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新元,劉秀云
(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上海 201699)
人在景觀空間內產生活動,人是活動的主體,景觀是活動的載體。景觀的“互動性”內涵,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人與人之間在景觀空間中產生的互動,第二層內涵是人與景觀之間產生的互動。
丹麥著名的城市設計師揚·蓋爾(Jan Gehl)在他的《交往與空間》一書中總結了人在空間中的活動、社交等行為特點,書中指出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有一句關于人們活動特點的諺語——“人往人處走”[1],這句諺語體現了人群的交往互動對人的行為是具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間中,人群活動越集中、人群互動越多的地方,越能夠吸引他人??梢?,人在公共行為中,對參與互動是有著心理需求的,一個合適的景觀空間,恰恰能提供這樣的互動場所。
景觀本身具有可互動的功能性,人可以在景觀空間中發生可以一些互動行為,如對景觀進行觀賞、游覽,以及與景觀裝置產生互動。心理學上,將人們專注于某項行為從而產生興奮充實的心理狀態稱之為“心流”[2],可見,人在景觀空間中進行互動,將有利于人們產生愉悅興奮的心理感受,美國景觀大師約翰·西蒙茲提出:“我們規劃的不是物質,不是空間,是人的體驗?!盵3],因此,一個具有良好互動性功能的景觀,相比互動性不高的景觀,更能夠給人良好的游覽體驗,從而吸引游人,提升景觀的參與度。
植物是園林設計中重要設計元素之一,植物種類豐富,本身具有生長的動態性,還擁有觀花、賞枝、聞味等多重觀賞特點,互動性景觀中的植物設計,可以從以下兩點出發進行設計。
(1)植物搭配和尺度設計。植物的觀賞特性是重要的互動性體現,通過優美的枝葉造型、適當季相變化的色彩、宜人的芳香植物等植物搭配的設置,可形成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植物群落。尺度上在注重植物層次的同時,近人的尺度更加能提升游人與植物景觀的互動性游覽體驗。同時,隨著社交網絡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在網絡平臺上展示自己親近自然的美好狀態,例如近兩年來深受歡迎的“網紅草”粉黛亂子草,粉黛亂子草花田中,總聚集著無數游人前來自拍打卡,此類具有較高視覺性的植物景觀空間,能吸引人們自發地在此進行觀賞、拍照,都能夠產生良好的景觀互動性。
(2)園藝活動設計。隨著城市化發展,人們對親近自然的需求越來越大,景觀活動中,越來越多的融入了園藝互動,例如認領種樹、農耕體驗、瓜果采摘、插花、植物科普識別等。這類園藝活動具有親近自然、適用范圍廣、體力要求不高等特點,并且由于具有一定的教育科普意義,尤其適于兒童及親子活動。
園林景觀空間中的道路,是整個空間的骨架,游人隨著道路路線的變化而移動,道路引導著游人的活動方向,串聯起整個景觀空間,所有的景觀點也是沿著道路布置或通過道路引導的。要提高景觀空間的互動性,可以根據人的活動特征,從以下三點出發進行設計。
(1)適當的道路尺度。蘆原義信在《街道的美學》一書中闡述了合適的當街道寬度(D)與圍合界面高度(H)比D/H為1~2[4]。狹窄或坡度過大的道路,容易讓人產生壓迫感,產生倉促、難于停留的感覺,迫使游人迅速通行,難以與周邊景觀產生互動;而過于空曠的場地則讓人感到茫然,穿行的人流間因距離過大難以產生互動,也難以提升空間的活力。通常寬度在2~5 m寬的步行道路空間,是讓人感到舒適的道路空間尺度。
(2)道路邊休憩空間。一條缺少休憩空間的線性道路,人流的活動往往是單一的,人在道路上穿梭,對周圍景觀的游覽會有走馬觀花的感覺,缺少深度感知。同時,人舒適的步行距離大約為400~500 m,對于兒童、老人和殘疾人,則要適當性縮短[5],超過500 m的步行距離,就容易讓人厭煩,缺少交流互動的欲望。因此,在重點景觀節點或道旁,需要適當地設置路邊休憩空間,減少游人道路通行的乏味和疲憊感,提升游人的游覽熱情。
(3)道路空間的識別性。千篇一律的道路同樣會讓人產生乏味疲倦之感,在進行道路設計時,要根據不同的道路級別、景觀分區進行道路設計,如鋪裝的變化、周邊標志物的變化等,同時也要避免單一的路旁綠化,做到移步換景,增強道路空間的識別性。
在園林設計中,設計者們一直在追求如何提高園林景觀對人的吸引力,增加游人與景觀的互動。根據人和景觀小品的互動關系,互動性景觀小品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具有展示特性的景觀小品。這類景觀小品不隨著人的活動產生變化,與人產生互動是通過人對景觀小品的觀賞品味。例如有特殊造型、聲畫、觸感、氣味等的景觀裝置。營造這類景觀小品,可通過設計,展示小品特殊的藝術性、文化性、趣味性,并合理運用材質,從而吸引游人。
第二類,是具有功能性的景觀小品。這類景觀小品多通過豐富造型,給人們提供具有多種可能性的活動空間,從而提升景觀空間的互動性。運動場地或兒童游樂場中帶有游戲、運動性質的景觀小品,是此類最典型的互動性景觀小品。除了游樂設施這類專門的景觀小品,在景觀設計中,還可通過例如地形高差的設置、空間的營造,打造富有多功能的景觀小品,提高景觀空間的活力。
第三類,是對游人的行動產生變化反應的景觀小品,如互動式地燈、互動發電單車等,其中一些是通過簡單的機械作用,一些是運用了多媒體、信息手段等重科技手段。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技術運用到景觀設計中,呈現的方式也越來越豐富,包括LEDs、投影、影音聲光變化等,游人的景觀體驗越來越豐富。
2020上海(國際)花展于2020年4月在上海植物園開幕展出,“未來園藝師”展塊中設計作品《移動花園》由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師生設計,獲得了金獎?!兑苿踊▓@》在園區打造了一個精致優美的花境(圖1),花境中,設置了2處互動性景觀點。

圖1 《移動花園》實景
第一個互動點,是在場地內設置了一個造型樹盆栽,盆栽下方裝設了軌道裝置,盆栽可以運用繩子牽引在軌道上移動。繩子兩端在游人活動區,鼓勵游人拉動繩子,通過自己對繩子的牽引,移動樹木。
第二個互動點,是在花境邊設置了一個休息座椅,為游人提供休憩停歇的場所,同時滿足人們在此拍照紀念等活動。
此設計使人們可以直接在園林景觀的游覽過程中參與互動,通過花園軌道裝置移動樹木,在展出過程中,吸引了大量游人參與體驗。同時,由于人群的聚集,產生了互動,如一些交流活動、互相幫忙合影拍照等。樹木本身是具有生長力的,植物的自然生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設計通過營造一個可玩、可觀、可憩的互動花園,鼓勵人們親近自然,使人們可以參與互動,增加游園的動態性和趣味性,提升人們對自然的興趣,希望游人能夠在生活中保持一顆好奇之心,喚起人們對自然的關注,激發起人們的游園熱情。
互動性園林景觀順應了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園林設計的從業者應從游人的體驗感受出發,注重游人在園林景觀中的參與性與互動性,從各方面的設計要素出發,充分挖掘和發揮園林景觀的景觀性和功能性。筆者希望通過對互動性園林景觀的探討,引導學界進一步思考人與景觀空間的關系,為園林景觀帶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