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香,許萬軍
(張掖市肅南縣自然資源局,甘肅 肅南 734016)
伴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和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實施,肅南縣新建居住區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居住區綠地在為人們創造富有情趣的生活環境的同時,也成為居住區環境質量好壞的重要標志[1]。肅南縣居住區綠地無論在功能使用,還是景觀品質都不能滿足居民的需求,大力推廣適宜的居住區綠地建設,創造溫馨怡人的居住環境迫在眉睫。
肅南縣是中國唯一的裕固族自治縣,地處河西走廊中段、祁連山北麓,縣城地理坐標為東經99°37″,北緯38°50″,平均海拔2300 m。氣候屬高寒半干旱大陸性氣候,晝夜溫差大,干燥少雨。冬春長而寒冷,夏秋短而涼爽,全年平均氣溫3~6 ℃,年平均降水量66~600 mm之間,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h城地勢西高東低、四周群山環抱,是一個山間谷地,也是一座山水小城,國家4A級旅游景區。境內在夾心灘公園建有紅西路軍紀念塔和石窩會議紀念館,分別是全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和甘肅省第七批中共黨史教育基地;以隆暢河風情線為軸線,建有世界之最的大轉經輪、索朗格國際賽馬場、中國裕固族博物館、裕固族特色村寨、藏傳寺院紅灣寺等景觀點,形成了集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民族風情、宗教文化為一體的旅游景區。
縣城常住人口約1萬多人,人口密度不大。舊的住宅數量較少且分散,沒有形成一定的居住規模。新建居住小區是在2010年前后修建,樓層不高,大多4~6層。本次選取肅南縣居住區中具有代表性的裕昌、裕禾、裕苑、康樂4處居住小區進行實地調查,從小區綠地設計、綠地率指標、綠化植物種類、綠化后期養護管理等4個方面進行了分析總結。
國家規定,新建居住小區綠地率應在30%以上, 人均公共綠地應達到1.5 m2,小區不少于1 m2/人,舊居住區改造綠化面積不少于總用地面積的25%[2]。肅南縣城居住區綠地遠遠沒有達到這一標準,原因是:①肅南縣地處山間谷地,建設用地緊缺,樓間距較小,多以建筑房屋、道路為主,留給綠化的用地十分有限。②沒有很好地利用綠化空間,只注重平面綠化,無綠化空間格局中的垂直、立體綠化,體現不出綠化的層次感、立體感、活力感。③由于對綠地缺乏有效的保護管理措施,加上綠化宣傳不到位,居民自覺執行綠化法規的意識不強,部分小區綠地被住戶分成小塊用來種菜,冬季出現裸露地面,加之小區住戶擁有機動車輛數量的逐漸增加,許多綠地被鋪裝或硬化改成停車場,綠地不斷被占用而萎縮,這樣使本來就不能滿意居民環境需求的綠地更加不足。
在居住小區開發建設時,只注重樓房建設而不重視綠化建設,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把綠化看作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配套項目,為了節約費用,無詳細設計圖紙,無設計人員論證,簡單鋪設草坪,栽樹就完成了方案設計,導致肅南縣居住區綠地設計粗糙,布局形式單調,缺少變化,所有的景觀布置一目了然,與園林設計“通而不過”“十步一景”的原則相違背,只是簡單的橢圓、三角、四方等常見的平面輪廓形狀的植物景觀,沒有體現出居住區的自然環境特征、人文特色以及豎向設計帶來的整體美感。
肅南縣城受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可用來園林綠化植物的選擇受到一定的局限性,據統計,有30余種。調查結果顯示,用來縣城居住區綠化的植物種類就更加少(表1)。直接原因是居住區修建時建設單位對綠化不重視,投入資金偏小,設計水平較低,喬木僅有5種,灌木3種,草本2種,致使居住區綠地植物種類較少,植物配置形式也比較單一,喬、灌、草搭配比例也不甚合理,也缺少色彩圖案設計,使得植物景觀整體沒有活力[3]?;疽圆萜簽橹髁阈屈c綴幾株灌木或喬木,造成單位面積內的植物種類減少,綠化配置喬木少,花卉少,草坪多;植物造景不夠豐富,缺少不同樹形、色彩變化的樹種之間配植,群落結構趨于簡單,景觀過于單調,忽視了植物群落的營建和生態功能的作用[4]。

