與發展,同時以淡雅色調為主,運用疊暈畫法,增加彩繪紋樣裝飾,在街道中營造一種優雅趣味的藝術氛圍。彩繪從顏色、質地等方面展現漸變式變化,從古至今通過色彩的變化使人感受時間的流逝,用黑白表示逝去的事件,用彩色表示今天與未來的景象[5],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讓人們臨街散步時了解到淮軍公所歷史進程的演變,讓人們以另一種方式上一堂生動趣味的"歷史課",將原本乏味單調的建筑圍墻轉變為生動有趣的歷史畫廊。
4.1.2 文化宣傳欄
文化宣傳欄是文化古城中不可或缺的城市特色點綴。經實地調研,A地區的人群組成較為固定,街道主要用于交通和居民娛樂休閑。介于此,在臨街設置文化宣傳欄,對街區人文歷史風貌進行多元化展示,有助于人們在散步之余潛移默化的感受到街道特色文化,在社會新氣象中捕捉歷史的影子,進一步加強了市民的文化自信。
文化宣傳欄在外觀設置方面采用與淮軍公所建筑風格相呼應的徽派建筑風格,在對街道文化特色深度挖掘之后運用現代的施工工藝和仿古材料渲染效果,文化宣傳欄將從多方面角度對淮軍公所街道一代的人文歷史進行展示,每一周向市民定時更新一組文化資訊,展示保定城市文化的圖文資料、老保定人們的生活場景、淮軍公所珍貴的老照片、淮軍公所文化相關的攝影、繪畫作品。
在淮軍公所B區北側,沿街設置有舊式健身區,但由于健身器械老化、機動車停放的無秩序等原因,導致健身區域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重塑此健身區的活力是街道更新的一個目標。此段活力點設計將維持其運動特性。
4.2.1 共享健身區
在健身區設計中,筆者結合社區年齡組成,分別設置不同類型健身區域,分為親子區、青年區、老年區。親子區的健身器材顏色相對于明亮、豐富,且安全系數高。青少年正處在發育的階段,選擇健身器材時應多以柔韌性和有氧運動為主,力量運動為輔助。老年人作為健身區的主體,其健身的主要目的多為保持身體健康,在選擇健身器材時應主要以柔韌性、靈活性為主,利于血液循環、舒筋活絡,選用符合老年人需求的社區體育設施,提高老年健身設施的安全性、便捷性、易操性、趣味性[6]。健身活力點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則,致力于為當地居民建設安全適宜的健身場所。
C段活力點以文化、教育為主題,活力點臨近清河道署、保定市第十七中學等,因此此段設計將保持其獨特的教育文化特性。
4.3.1 街角圖書點
C活力點增設街角借閱點,借閱點安置在街角空曠處,結合休息平臺的設置,為居民提供廣闊的閱讀空間,致力于建立分類齊全,資源眾多的圖書館閱讀平臺,設立的圖書機制涵蓋多角度,包括傳記、文化、生活、教育等多種分類,同時考慮到街道適用人群的年齡階段,有聲讀物、期刊雜志、歷史名著等也被涵蓋其中。街角借閱點和手機APP終端綁定,設置居民賬號,在居民借閱后即可至手機APP閱讀,為居民創造靈活的閱讀時間,做到“隨時就讀,想讀就讀”。
4.3.2 互動景觀墻
為重塑街區景觀風貌,解決沿街街面封閉的問題,在C活力點設置景觀墻。景墻作為中國古代園林建筑中常見的小品,其形式不拘一格、豐富多樣,C活力點景觀墻的風格設計將與清河道署相呼應,并刻以“清河道署”字樣。景墻運用新型材料,外表精美的同時更注重與人的互動性。設計者通過對景墻結構進行創新,人們可以通過觸摸景墻、自行改變景墻的圖案和形式,增加了游玩的趣味性。在景觀墻附近點綴以種植池加以修飾,使景觀墻更富有生機活力。
4.3.3 石雕文化柱
考慮到文化教育場所的嚴肅性,C活力點增設了石雕文化柱,并對景觀柱的數量設置、擺放位置、排列隊形進行合理布置,與地區鋪裝的顏色、形式相搭配,借助空間分布形式旨在烘托莊重嚴肅的氛圍。石雕文化柱的紋理圖案結合清河道署文化進行了雕刻,極具韻味。
D段活力點靠近居住小區,業態以餐飲、娛樂為主,使用人群較為固定,大多數人群即為小區居住人員,此段設計將繼續延續其生活特性。
4.4.1 互動式休息亭
共享街道致力于建設人文街道,建立和諧融洽的鄰里關系也是街道更新的一大目標,比起高樓時代的“生人社會”我們更倡導社區居民的社交與互動。D活力點中的互動休息亭是該地區的一大特色。休息亭融糅了傳統和現代兩元素,為符合街道街面的傳統建筑風貌,互動型休息亭將在外觀上保持古式建筑特色風格,結合人工智能展開互動功能。休息亭將安置智能語音系統,與社區APP進行綁定,居民可以通過特殊語句將其喚醒,可以像朋友一般與休息亭提出自己的訴求,如信息查詢、智能聊天、生活服務等多種功能。
4.4.2 智能風雨廊
綜合D活力點的建筑體,建筑大多為高大的居住建筑體,無遮蔽,倘若出現風沙、暴雨等惡劣天氣,人們時常無躲避區域,現針對這一問題在D活力點中間段設置智能風雨廊。智能風雨廊內有座椅等休息平臺,供行人休憩、躲避風雨。智能風雨廊秉承“人性化”設計原則,在提高人們使用舒適度的同時增設了智能播報天氣系統。持續為居民播報顯示未來24 h天氣狀況。為滿足人們的需求,智能風雨廊將增設自動售賣機,為人們提供便民服務;同時增設緊急充電裝置,在緊急情況之下為人們提供手機充電服務;增設自助雨傘服務,辦理登記后即可借用雨傘,次日歸還即可。
本文立足于對淮軍公所—清河道署街區“共享街道”的研究,通過對街區基礎設施以及公共空間的調研和改造,設置了一系列作為街區重要紐帶的活力點,活力點作為紐帶串聯起了整段街區,實現了歷史文化街區的“逆生長”,達到了延續街區文脈、重塑街區活力、保留城市記憶、增強人文關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