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 一,毛志香,楊翠霞
(大連工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4)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邁向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開局時期,將堅持以人為中心持續、快速、高質量地促進鄉村振興,將提升鄉村生活品質作為其總體思路之一,在文化與物質層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著力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質量,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1,2]。因此,鄉村生態宜居已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和前沿問題之一。本文主要通過頻數分析法,對鄉村生態宜居指標進行分析統計,總結出“十三五”期間主要指標項。這為“十四五”規劃中美麗鄉村的建設提供了基礎,也為鄉村生態宜居指標體系及鄉村振興評價體系的建立提供了依據,進而促進了鄉村生活品質地提升。
當前,國外關于鄉村生態宜居的研究側重于政府行為方面的研究。侯賽尼注重于政府在生態宜居鄉村建設方面的行為研究,認為在鄉村建設過程中,政府要以了解當地農民的生活方式為基礎來制定宏觀方案,負責人員要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與技能[3]。克里斯弗在關于生態宜居鄉村建設的政府行為方面,表明政府政策提出的制定,不應當僅僅是政策制定者制定的,更需要充分考慮政策的利益相關者[4]。伊麗莎白薩在此方面認為,應當鼓勵政府以企業家精神來參與公共服務,政府應鼓勵民眾關心,參與公共事務,鼓勵每個人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并提供有效的意見表達通道[5]。
國內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鄉村生態宜居的建立進行研究。馬賽萍主要探討鄉村生態宜居建設內涵及品質提升的路徑[6]。孔祥智等通過5個省20個村莊開展實地調研,提出5種新型帶動模式提升生態宜居鄉村的建設[7]。高飛對提出建設生態宜居鄉村,不僅要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鄉村特色的保持,還要開展宣傳活動,提高村民對生態宜居鄉村建設的認識,從而加強村民心理上認同感[8]。
通過相關文獻的查找[1~9],本文主要通過頻數分析法的手段來分析鄉村生態宜居指標的選取,從而為“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務及鄉村振興的主要指標研究提供有效參考。
通過對鄉村振興評價指標的相關文獻所進行的研究,歸納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個類別層面[9]。而本研究主要對近些年生態宜居相關文獻的評價指標進行匯總,其具體內容見表1。
通過表1可以發現,國內外各文獻中對于鄉村生態宜居所涉及到的指標高達120項,主要可以分為三大方面:文化教育建設方面、公共文化發展方面以及優秀文化傳承方面,從而為鄉村生態宜居指標體系地建立提供了夯實的基礎[10]。除此,指標項目的多類,為鄉村振興中鄉村生態宜居性地提升及評價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參考依據。

表1 鄉村振興中生態宜居評價指標統計
通過上述鄉村生態宜居指標總結,為進一步探究其中主要指標對其影響度,本文采用頻數分析法,總結出14項高頻指標,頻數越大,指標影響度越大。其中出現頻數排前5的且出現15次以上有:安全飲水覆蓋率、農村綠化覆蓋率、生活垃圾處理率、生活污水處理率以及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其具體內容見圖1。

圖1 鄉村振興中生態宜居的評價指標出現高頻詞及頻數餅狀圖
通過圖1,可以直觀地發現在這14項高頻指標中,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出現頻數最高,占高頻指標詞總次數的14.1%,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對于整治農村人居環境的進一步改善農村環境衛生面貌做出積極貢獻;其次頻率較高為生活垃圾處理率與農村綠化覆蓋率,由此可看出二者對鄉村生態宜居指標體系建立有著重要作用;而在14項高頻詞中頻數最低的為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和人口平均壽命,二者共占高頻指標詞總次數的5.6%,因此二者對鄉村生態宜居的建設影響力較小,但也不可忽視。
本文主要以國內外鄉村生態宜居相關文獻為數據采集樣本,以頻數分析法為手段,將所涉及到的鄉村生態宜居相關詞匯進行分析總結,統計出各項相關鄉村生態宜居指標項,并進一步根據指標詞所被提及頻數進行著重篩選,得出14項高頻指標詞。為鄉村生態宜居指標系以及鄉村評價體系的建立提供了充分的依據,進而加強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地建設,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格局,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