表1 肅南縣城居住區常用綠化植物品種名錄
縣城小區綠化建和管分離,綠化工程由建設單位建成移交給物業公司管理,首先養護管理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沒有一定的資金投入,技術裝備落后。另外,物業管理人員中缺乏綠化相關的專業人員指導管理,導致綠化植物長時間少肥缺素長勢不佳,喬灌木萌蘗較多得不到修剪,枯死枝清理不及時,病蟲害加劇,雜草叢生等,給城市形象帶來負面影響[5],居住區綠地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不能得到更好的發揮。
肅南縣在2020年榮獲國家衛生城市的同時,獲得第六界全國文明城市評選參評資格,現如今在省級園林綠化縣城榮譽稱號的基礎上,又吹響了創建國家園林綠化城市的號角,居住區綠地作為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也是城市居住使用最多的戶外活動空間[6]。居住區環境質量要實現優化,政府部門應重視居住區綠化建設工作,給予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相關部門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來保障居住區綠化建設。
好的設計是質量保證的前提,縣城居住區的整體規劃應與綠地規劃設計統籌兼顧,同步進行,嚴格按新的綠地系統規劃設計,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要利用原基質地自然的因素進行環境設計、景點創造和植物配置。要堅持以綠色植物為主的軟景觀建設,適當增加園林小品、植物綠雕,利用攀援植物開拓垂直空間綠化、屋頂綠化,以增加綠視率。縣城居住區綠化設計既要區別于大城市居住區綠地大手筆設計,又要區別于小鄉鎮的簡約設計,它定位于城市化的、小型的、以人為本的居住區綠化設計。以縣城自然風景為依托,塑造一個個自然、清新、閑適的花園小區,滿足居民回歸自然、放松身心、愉悅心情的愿望[7]。
植物配置要注重地域特色,考慮觀賞性與鄉土化的關系。盡量使用有觀賞價值的鄉土樹種和花卉,如縣城獨具特色生長較好的喬木樺樹,地被植物馬蓮,不但可以提高小區內園林植物的生態適應性,還有利于養護管理和降低一部分綠化費用;適當使用一些在本區域適應性好、觀賞性高、引種馴化成功的外來樹種,如四季海棠、紅葉榆葉梅、垂榆、高桿金葉榆等樹種,少量點綴一些色彩鮮艷的木本花卉,如芍藥、高山鳶尾等,在相對狹小的范圍內,盡可能多地增加地表種植面積、數量,有助于植物景觀的特色及生物多樣性的體現。
俗話“三分種,七分管”,只有高質量、高水平的綠化養護管理,才能體現它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居住區綠化實行物業管理是社會化管理的趨勢,要實行養護管理責任制,明確責任,完善各項養護措施。綠化行政管理單位要嚴把質量關,要監督、指導養護工作,定期培訓養護管理人員,同時加強養護管理技術的研究,提高綠地養護的科技含量。
針對縣城已建居住小區綠化面積小的現象,在保持原有綠化面積的基礎上,要見縫插綠,綠化從地面轉變到立面,通過景觀增綠、立體添綠等途徑拓展居住區綠化空間。對居住小區的空白地段,在不損壞水泥地坪和影響行人的前提下,增植一些品質優良、風格與建筑物之間相互輝映的立體綠雕和立體花架,或增設一些造型獨特的坐椅花盆,用來豐富居住區園林綠化立體景觀藝術效果的同時,以滿足居民的娛樂、休閑等需求,給居民創造宜人的生活環境和具有歸屬感的居住家園。
植綠是基礎,護綠是關鍵。要廣泛宣傳動員,運用媒體資源,采取各種宣傳方式,大張旗鼓宣傳引導,確保居民充分認識城市綠化的重要意義。倡導小區居民大力開展植綠、護綠、培綠、愛綠等活動。適時推出樹木領養志愿服務活動,動員小區居民領養樹木,以家庭為領養人,每個家庭領養1~2棵樹。通過發放領養樹苗證,實施樹苗到戶責任制的方法,將綠化樹木建檔立案,編號管理,派住專門的養護人員定期指導查看,保證其成活率。推動形成全民植樹綠化、愛綠護綠的濃厚氛圍,共同攜手建設美好的綠色家園。